•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之研究-以要素稟賦觀點分析

薛至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隨著國際化、自由化腳步的加速進行,台灣的產業結構面臨之有史以來最嚴厲的挑戰,政府為了振興經濟,使得產業結構能夠順利升級,於1995年設置「台南科學園區」,在政府耗費龐大經費開發科技園區的同時,如果能夠找出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不僅可以促使科學園區的開發,更符合實際產業發展的方向,亦可提高科學園區用地的開發效率,進而加速經濟成長。而此,本研究將從「要素稟賦」的觀點,來探討台灣製造業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競爭優勢,並且找出何者較具有產業競爭優勢,以做為未來台灣產業發展的參考方向。 本研究內容共分為五個部分,第一部分:文獻回顧與理論基礎;第二部分:台灣產業結構變遷課題分析;第三部分:模型建立與實證結果分析,係利用Solow「幾何指數法」經濟成長模型,建立線性迴歸方程式,以「要素稟賦」的觀點,來實證製造業產業結構轉變的情況,在實證測試過程則是分成兩個部分進行:第一是利用製造業民國50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將製造業劃分為1961-1969、1970-1979、1980-1988、1989-1997年等四個期間,進行實證測試;第二則是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其中包括民生工業、化學工業、金屬機械工業、資訊電子工業等,以民國69年至民國86年的資料來進行實證測試;第四部分:台灣產業競爭優勢分析,主要在探討台灣各階段經濟發展過程之競爭優勢分析與台灣產業未來的競爭優勢。第五部分:結論與建議。 經由本文實證結果,結論茲說明如下: 一、如以「要素稟賦」觀點來觀察的話,本研究發現:政府在扶植重點式產業發展效果,有明顯時間落差(Ting Lag)的存在,在前一期經濟發展階段所扶植的重點式產業的政策效果,均顯現在下一期的經濟發展階段中。 二、在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若就1961-1997年期間整體來看的話,以「勞力」與「生產技術」及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將台灣經濟發展歷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來觀察的話,則可以得知,1970-1979年期間的「勞力」、「資本」、「生產技術」乃是台灣經濟發展歷程中較具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若以1989-1997年與1970-1979年兩期間加以比較的話,則可以發現:隨著實質國內生產毛額(GDP)不斷的成長,台灣要素稟賦的競爭優勢,表現在1989-1997年期間「勞力」與「生產技術」的競爭優勢又高於1970-1979年期間,而「資本」比起前反較不具競爭優勢。 三、若以1980-1997年期間,將製造業劃分為四個業別來觀察的話,則本研究實證發現:1980-1997年階段前期,「勞力」乃是較具有競爭優勢的要素稟賦,但由製造業各業別實質國內生產毛額的消長可以看出,在1980-1997年階段後期,「生產技術」與「資本」的競爭優勢正在不斷地提昇之中,而「勞力」的競爭優勢則在不斷的消退中。
2

90年代以後台灣市場保護與開放的抉擇:以要素稟賦對政治聯盟的影響為例

林琮盛, Lin , Choung-s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比較優勢的觀點論之,一國的資源稟賦會決定國內政治聯盟的型態,並透過該聯盟的運作,影響該國對於市場開放和保護的態度。市場的開放與否以及開放的程度會深深影響到要素擁有者的利益,決定的因素在於要素的豐富或稀缺程度:豐富要素稟賦擁有者,偏好市場開放;稀缺要素稟賦擁有者偏好市場保護。不同的要素流動性產業亦左右市場對開放與否的偏好。因貿易所產生的「獲益」或「損失」、「輸家」或「贏家」,決定了該要素稟賦擁有者對於市場開放或保護的態度。此外,自兩岸交流角度論之,「輸家╱贏家」的對立亦左右了台灣在面對中國經濟崛起之際,對大陸開放政策的方向。故本研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國家透過行政手段引導經濟資源形塑台灣的比較優勢,並在威權時期形成公部門對私部門實行強力控管結構。然而,在90年代自由化,由於國際自由潮流及國內政治鬥爭因素,使得私部門滲透入公部門的決策體系中,造成嚴重的尋租的現象,並透過政治聯盟的型態左右了政府的決策過程。再者,自兩岸的經濟安全觀之,台灣面對中國的施壓,除了消極抵抗外,亦可透過本身的比較優勢,搶奪中國特定產業部門的市場壟斷權,反制中方對台灣所施予的不對稱權力關係。

Page generated in 0.014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