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主要探討台灣股市投資人對於券商盈餘預測資訊反應是否存在行為偏誤的情形,並且根據評價理論,探討以券商預測之EPS所求算之E/P ratio是否能作為股價偏誤程度的指標,以提供投資決策之資訊。根據本研究第三章的假設推論,E/P ratio僅能做為緩慢成長股(指成長率接近於0)股價偏誤的指標,因此也只有緩慢成長股的股價與E/P ratio具有相對關係。
本研究採用事件研究法,觀察券商盈餘修正資訊與下期股價累積平均異常報酬之關係,以驗證股價對資訊是否具有反應偏誤、偏誤的類型為何;此外,本研究也觀察樣本基準日之E/P ratio與下期累積平均異常報酬之關係,以驗證E/P ratio是否能做為股價偏誤程度的指標。
研究結果發現,台灣股市投資人對於券商盈餘預測資訊存在過度反應的情形,不論以整體樣本組或將樣本經過E/P ratio指標、公司成長性指標分類後,前期盈餘預測正向修正的樣本組,下期股價表現將反轉下跌;前期盈餘預測負向修正的樣本組,下期股價表現將反向上漲,顯示投資人在券商盈餘預測資訊揭露的當期,股價往往過度反應,產生超漲或超跌的現象,之後,在投資人逐漸恢復理性,股價會逐漸調整偏離的幅度,導致券商盈餘預測資訊揭露的下期股價產生超額報酬。
然而在國外的研究當中,大部分支持投資是對資訊具有反應不足的現象,導致股價對於資訊落後反應,這與本研究之研究結果相異,本研究認為,造成實證結果相異的主要原因,可能來自於投資人組成結構不同,台灣股票市場卻是以散戶為重,可能會造成雜訊交易者增加,由於雜訊交易者對於資訊應造成的影響程度掌握度不佳,將使股價波動變大,容易使股價產生過度反應。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國內市場存在內線交易程度較高,也就是說,在券商發佈盈餘欲測之前,內線交易者早已提前反應內部資訊,導致當券商發佈盈餘預測資訊的當期,雜訊交易者過度反應該資訊,導致股價超漲或超跌,造成股價在盈餘預測宣告的下期反向便動,如同實務上有所謂「利空出盡」或「利多出盡」的情況發生。
此外,在E/P ratio與股價關聯性的探討中,實證結果發現,整體樣本的E/P ratio 指標與股價間並不具關連性,而在加入公司成長類型因子將樣本分類後,快速成長股的E/P ratio 指標與股價間仍不具關連性,僅有緩慢成長股之樣本組,高E/P ratio的樣本組表現優於低E/P ratio的樣本組。符合本研究之假設推論。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90357014 |
Creators | 蔡欣樺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