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雙軸因應模式之探討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在重視人際和諧及倫理規範的華人文化中,(一)包含「主動—被動」軸向以及「利他—損他」軸向的雙軸向因應模式,是否比西方文化較偏重個體內、只涉及「主動—被動」此行動導向軸向的單軸因應模式,可對身心健康提供更高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是否可以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對於身心健康解釋力及預測力大小之比較。(四)雙軸向因應模式中的各類因應策略之使用是否有性別差異。
本研究以252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以自編的雙軸因應策略量表測量受試者在雙軸因應策略上的使用頻率,單軸因應模式之測量工具則選擇Carver、Scheier與Weintraub(1989)所編製的COPE量表。並以貝克焦慮量表、貝克憂鬱量表、情境生氣量表、中國人幸福感量表、相融和諧量表,分別測量受試者的焦慮情緒、憂鬱情緒、生氣情緒、主觀幸福感、人際和諧度等身心健康指標。在研究資料的分析上,以SAS統計軟體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多元迴歸分析、階層迴歸分析、逐步迴歸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一)在因應概念模式中,於西方主流的「主動—被動」軸向之外,增加「利他—損他」的社會性軸向可以顯著地提高對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二)在包含「主動利他」、「主動損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的雙軸向因應模式之外,增加「主動—無社交」與「被動—無社交」等因應策略,並無法顯著提高對於身心健康的解釋力與預測力。(三)整體而言,「主動利他」因應最具適應性,對身心健康有最高的解釋力及預測力,「被動利他」因應也對身心健康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被動損他」因應的使用則可預測有較差的身心健康,「主動—無社交」因應的使用只對主觀幸福感有顯著的解釋力與預測力,而「主動損他」與「被動—無社交」因應對所有的身心健康指標皆不具顯著的解釋力或預測力。(四)男性比女性使用較多的「主動損他」因應策略,而男性與女性在「主動利他」、「被動利他」、「被動損他」、「主動—無社交」、「被動—無社交」因應策略的使用上並沒有顯著的差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17520021
Creators陳美雀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