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研究

本論文主要採歷史文獻分析法,藉由歷史文獻的考察,知人論世。並佐以統計法,闡釋學、接受美學、語境說等理論,以作為論證的輔助。共計正文八章、附錄三篇。
第一章〈導論〉:澄清前人對明代經學的負面評價及因襲的成見,檢討明代《詩經》學及晚明《詩經》評點之學的研究概況,並說明本論文主題的研究價值。
第二章〈評點概說〉:介紹評點的起源、發展、特色、與科舉密切結合的情形,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等。對「評點」的性質及明、清士人對「評點」的評價有正確認識後,可作為吾人了解評經的表現方式、認識評經性質的基礎及正確地解讀前人對評經的種種論說。
第三章〈經書評點風氣興起的背景〉:何以晚明會有大量的評經著作產生,並受到時人的歡迎?筆者考察當時的學術風氣,解經態度,歸納明人文集、書序中的種種論說,加以說明。以為復古風氣的瀰漫、對經義紛紜的反動、明人慣以文學眼光詮釋古籍,以及王學流風遺韻的影響,使明人對經解抱持開放的態度、讚賞獨抒心得的別解等原因,都是造成評經興起的原因。
第四章至第六章,分別析論孫、鍾、戴三部《詩經》評點,由介紹其人之生平、文學主張入手,結合其文學主張及相關著作中的資料,說明其評《詩》動機、版本問題、評《詩》的態度、對《詩序》、《毛傳》、《鄭箋》、《朱傳》等舊說的取捨、《詩》評所透露出的好尚,並論其影響與評價。
第七章:〈晚明《詩經》評點的性質辨證〉:先前研究者有鍾評之類的《詩》評,其性質為科舉講章之屬,故遭來錢謙益、顧炎武等指斥的主張,故筆者設此章予以回應,除證鍾評等書其性質與科舉無關、是文學的評賞之外,並詳細析論錢、顧、四庫館臣等抨擊評經的深層心理。
第八章:〈晚明《詩經》評點之學餘論〉:用闡釋學到接受美學的轉變,來對照、解釋晚明將孟子「以意逆志」轉為「以臆逆志」的閱讀現象。並指出在尊經的思維下,「聖經」與「至文」間存在著衝突,故評經者常將論文的本質,用求經義、明道的外衣來包裹,今人不明其所處的語境,常為其飾辭所惑的。本章並通論民初對晚明《詩》評的肯定,及指出諸評刊落訓詁,用語模糊、簡略,造成今人解讀的困難,是其不足之處。文末結語,回顧本論文的寫作,筆者自省得失,並前瞻未來可繼續努力的方向。
附錄三篇,為正文的補充,分別為:
附錄一〈明清士人對「評點」的批評〉:探討明清士人支持評點、反對評點之故。
附錄二〈鍾惺《詩經》評點的版本問題〉:介紹鍾評三本初評本間的異同,比較初、再評本的出入,並澄清過去對於鍾評版本問題錯誤的論述。
附錄三〈陳繼揆《讀風臆補》引戴君恩《讀風臆評》原文的校勘〉:陳繼揆作《臆補》,雖自言全錄戴評,經筆者校勘,陳氏所錄與戴評頗有出入,未能如實呈現。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4151503
Creators侯美珍, Mei-chen Ho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