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族群接觸與族群認同--以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為例

本研究論文主要目的是從賽夏族tanohila:氏族日阿拐派下與其他族群(主要是客家人)接觸的過程中,探討原住民與漢人密切互動之後一般認同情形或族群意識的特質;在雙重或多重文化的認同中,是否會對自己的文化產生質疑?對自己的族群產生認同危機?是否全盤否定自己的傳統文化?否定文化是否就會否定自己的族群認同、有意掩飾或放棄原有的族群認同?並希望藉由本研究的討論,了解族群認同的心理歷程是否對文化的傳承有所影響,進而幫助族人正向的認同態度與行為,建立我族的認同觀念,並延續傳統文化。
其中以非結構式的深度訪談方式,瞭解社會文化對於認同的影響,包括通婚、社會化歷程、母語能力以及祖靈祭與祭祖,在田野的訪談過程中發現能影響認同變異的部分,但是在母語能力的強弱並不會改變對賽夏族的認同。然而不能忽略的是,仍有許多受訪者是很難釐清自己到底屬於那個族群,也許在身份上不得不承認自己是賽夏族人,然而「血統」卻成為質疑自己認同的主要因素,早期即離開部落,接觸異族、接受漢人的教育更加速自我與社會認同的混淆。
另外則以結構式五點量表,探討認同的心理歷程,發現認同不能單從其中一個語言或非語言的行為,或是外顯行為來判定一個人的認同,個人的通婚結果會造成心理歷程的變化,也就是說通不通婚,都不會改變tanohila:氏族人對賽夏族整體的認知,在族群態度與族群行為上,卻呈現負面影響(t值為負值),即與異族通婚的結果也造成個人在行為的準備狀態與表現於外的行為改變。族群接觸的密切程度與族群認同的強度是息息相關的,尤其是對在台灣原住民中佔有特殊地位的賽夏族來說,更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族群獨特性乃從與其他族群的連結形成的。
相對於HAKKA的弱勢,在本研究中找不到被「同化」的跡象,若強要說「同化」,在這裡僅能從語言上得到充分證明,除此之外,在其他的面向,似乎也沒有得到HAKKA的真傳,因此不能為「同化」提供更有力的佐證。另外族群認同的心理歷程要遠比展現出的外顯行為對文化的傳承有更重要的影響,唯有內心達到真正的認同,才能有效建立族人的認同觀念,並延續傳統文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8259002
Creators日婉琦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