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以巴和平進程―奧斯陸協議與路線圖比較研究 / Israeli-Palestinian Peace Process -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Oslo Accords and the Road Map

以色列自1948年建國以來,一直遭受阿拉伯國家的敵視對待。她建國後的次日即被其周圍的阿拉伯國家所組成的聯軍攻擊,企圖剿滅這個新生國家,這是第一次中東戰爭。這場戰爭導致大批巴勒斯坦阿拉伯居民為逃避戰火,只好遠離家園,紛紛流亡至鄰國如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等國,淪為難民。然而,這場戰爭卻是掀起長達超過半世紀的以阿(巴)衝突的序幕,因戰爭所衍生出的種種問題並沒有隨著時間流逝而得到真正的解決。

1990年代美蘇關係趨向和解,中東局勢隨之改變,在美蘇共識以及國際社會充斥著和平風氣的氛圍下,1991年的馬德里和會(中東和會)於是順利召開,為以巴和平進程開啟一個新契機。緊接著於1993年美國力促以巴雙方和談而最終簽訂《奧斯陸協議》,依據此協議,巴勒斯坦自治當局成立,以色列軍隊部分從占領土地撤出,以巴和平看似指日可待。然而,以巴雙方內部的強硬派皆反對該協議,以色列總理拉賓甚至被暗殺身亡,使以巴和平進程嚴重停滯。雖繼《奧斯陸協議》之後,以巴雙方仍陸續簽訂相關和談協議,但落實程度極為有限。

2003年美國、俄羅斯、歐盟及聯合國向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提出《路線圖》計畫,期盼能夠重啟以巴和平進程。可惜效果不彰,雖然以巴雙方表達接受該計畫,以色列以十四點保留意見做為回應,而巴勒斯坦內部的激進派則堅決拒絕。

本論文旨在藉由回顧過往以阿之間的戰爭,嘗試了解兩個民族的衝突背景。然後透過探討《奧斯陸協議》和《路線圖》這兩份以巴和平計畫並加以比較,研究其對促進以巴和平是否有實質性的幫助。

本研究發現,《奧斯陸協議》雖未被完成,但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是有實質貢獻的,至少透過以巴雙方實質履行各自的義務,程度上雖未盡善盡美,畢竟也未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路線圖》則對於以巴和平進程沒有實質貢獻,以色列透過十四點保留意見已表達不會朝向「最終地位談判」的路線發展。不論是以色列還是巴勒斯坦都沒有從該計畫中取得實質和平進展。

關鍵字:以巴衝突、以巴和平、奧斯陸協議、路線圖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2922019
Creators潘紉蓉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