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 / A study of promotion strategies among Taiwan cinema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電影之推廣策略,始自日治時期,自戰後開始,以十年為一個研究單位,將台灣電影先行區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政權更替初期(1945〜1959年)、成長的六○年代(1960〜1969年)、沸騰的七○年代(1970〜1979年)、轉折的八○年代(1980〜1989年)與衰退的九○年代(1990年〜)。

本研究希冀從每一階段的分析觀察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演變,並了解台灣社經變遷與電影政策變革對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影響,另外,也會透過實際個案探討台灣電影使用的推廣策略。

日治時期,台灣無論經濟或社會層面,都必須依附日本核心,從電影片源與人才培養而論,台灣市場便要倚靠東京、上海與好萊塢,在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方面也都要依賴日本人參與、指導或投資。另外,日本也深諳電影做為「政治宣傳」工具之重要性,藉由電影的巡迴放映來教育台灣人民,使之方便納入日本殖民統治體系。

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對於電影拍攝緊緊把持,以確保電影中闡釋的文化或思維符合官方意識型態,遂傾全力支持六○年代健康寫實主義製造出來的電影烏托邦或七○年代愛國政宣電影激起的反共、仇日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推廣不斷地被泛政治化。八○年代之後的台灣,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電影創作愈益自由,卻因政策失當和片商短視,使得體質已然不良的台灣電影更顯搖搖欲墜,推廣倍受阻礙。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的形式變遷,主要是從「人際傳播」開始,繼之「大眾媒體」強化,至今「公關活動」盛行。在內容方面,「人際傳播」階段有巡迴映演隊、踩街、廣告人、三輪車等等,但仍以「報紙宣傳」為電影宣傳主力,是為使用最早且最廣泛的廣告媒體;迨六○、七○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大眾媒體」較以往更加強化,「電視宣傳」開始大量露出;九○年代,因台灣電影式微,預算緊縮,舉辦公關活動如座談會、首映會、影展變得頻繁,業者更傾向使用較低成本的「議題操作」使電影本身因話題性吸引消費者注意,藉此獲得大量曝光。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924520112
Creators陳冠樺, Chen,Kuan-hua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