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北市建築業推廣策略及購屋者之態度與反應之研究

姚龍華, YAO, LONG-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一冊,約一三○頁,八萬字左右。 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不同經營型態之公司其策略是否有顯著差異,其一致的程度如何 ?以及購屋者對售屋廣告之態度與反應如何? 本論文之分章情形為: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之目的、範圍、架構;第二章:研究 方法及研究設計;第三章:推廣活動之情境分析、推廣目標、預算;第四章:業者對 媒體之評價;第五章:推廣策略─分述廣告、人員銷售、銷售促進、公共報導;第六 章:推廣策略之整合與檢討;第七章:購屋者之一般購屋行為;第八章:購屋者對售 屋廣告之反應;第九章:購屋者對售屋廣告及銷售人員之態度;第十章:結論及建議 。
2

整合行銷傳播在推廣策略上之應用-以行動電話預付卡為例

楊佳蓉, Yang, Chia-J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整合行銷傳播(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在國內外蔚為風潮,許多企業及廣告代理商都將其應用於實務;以國內電信市場為例,自從開放民營以來,各家廠商投入大筆預算,多方運用各項傳播工具,成為應用整合行銷傳播最徹底的產業。有鑑於市場趨勢如此,於是本研究將討論焦點放在熱門電信商品之一-行動電話預付卡,分析預付卡的推廣策略,以探討電信業者應用整合行銷傳播於實務的可行性與效果。 本研究採用「個案研究法」,透過訪談從業人員及實地觀察的過程,就理論與實務面探討整合行銷傳播在推廣策略上的應用情形,進而得到全面性的視野及觀點。本研究又更進一步採用「比較個案比較法」(Comparative case studies),以「市場佔有率前二名」之遠傳電信「IF卡」(易付卡)以及和信電訊「輕鬆打」為研究對象,藉由雙個案的比較、對照,達到下列研究目的: 一、提供一套應用整合行銷傳播的推廣策略模式架構,讓業界能據此在實務上有效運作。 二、透過觀察個案,了解整合行銷傳播目前在推廣策略上的應用現況,並詳加分析,以供後續相關研究者及實務界參考。 由本研究之研究結果得知,兩受訪個案在整合傳播行銷的運用上尚有下列問題亟待解決: 一、產品本身特性受法令限制多。 二、資料庫的運用上,尚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三、市場快速變化所帶來的時間壓力對整合行銷傳播團隊的影響很大。 四、剛上市的電視廣告和事件行銷頗為成功,但之後各傳播工具的運用,已淪為打促銷戰。 五、對綜效之評估無完善規劃,僅以銷售量為評量指標,失之偏頗。 由本研究之研究結果證實,整合行銷傳播對預付卡之推廣策略有非常大的助益,尤其是在幫助新上市商品建立品牌知名度方面,而本研究所提出之模式經修正後的確可以供實際運用。
3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研究 / A study of promotion strategies among Taiwan cinema

陳冠樺, Chen,Kuan-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探討台灣電影之推廣策略,始自日治時期,自戰後開始,以十年為一個研究單位,將台灣電影先行區分成六個階段,分別是:日治時期(1895〜1945年)、政權更替初期(1945〜1959年)、成長的六○年代(1960〜1969年)、沸騰的七○年代(1970〜1979年)、轉折的八○年代(1980〜1989年)與衰退的九○年代(1990年〜)。 本研究希冀從每一階段的分析觀察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演變,並了解台灣社經變遷與電影政策變革對台灣電影推廣策略之影響,另外,也會透過實際個案探討台灣電影使用的推廣策略。 日治時期,台灣無論經濟或社會層面,都必須依附日本核心,從電影片源與人才培養而論,台灣市場便要倚靠東京、上海與好萊塢,在電影的製作、發行、映演方面也都要依賴日本人參與、指導或投資。另外,日本也深諳電影做為「政治宣傳」工具之重要性,藉由電影的巡迴放映來教育台灣人民,使之方便納入日本殖民統治體系。 國民政府遷台後,政府對於電影拍攝緊緊把持,以確保電影中闡釋的文化或思維符合官方意識型態,遂傾全力支持六○年代健康寫實主義製造出來的電影烏托邦或七○年代愛國政宣電影激起的反共、仇日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推廣不斷地被泛政治化。八○年代之後的台灣,解除戒嚴,並開放黨禁與報禁,電影創作愈益自由,卻因政策失當和片商短視,使得體質已然不良的台灣電影更顯搖搖欲墜,推廣倍受阻礙。 台灣電影推廣策略的形式變遷,主要是從「人際傳播」開始,繼之「大眾媒體」強化,至今「公關活動」盛行。在內容方面,「人際傳播」階段有巡迴映演隊、踩街、廣告人、三輪車等等,但仍以「報紙宣傳」為電影宣傳主力,是為使用最早且最廣泛的廣告媒體;迨六○、七○年代電視普及之後,「大眾媒體」較以往更加強化,「電視宣傳」開始大量露出;九○年代,因台灣電影式微,預算緊縮,舉辦公關活動如座談會、首映會、影展變得頻繁,業者更傾向使用較低成本的「議題操作」使電影本身因話題性吸引消費者注意,藉此獲得大量曝光。

Page generated in 0.029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