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擴大對「蘇聯文化」研究的基礎上,本論文探討蘇聯的文化政治與政策施作,其終極目標乃透過命名的權力來建構文化的社會主體性,也即「蘇維埃人」這樣的歷史共同體。為求例證之多樣性,本論文綜合了文化研究與歷史研究途徑,以文本分析和文獻分析作為研究方法,並將指涉的文化政策範圍縮限於文學與藝術領域,以及對文化公共財,如圖書館、博物館、劇院的擴充。
對布爾什維克而言,爭取文化霸權就是建構並傳播蘇維埃意識形態,透過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即藝文團體、報刊媒體等來體現,繼而將個人建構為主體,製造出一批批本應如此的「形象」。因此,蘇維埃意識形態始終驅動著蘇聯文化政策的開展。配合主政之領導人,國家對政策的指導可簡化為「文化革命─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公開性」的歷程,並對應由逐漸緊縮到開放的程度。其中,由列寧發起的文化革命可謂蘇聯文化政策的承先啟後階段,尚且容許藝文團體的多元發展。進入史達林時期後,所推出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既是一種創作風格,也是政策的依歸。從寫作到編曲,從繪畫到電影,它為蘇聯的文藝創作設置理論與框架,並成為作品能否公開展演及獲得國家獎勵的唯一標準。至於戈巴契夫的公開性則帶來蘇維埃意識形態更為人性化的修正與文化政策的轉折。
另一方面,本論文透過觀照經蘇維埃化所產生之新蘇維埃人的日常生活片斷,概括蘇維埃文化的若干特徵,點出其指導大眾邁向由官方營造之理想人生的規訓功能,繼而探究蘇聯社會中不同身分的互動,析論政策造成的後續影響。藉由對精英、婦女與青年等文化研究關鍵面向的討論,可以發現蘇聯文化政策的差別待遇模式,以及未將文化納入政策考量的若干失誤。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100263001 |
Creators | 楊天豪, Yang, Tien Hao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