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台灣地區土地稅收入變遷之研究

一、研究動機與目的
土地稅為我國地方政府重要財源之一。土地稅除了滿足財政需要外,尚有促進土地利用之政策目的。我國土地稅包含三個項目:田賦、地價稅、土地增值稅。此三項租稅在戰後台灣經濟發展階段中,先後扮演重要之角色。
本研究即在探討田賦、地價稅、土地增值稅三者在在經濟成長過程中,其財政地位之消長,在各地方政府財政之地位及比較各縣市土地稅之租稅負擔程度,並提出未來改革方向之基本建議。
二、研究發現與建議
(一)田賦徵實制度在台灣光復初期,除了對政府財政之貢獻外,亦有提供糧食、穩定物價之功。惟我國已由農業社會進入工商業經濟社會,田賦徵實制度之早期功能,日趨減弱,其在財政上之地位隨之沒落。隨經濟變遷,地價稅與土地增值稅在地方財政上之貢獻良多,其在地方財政之地位不容忽視。
(二)土地稅在我國稅制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地方政府重要財源之一。地價稅在民國60年代,其占全國總稅收之比重上升;土地增值稅之比重則在60年代中期之後,逐漸超前並躍居第一。然與地價稅相較,土地增值稅稅收波動甚為劇烈,其受景氣波動影響甚深。
(三)
1、 稅收比重偏低:
與國外相較,我國土地稅無論占全國總稅收或占GDP之比重,皆明顯偏低,扣除土地增值稅後,地價稅占GDP之比重不到1%。
2、 財政水平不均:
由於各地發展程度不一,土地稅收入差異頗大,以每人平均土地稅金額來看,金額較高者多為工商繁榮之縣市。
3、 租稅負擔程度:
以地價稅之租稅負擔來看,71會計年度時,半數以上縣市之租稅負擔低於平均水準,至86會計年度時,大部份縣市租稅負擔都有增加。以土地增值稅來看,大部份縣市三個年度租稅負擔變化較小,且租稅負擔程度較高者,多位居中南部。
4、 土地稅收占歲出決算數:
71會計年度時,全省過半數之縣市比重不到20%;83年度時,大部份縣市比重都有上升;86年度時,各縣市之比重多呈下降之趨勢。又三個會計年度,各縣市之平均比例分別為16.95%、25.05%、15.05%,顯示自有財源不足。
(四)
1、 田賦方面:
田賦之免稅原意,固然在減輕農民之負擔,然農民有收益卻無須納稅,且農民不見得都是低收入者之情況下,對租稅之公平性將造成衝擊。免稅應對「人」(農民),而非對「物」(農地),是以田賦免稅應檢討之。
2、 地價稅方面:
公告地價雖規定三年調整一次,但時有延長調整之措施,造成公告地價與市價向去甚遠,且造成不同區段相對地價差異。稅基宜每三年調整一次,各地評估地價應採齊一之估價標準。地方政府無獨立自主之權力訂定地價稅稅率,欲提昇地價稅在地方稅收之地位,應授權地方政府據其地方財政支出規模,適當調整其稅率。稅率宜適度提高(尤其是自用住宅稅率僅千分之二)以反映地方公共支出成本。公用事業、公賣事業與民間企業一樣享受地方公共支出服務,對其之免稅措施應取消之。
3、土地增值稅方面:
土地於同一年度移轉而有增益,不僅免納土地增值稅,亦無須繳納所得稅,與公平原則相違。土地增值稅長期而言自宜採實價課徵,確實掌握稅基,並著重於估價制度之建立。現行土地增值稅稅率並不低,長期而言,宜考慮調降稅率,以所得稅之最高稅率40%為最高標準。自用住宅用地移轉,土地增值稅優惠稅率10%之規定,易造成投機、避稅之現象,一般人因遷徙而更換自用住宅可以土地稅法第35條售舊屋購新屋之退稅規定而減輕其負擔。農地移轉免徵土地增值稅對稅基之侵蝕甚為嚴重,應審慎考慮。

目錄
論文提要…………………………………………………………Ⅰ
目錄………………………………………………………………Ⅲ
圖表目錄…………………………………………………………Ⅳ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 1
第三節 本文架構………………………………………… 2
第二章 土地稅之理論基礎…………………………………… 3
第一節 財產稅歸宿理論………………………………… 3
第二節 資本增益稅理論………………………………… 7
第三章 各國土地稅制度分析………………………………… 8
第一節 各國土地稅制度………………………………… 8
第二節 各國土地稅稅收分析……………………………19
第四章 台灣地區土地稅收入之分析…………………………24
第一節 土地稅制…………………………………………24
第二節 土地稅稅收分析…………………………………29
第五章 土地稅與各級政府財政收入之關係…………………37
第一節 土地稅對地方財政之影響………………………37
第二節 土地稅與地方財政水平不均之分析……………43
第三節 土地稅稅收負擔之分析…………………………45
第四節 土地稅之未來趨勢………………………………53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56
第一節 結論………………………………………………56
第二節 建議………………………………………………58
參考文獻 ……………………………………………………‥59
附錄 …………………………………………………………‥ 62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1488
Creators夏心怡, Hsiah Hsin-Y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