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資訊社會指標初探:資訊流量之測量

近二、三十年來, 許多學者如Bell(1979)均主張, 在先進社會中, 社會型態已由工業
主導逐漸轉變為資訊取向, 即目前一般所稱的資訊社會。基本上, 資訊社會的討論是
一種對未來社會預期性的構想, 面臨社會型態的變遷, 我們亟需科學的指標, 作為衡
量社會發展的依據。
Machlup(1962) 率先使用資訊部門與資訊工業的觀念, 作為評估資訊活動的重要性以
來, 後續的研究大多側重從經濟的角度評估資訊活動。根據資訊社會的理論, 可以預
期的是, 社會中資訊體系的資訊產量應該大幅成長。日本在這方面作了拓荒工作, 多
次對其社會中各傳播媒介所傳遞的資訊數量進行普查。美國學者Pool(1984)和日本學
者則更進一步延伸日本的調查, 成為跨國比較( 美、日兩國 )的資訊數量調查。
近十幾年來, 國內對資訊社會觀念的推行與資訊科技應用之推動, 皆不遺餘力。自戒
嚴與報禁解除以來, 國內資訊綱路更是日益暢通。但始終缺乏相關的測量工具, 以作
為對我國資訊化過程作一觀察與評估的標準。基於此, 本研究探討以下之問題:
一、資訊社會概念的澄清。
二、發展一套可據以觀察、評估國內大眾傳播媒介的資訊生產量的測量工具。
三、根據發展出來的測量工具, 進行實際測試。
四、對資料的政策意涵提出說明。
本研究報告共分五章: 第一章緒論: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三章研究方法; 第四章資料
分析;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5406
Creators李麗美, LI,LI-MEI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1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