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turn to search

烏來泰雅族少年偏差行為之成因分析--Hirschi社會鍵理論在少數民族社會之驗證 / Causation of Delinquency of Atayals' Juveniles in Wulai Area--An Empirical Test of Hirschis' Social Control Theory in Abooriginal Society

長久以來,我們的研究文獻忽視了原住民社會的失序問題:如酗酒、雛妓、少年逃學及兇殺等。本研究企業以問卷調查法和田野訪問觀察,對原住民社會之一-烏來泰雅族之少年偏差犯罪行為之盛行率、類型及因素,進行資料之收集整理分類。
這是Hirschi社會鍵理論(Social Control Theory)首次在本土少數民族社會之部分驗證研究,除了利用該理模式為分析架構,以問卷調查方式對烏來鄉福山、烏來與忠治三個村落少年兒童犯罪與偏差行為成因進行橫面的統計分析考驗外,並以田野訪談方式,藉助附著理論、互惠觀點與人類基本需求觀點,從社會文化歷史變遷脈絡與個案進行縱面與深度的分析探討烏來泰雅社會文化轉化的特質。
量的研究結果發現:(一)烏來泰雅少年偏行百分比雖然男性都比女性高;但與大社會相較,性別比率接近顯得很突出,介於1.2與2.7之間;女性少年吸香煙盛行率高達34.%。(二)個人重要屬性如年齡、父母社經地位與所屬村落均需透過社控機構而影響少年偏行為。家庭成員:和雙親、單親或其他家人同住少年的偏差行為平均數值差異不大,只有再生家庭的平均數值較高。(三)對社控機構認同父母與附著學校對偏行產生直接影響。偏行與父母監督及社區附著的相關性很低,與社會鍵理論的假設較為不同。(四)偏行與社會控制機構之關係不受族群認同影響,但偏行與偏行友伴高度相關。父母認同、父母監督、附著學校及附著社區等社控變項與族群認同及附著偏差同輩團體等中介變項之間未達到顯著相關。
質的研究結果發現:(一)歷史社會變遷過程:日據時代與光復後外來政治干預,部落被迫遷徏,人口流動大,族群趨向異質化,鬆動社控力量,家庭社經地位日趨低落,福山部落物質生活普遍為匱乏狀態,兒童少年為幫忙家計打工賺錢或滿足生理需求,而影響在逃學與偷竊等與生計相關之偏行發展。(二)家庭變異與社化方式變遷因素,促使親屬關係發生變質,影響孩子偏行發展。(三)變遷後的部落組織變遷鮮能提供滿足成員基本需求的互惠功能,凝聚力薄弱,社控鍊條鬆弛,並且反應在孩子偏差行為的類型的與頻率上。(四)在文化脈絡下個案之探討,發現兒童“逃家”所反應的意義有:控制自我、化解身心挫折與壓力的機制,返回自己所認同的家的一種手段,以及反應社會支持網絡薄弱。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建議如下:(一)政府在改革硏制少數民族社會之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時,能突破教育行政體系的封閉性,活用教育與其他社會資源,並兼顧原住民社會的普同性與差異性,從聚部落之社會控制力量出發,以部落來重建部落與成員的互惠機制。(二)後續研究可繼續實施本土之誇文化研究,建構出質量兼具的研究模式,俾使地區少年偏差行為之調查研究成為分析社區文化的工具之一,並藉以找出重建該社區社會控制力量的機制,以達到理論與實踐兼善目的。

Identiferoai:union.ndltd.org:CHENGCHI/B2002002616
Creators吳玉珠, Wu, Yu-chu
Publisher國立政治大學
Source Sets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Language中文
Detected LanguageUnknown
Typetext
Rights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Page generated in 0.002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