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村上春樹(Murakami Haruki)以小說《聽風的歌》奪得日本講談社群象新人獎,由於風格新穎廣受年輕人歡迎,被評論家視為日本文學新旗手,同時也代表日本當代文學的轉折。1987年《挪威的森林》以七百萬冊的銷售量晉身日本有史以來最暢銷的文學作品,奠定村上春樹在日本文壇的地位。至今他是目前全球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一系列的作品被翻譯為多國語言,在一定程度上,村上春樹也成為當今日本文化的代表。八○年代中期,村上春樹的名字首度出現在台灣媒體上。這位隨後在台灣被塑造成巨星形象的日本作家,以其獨特的符號和囈語寫作風格,創造的「村上式」文風及思考模式,在台灣成為一種流行的閱讀、創作以及生活品味象徵。結合行銷體系、網際網路及其作品具備發展成大眾文學的潛力,「村上春樹現象」由小眾、精英轉變為大眾蔓延開來,成為台灣社會特定時期鮮明的流行文化圖騰。本研究主要採取文獻與影音的跨文本閱讀,以探討村上春樹流行現象之文獻與村上文本為起點,並透過和村上讀者的深入訪談記錄,檢視國內村上論述之發展與內涵交相型構出的辯證過程,由產製到閱讀一一爬梳,勾勒一個由多種論述共同織就的村上春樹圖譜,進而解答為何村上作品能穿透地域和語言的限制,成為台灣九○年代唯一常踞書市的外文暢銷書,而村上春樹現象又為本地文化研究者和創作者帶來何種啟發。
Identifer | oai:union.ndltd.org:CHENGCHI/G0087452004 |
Creators | 謝珮瑩, Hsieh ,Pei-ying |
Publisher | 國立政治大學 |
Source Sets |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Libraries |
Language | 中文 |
Detected Language | Unknown |
Type | text |
Rights | Copyright © nccu library on behalf of the copyright holders |
Page generated in 0.00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