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我國儒道兩家理想的領導型態 / The Ideal Leadership Styles of Chinese Confucianism and Taoism白大昌, Bai, Ta -Ch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化的差異對於管理的成效有很重要的影響,領導者居組織的中心地位,對於組織的成敗更責無旁貸。本論文屬於中國式管理的一部份,重點即是在探討中國文化中最具影養力的儒、道兩家哲學思想中所展現之理想領導型態。文分四章:第一章闡釋文化對管理之重要性,第二章與第三章分別就儒、道兩家的修養方式、人格特性、理想領導型態及政治理想進行闡釋。結論部份對儒、道兩家的思想作一比較,並對後續研究者做建議。本文研究結果指出儒家理想之領導型態,是以『正名』為基礎而發展出之『德治』與『禮治』之領導原則。道家理想之領導型態是『無為』,而其要旨則在『嗇』這個觀念。
|
2 |
中國式家族工廠經營模式之研究-以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為例謝宜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在討論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我們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政策方針切入,發現改革之初私營企業並非中國改革開放的主軸。當時著重以農村經濟改革為主的政策規劃,而一連串的農村經濟改革計畫實施之後,刺激了農村生產經營的積極性,提高生產效率,改善農民生活,更產生農村剩餘勞動力。
然而當中國大陸政府亟欲轉移大量農村剩餘勞動力時,鄉鎮企業卻意外地異軍突起,及時吸納當時的農村剩餘勞動力。但是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共中央的政策急轉,確定朝以城市,和對外開放為主的經濟改革政策邁進,導致鄉鎮企業的發展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必須改制,便無法再足夠吸納農村剩餘勞動力。此時中共中央為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而發展私營企業。
綜觀私營企業的發展歷程發現,其與對外開放政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因此本文選擇當時作為對外貿易重要窗口之一的廈門經濟特區作為田野研究地點,以進一步觀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後,私營企業的興起過程。
我們從田野研究經驗觀察到中共中央為貫徹招商引資改革政策,逐漸放寬對私營企業的限制,而廈門作為對外貿易的重點城市之一,為響應中央政策更積極廣徵土地,設置廠房,吸引外資進駐。伴隨著大量外資湧入廈門後,不但提升城市的經濟,還創造許多勞動力就業機會,吸引外來工紛紛進城務工。只是礙於城鄉二元分制的限制,使當地存在勞動力高速流動的問題,造成私營企業發展的困擾。
因此,為減緩勞動力高速流動的狀況,「廈門金日傘業有限公司」的創業主透過「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建立企業中超經濟的管理制度,減緩勞動力快速流動的現象,為我們研究廈門私營企業與勞動力的關係提供一個適合的環境。
為求更理解「中國式企業管理模式」的特色,我們特別納入「東雨」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與金日的管理模式作對照,透過對兩種管理模式的分析研究,進而提供「金日」未來發展可行的建議。
|
Page generated in 0.01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