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與應用之研究

陳佩君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70年代以降,各國政府普遍面臨財政緊縮及民眾對公共事務需求增加的雙重壓力,為解決此一困境,並符合政治民主化及經濟自由化之趨勢,「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乃應運而生。公私部門協力不再是傳統威權式政府管理經營觀念,而是強調公、私部門間,應以平等、分工、共享的態度相互合作,整合各方資源與優勢,為共同目標及願景而努力,以創造共贏局面。 為能瞭解公私部門協力關係之基礎與理念,筆者乃從市場失靈及政府失靈等整體政經結構體制之改變展開,探討此種改變所造成公私部門關係及互動關係的演進,並漸進形成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需求的產生。另為使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結構更臻完善,除對公私部門之差異與特質進行研討外,亦將公民參與、民營化、合產及企業型政府精神等理念納入。此外,在應用方面,藉由對美國及我國實施公私部門協力之實證經驗與個案研究,探討其可能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及未來發展趨勢,進而整合理論與應用,嘗試建構一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以作為我國未來發展相關政策時之參考或思考方向。 藉由本文之研究,可得到以下結論: 一、 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對公共行政理論與實務之影響:包括傳統行政體制與行政生態的轉變(隨整體環境改變,傳統僵化的官僚行政體制受到挑戰,行政運作漸走向彈性化及動態化,並與私部門建立良好互動關係)及國家角色的轉變(由「大有為」萬能政府角色轉變為僅扮演導航功能,但仍保有治理、監督、評估與維持社會公平、正義等責任)。 二、 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之前提:包括相關原則的把握(如合法性、責任確認、民主、效率、主動、可預測性、彈性、共贏、創新及鄰里與社區發展等原則),並認清協力關係之本質(即參與的成員雖居於平等地位,但目標不一定全然一致,但仍可因目標結合,成為堅強盟友。公私部門協力是種彈性、因地制宜的關係,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將發揮不同功能)。 三、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建構之程序與步驟:在本文中,筆者試著從Ken Cherrett、Sandra A. Waddock、Robert J. Bennett及Gunter Krebs等學說中,擷取相關要件,建構公私部門協力關係運作模式,並將之分成孕育、肇始、執行與成熟及評估等四大階段,每一階段中皆有其工作重點,亦均受其所處政經環境之影響。 四、 公私部門協力所面臨之限制與難題: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是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趨勢,但其並非解決當前政府問題的萬靈丹,仍存在著限制與難題,諸如公部門角色的矛盾、對參與之疑慮、適法性問題、政府公共職責及相關知能與人之才欠缺等,均為推動協力關係時所應注意及克服的問題。 此外,本文亦試著對政府未來在推動公私部門協力相關政策時,提出若干建議: 一、在政府方面:應繼續宣導公私部門協力觀念及加強公民教育、提供私部門參與公共事務適當誘因、調整政府組織及行政程序、相關法令鬆綁與管制解除、暢通參與管道等。 二、 在民間企業方面:包括強化企業社會責任與參與能力、對政府施政廣提建言及邀集相關企業與學者等共同籌設公部門協力中心等。 三、 在民眾方面:促使民眾對自身角色轉變的體認,明瞭參與公共事務是權利,亦是義務;並引導社區及鄰里發揮應有功能,積極參與公共事務。 公私部門協力關係的建立,係目前及未來公共事務發展之必然且必要之趨勢。鑑於我國目前相關研究並不多見,本文乃對公私部門協力觀念作一廣泛性探討,藉此拋磚引玉,俾為爾後相關研究參考與斧正起點。 目錄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 第二節 研究範圍、途徑與方法…………………………………3 第三節 研究架構、流程與限制…………………………………4 第四節 相關名詞界說……………………………………………8 第五節 相關論文檢視……………………………… … … …16 第二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探討……………………………………20 第一節 公私部門差異與特質…………………………………20 第二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論基礎……………………………24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之理由與效益…………………………51 第四節 小結……………………………………………………54 第三章 公私部門協力理論應用探討………………………………57 第一節 英美兩國實施情形……………………………………57 第二節 我國目前實施情形……………………………………70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面臨之限制與難題……………………87 第四節 小結……………………………………………………91 第四章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 … ………96 第一節 觀念認知與建構原則…………………………………96 第二節 協力關係之來源與運作模式……………… ………102 第三節 公私部門協力運作模式建構步驟……… … … …114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18 第一節 結論……………………………………… …………118 第二節 建議…………………………………… ……………121 參考書目………………………………… …………………………130 附錄一 公民參與相關論文比較……………… …………………141 附錄二 政府再造綱領……………………… ……………………143 附錄三 促進民間參與公共建設法草案條文…… ………………148

Page generated in 0.01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