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美英文官制度雇用政策變革之研究:政策價值的觀點

熊忠勇, Hsiung, Chung Y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文官制度所涉及的政策層面相當廣泛,其中雇用政策的設計,連帶影響後續俸給、考績、訓練、退休等政策的規劃,再加上雇用政策涉及職位的分配、組織人力結構的設計與調整等,可說居於文官制度的關鍵地位,因此雇用政策的變革,反應出組織需求的改變,也是政策價值競逐的主要領域,對於雇用政策的價值進行深入分析,有助於了解文官制度中的利益衝突,並藉此尋找可能調和的方法。本文基於這樣的思考,嘗試透過政策價值的觀點,對於美國及英國雇用政策之變革進行分析,希望提供我國未來雇用政策變革之參考,本論文主要探討的問題有三個: 問題一:文官制度雇用政策有那些價值?意涵為何?這些價值在人事管理及雇用政策上的具體應用情形如何?有那些指標適合說明雇用政策的價值變遷呢? 問題二:透過雇用政策變革的指標,探討美英二國在文官制度雇用政策的歷史演進,並說明近年政府再造風潮下,美英二國現階段雇用政策的價值偏好。 問題三:雇用政策的各種價值之間,存在何種衝突與矛盾?應透過何種方式理解,衝突的價值之間是否有調和的可能?又應如何解決? 本論文共計六章,除第一章緒論及第六章結論外,上述三個研究問題,分別在第二章至第五章鋪陳。第二章首先歸納文官制度雇用政策的四大價值理論,分別是效率、政治回應、社會公平及個人權利,然後進一步闡釋這四項價值在公共行政、人事管理及雇用政策上的意涵與應用情形,最後將這些價值在雇用政策上的應用情形加以歸納成四項指標,分別是服務型態與任用型態、文官數量的變化、弱勢族群的雇用政策、雇用的方法與模式。第三章及第四章便是利用這四項指標,來探討美英二國雇用政策的演進及1980年代政府再造風潮下,二個國家雇用政策的價值偏好。本論文研究後發現,這二個國家在新公共管理的理念趨使下,目前雇用政策最重視的價值為效率,其次為政治回應與社會公平,至於個人權利價值則受到弱化。 第五章則是透過辯證的方法,來說明政策價值間的衝突關係,並尋求可能的調和方法,由於文官體制內的充斥著許多價值間的緊張關係,如果將任何一項價值推至極端,相對壓縮其他價值的空間時,便可能發生人力資源管理的扭曲,亦即本論文所謂的病態現象,必須透過其他價值加以抗衡,即本論文所稱抗衡性價值。舉例而言,效率至上的雇用政策,可能產生的病態有目標錯置、菁英主義、濫用管理權,這些病態應分別輔之以政治回應價值、社會公平價值及個人權利價值來化解。事實上,每一種價值在特定環境系絡上,也許是對的,但就另一種價值觀點而言,卻可能是不平衡、不負責任的,我們不能期待某種價值立場能夠提供永久的答案,而應視系絡的需求給予不同的思考。 第六章結論,在研究發現上,有關政策價值層面提出三點發現,分別是政策價值的演進與循環、政策價值的衝突、政策價值的平衡思考。在美英二國的研究中,從服務型態與任用型態而言,美英兩國均透過職位的重新設計或建置新的職位制度,以滿足執政者的需求,例如美國的SES及英國的SCS。其次,二國均強調彈性用人趨勢,尤其英國多數文官已改採契約用人制,但此一趨勢只是推動績效管理的手段,並非以打破文官的永業特性為目的。在文官數量上,二國均試圖精簡員額,以減少人力成本,雖然中央政府文官數量已明顯下降,但就全國雇用數而言,未必達成真正的成效,反而有成為政治操作的情形,近年文官數量的變化,已有回升的現象。在弱勢族裔的雇用政策,主要為優惠女性、身心障礙者與少數族裔,由於它在政治上的熱度下降,近年有轉向多元化管理的趨勢,但目前仍為二國所重視。在雇用方法與模式上,二國均強調分權化、彈性化的運作模式。最後,根據美英二國的經驗,對於我國未來文官制度雇用政策提出若干建議。
2

諾齊克政治哲學研究 / Political Philosophy of Robert Nozick

沈中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當代美國哲學家諾齊克(Robert Nozick, 1938-2002)於1974年出版了《《無政府、國家與烏托邦》(Anarchy, State, and Utopia)一書,全書從對個人道德權利的關注出發,論證了一個正當的國家必須建立在保障個人權利的基礎之上,而唯一能夠在道德上被證成的國家,乃是一種最低限度的國家(the minimal state)。本文旨在分析諾齊克於該書中對於個人權利、國家功能、價值選擇等等看法的適切性,並對其論證過程進行檢驗。   本論文主體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論述諾齊克對於個人權利的證成,包括以權利邊際限制的觀點來對康德的道德原則進行詮釋,以及個人權利體現於財產權而產生的賦予權利理論,特別是其根據洛克的但書所建立起來的財產獲取觀點,筆者提出了若干質疑;第二個部分則檢視了諾齊克所主張之最低限度國家如何在道德上得到證成,包括諾齊克對於無政府主義以及功能更多之國家理論的回應;第三個部分探討的是諾齊克所提出,以最低限度國家做為一種烏托邦架構的可行性,此種以國家價值中立論旨為核心的觀點,引發了關於公民認同的爭議,卻也展現了諾齊克對於個人權利至上性的關注。   身為承襲古典自由主義傳統的哲學家,諾齊克的政治哲學展現了對於個人權利的重視,同時也使得當代學界在探討其他議題的同時,不得不正視個人權利的概念。儘管諾齊克放任自由主義的立場實屬光譜之極端,然而對應到當今世界對於人權的普遍重視、以及市場經濟透過全球化所展現的活力,在在都顯示出諾齊克的觀點與當前時代的精神有著相當程度的吻合之處。

Page generated in 0.018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