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

牛萱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是所有生命體的構成要素亦國家發展的資產,如何使用資訊決定了如何生活及運作、社會如何發展。資訊政策的發展可追溯至16世紀時政府管制資訊的政策,直至1960年代起資訊政策的內涵才由「規範資訊的移動與使用」轉至「資訊相關議題」,美國政府於1993年大力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之後,世界各國無論發展程度均開始正視「資訊化發展」對國家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如何利用有限的國家資源來增加國家競爭與建全社會發展便成為各國關注的重心。因此,本研究從資訊政策中發展出「公共資訊政策」的概念,並分為理論與應用兩個層面進行討論,以呈現公共資訊政策的面貌。 公共資訊政策,強調具有國家整體性與國際性的宏觀視野,從國家整體發展與公部門的立場著眼以發展出一套管理「資訊生命週期」的整體策略,即針對資訊的取得、生產、處理、傳遞與應用等過程所制定的一套公法、管理規則與政策。 一、理論面 首先先介紹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方法論的內容,期望能透過各種內涵與政策制定理論的呈現;並透過公共資訊政策的定義與範圍的釐清,將政策的內涵區分為法律、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等五大層面,並針對各個層面提出相關的議題內容進行討論,提供研究與發展的基礎。 二、應用面 經由公共資訊政策內涵與理論面的發展,提出六項公共資訊政策的原則作為政策發展的指標,並應用本文建構出來的公共資訊政策架構,針對「國民卡」之個案進行研究。 近年來,公共資訊政策在實現社會發展上的重要性,逐漸為世界各國肯定。公共資訊政策的目的在於透過前瞻性、整體性與計畫性的規劃以減輕資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建構出資訊社會的發展藍圖,以引導政府重新思索其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 目 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文獻探討 第3章 法律面之議題 第4章 社會面之議題 第5章 經濟面之議題 第6章 政治面之議題 第7章 科技面之議題 第8章 結論與建議

Page generated in 0.025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