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牛萱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資訊是所有生命體的構成要素亦國家發展的資產,如何使用資訊決定了如何生活及運作、社會如何發展。資訊政策的發展可追溯至16世紀時政府管制資訊的政策,直至1960年代起資訊政策的內涵才由「規範資訊的移動與使用」轉至「資訊相關議題」,美國政府於1993年大力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II)之後,世界各國無論發展程度均開始正視「資訊化發展」對國家社會所帶來的影響,如何利用有限的國家資源來增加國家競爭與建全社會發展便成為各國關注的重心。因此,本研究從資訊政策中發展出「公共資訊政策」的概念,並分為理論與應用兩個層面進行討論,以呈現公共資訊政策的面貌。
公共資訊政策,強調具有國家整體性與國際性的宏觀視野,從國家整體發展與公部門的立場著眼以發展出一套管理「資訊生命週期」的整體策略,即針對資訊的取得、生產、處理、傳遞與應用等過程所制定的一套公法、管理規則與政策。
一、理論面
首先先介紹國內外學者所提出的相關理論、方法論的內容,期望能透過各種內涵與政策制定理論的呈現;並透過公共資訊政策的定義與範圍的釐清,將政策的內涵區分為法律、社會、經濟、政治與科技等五大層面,並針對各個層面提出相關的議題內容進行討論,提供研究與發展的基礎。
二、應用面
經由公共資訊政策內涵與理論面的發展,提出六項公共資訊政策的原則作為政策發展的指標,並應用本文建構出來的公共資訊政策架構,針對「國民卡」之個案進行研究。
近年來,公共資訊政策在實現社會發展上的重要性,逐漸為世界各國肯定。公共資訊政策的目的在於透過前瞻性、整體性與計畫性的規劃以減輕資訊化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進而建構出資訊社會的發展藍圖,以引導政府重新思索其在資訊社會發展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功能。
公共資訊政策之探究-理論、方法與議題
目 錄
第1章 緒論
第2章 文獻探討
第3章 法律面之議題
第4章 社會面之議題
第5章 經濟面之議題
第6章 政治面之議題
第7章 科技面之議題
第8章 結論與建議
|
2 |
外資證券公司進入大陸證券市場發展之資訊策略研究熊麟徵, hsiung,jac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大陸證券發展,風起雲湧,大陸證券投資,蔚為主流。基於同文同種之故,市場發展的環境之相似,股民結構之雷同,又法規及監管制度之複雜,與早期我國的發展過程類似。在一遍全球化的聲浪中,企業在拓展版圖,大陸證券業已成為台灣券商的首選。
證券金融服務業乃高知識密集,高風險密集,高資訊密集的行業,如何利用資訊策略有效之運用,達到對內:提高整體綜效,對外:強化競爭優勢。所以,如何擬定合適的資訊策略,以導引資訊化的有效發展,進而促進公司整體綜效,為奠定本研究根基,本研究從大陸金融政策、大陸證券業競爭趨勢之下的企業經營策略、資訊策略對企業營運影響、證券業資訊實務之探討,進行文獻探討,得到如下資料:
一、策略對企業的經營、競爭等營運績效影響甚鉅。資訊策略,對企業的營運績效,同具密切影響力。而瞭解資訊策略的種類,有助企業的營運定位與資源分配,並可避免失敗,進而提升營運績效。
二、大陸證券業資訊化演進及現況,以及資訊化帶來的優勢與衝擊,了解資訊科技的應用情形,以利規劃證券業資訊科技的應用方向。
三、在企業營運策略下之資訊策略及資訊化實物之探究。
本研究的研究架構,為如下所示:
而研究的進行,一因此類合資券商在中國成立時間尚短且家數甚少。二則此類合資券商資訊策略的研究,目前並無較堅強理論的研究議題。所以,不適合進行精細的驗證性研究,故採行「探索性」與「個案式」的研究方式。而所選的個案公司,乃因其具有營運經歷之特殊性、投入時間的洽當性、進入資格之稀少性,故而以其研究主體。研究工具,以深入訪談、資料分析與企業流程模型為主軸。
對個案公司的研究,先從大陸證券業現況及競爭趨勢探討,次而制定公司的營運策略等相關資料的整理著手、次而探討公司制定資訊策略相關構面與資訊策略,最後針對公司現況與未來進行資訊策略面研究。而提出如下的結論與建議:
(一) 結論:
1、不當的資訊架構造成設置成本增加與人員效率低落。
由個案研究中得知大陸證券業資訊系統演進成因,深受法規政策及上游交易所系統改善之影響。但始終圍繞著系統交易速度的即時性、系統海量交易、作業的正確性打轉。
又因證券市場發展初期,證照取得困難各分公司為了業務需求,盡其可能的把系統加大增員擴充,每家分公司資訊系統的完整及規模眼然像一家總公司。超大的交易大廳,大量的自助委託系統,獨立的財務系統,證券交易系統,超冗餘的硬體設備,備援系統,過多的交易席位,伴隨著資訊系統增加而資訊專業人員也大增,在市場行情不好時,這些設施及充員,都成為分公司經營的負擔。
這種分散式架構增加了分公司的自主性、彈性及效率,但也增加了分公司的經營成本及管理成本,不易達到資訊規模經濟。又系統分散,維護人員也分散到各分公司,平日維護系統及日常作業就浪費不少人力,剩餘時間也不大能夠參與總公司專案規劃,因此資訊人力資源使用不彰,人力重疊,因分公司自主效率反而損及整體運作效益。
2、不良的系統整合造成整體效益不彰與風險管控不易。
因發展初期大小券商因經營不當或虧污,造成券商重組或合併者眾,其原有的系統也陪嫁到新公司,並沒有完善的統一整合,證券公司的結算是由總公司對結算所做二級結算,之後再由分公司對客戶做第三級結算,又因分散式系統各分公司作業獨立性高,財務系統可能不一致的影響,總公司帳平但分公司帳不平,或分公司帳平總公司帳不平時有所聞,造成結算時間拉長,財務及資訊人員疲於奔命,管理性的績效報表也因延誤,錯過管理時機。
由於財務系統由當地控管,加上當地資訊人員的配合,經理人挪用客戶資金炒股的新聞屢見不鮮,也是造成券商於2002年因市場空頭巨額虧損的原因之一。又經紀系統分散在各地,無法在盤中即時監控交易狀況,僅能事後控管,總公司風險控管人員如同虛設。
3、資訊科技衝擊造成價值鏈的改變。
在大陸百分之九十九以上的交易委託使用自助式委託工具,成因來自於,市場發展初期交易所系統容量與處理速度不足,且券商系統也不太穩定、雙方容量都不足的狀態下,僅能透過營業櫃檯的營業員製單後,交由委託輸入人員輸入到交易系統中,藉此控制系統穩定度。
日後由於雙方上下游系統改善,處理速度大增,當時深交所開始實施無形席位,採用電腦直接接入交易所主機後交易量大增,隔年上海交易所也實施無席位交易後,交易容量到達新階段,此時交易瓶頸端已出現在券商端委託輸入人員了,當時股市走多頭,委託單量大,易造成錯過價位及帶來交易糾紛,此時自助式委託系統萌芽,各大小券商皆採用,也就造成日後自助式委託系統盛行於大陸的原因。
由於營業員的素質不高且功能本來就不彰顯,小道及內線消息充陳,投研報告的品質及可信度不高,易流於為做手或莊家的炒作工具,再加上五十年來的文化洗禮下,原本不信任”人”的觀念中,在幾次大規模的套牢下,股民放棄了研究報告,離開了營業員,擁抱自助式委託工具,營業員也離開了營業櫃檯,被自助式委託工具取代。
又自助式委託系統同質性太高,無法有效地提出投資建議,券商唯一可以行銷的工具就是調降傭金,因此股民的忠誠度也隨傭金調降而改變。營業員或所謂理財專員在經紀業務之價值鏈中佔有祟高的地位,如今用機器取代營業員有點本末倒置,所以在大陸從來沒聽過證券業有超級營業員。
研究報告寫得不用心,客戶就賺不到錢;客戶不賺錢,員工就賺不到錢;員工賺不到錢,公司也賺不到錢;自然地客戶就沒有品牌忠誠度。
員工賺不到錢,就沒有好人才願意投如這個產業,人員的流動就加大,造成惡性循環。
這樣以自助委託為主的改變,也破壞了以”營業員”為中心的經紀業 務價值鏈。
(二)建議:個案公司訂定資訊策略應考量如下幾點:
1、系統架構採大集中或區域集中架構。
以外包方式建置大集中或區域集中式的系統架構,讓資源適度化,人員配置合理化,維護、災備簡易化,成本最適化,人員控管最易化,達到成本降低,人員及系統效率增長。
2、應用系統設計採取B/S應用。
透過瀏覽器及滑鼠的應用,人性化的操作介面,防呆防愚的設計,讓操作風險降到最低,系統集約在叢集及負載平衡的架構下,達到容錯及擴容的彈性。
3、單一入口的後台整合集中控管系統及工作流程控管系統。
透過單一系統入口,整合的集中控管系統,達到財務、資金控管一致性,風險控管功能獨立性,績效分析即時性,工作流簡化,以盡後線部門管控職能,進而增進整體效益。
4、加強投顧研究報告品質。
透過研究報告考評系統輔助,有系統的考評每個分析師的投研報告,並長期追蹤其研究建議與客戶持股的變化,做為報告品質的參考依據。
5、重建以”人”為中心的業務流程。
透過營業員工作站的輔助,將投研報告、營業員推薦投資組合、輔導投資建議、委託、成交、結算、交割、資金划劃、交叉銷售、向上銷售等活動連結成無縫的環,重建以營業員為主、資訊系統為輔的價值活動。
6、建立投行專案控管系統。
投行業在輔導一個項目的時間長達一年,其中旅行往返及長程電話費用支出很高,原本投行業務的費用就不易控管,且投行人員平均成本高,如果同時進行多個項目,若無資訊系統做成本控制,不易評估出專案效益。
投行業不是成功就是失敗,輔導上市才有錢賺。如果遇到股市不佳,配售狀況不好,券商可能要包銷就會造成資金積壓效應,如果股市不好還可能造成股價下跌雙重損失。
又大陸採計劃型經濟体制,產業成長都要宏觀調控,受政府政策影響非常大,去年火紅的項目,今年可受到打壓,所以時機很重要。
因此一個項目的成敗除了項目本身因素外,項目專案時程管理符合市場需要,是決定成敗的最主要因素。
7、業務分析、決策支援。
中國大陸地大物博,各省份股民喜好不一,光是飲食就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的特性之分,何況是對風險的好惡及風險的承受度。2003年統計股民近6700萬人,平均一家券商就有50萬個客戶,更別說是大行。客源分析,客戶喜好分析,貢獻度分析是未來行銷管理上必備的工具,適時建立CRM系統有助於決策支援,業務拓展。
8、建立教育訓練體制。
公司要有好的財務狀況,必須要找到貢獻度大的客戶,要找到貢獻度大的客戶,則營業員素質、投研報告的品質要好、內部服務流程要佳。要營業員素質、投研報告的品質要好、內部服務流程要佳,則內部流程的改善、人員的成長訓練要有適當的指標去評量,最後改變公司財務狀況,增進股東權益。 / The theme of this thesis is to study strategy planning for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of A foreign security company,whom will be to operate a company in mainland China .
The study is intended for finding out a strategy of business to guide the company’s strategy of MIS and MIS practice. It has three aims : 1.The security company’s competition of mainland China. 2. According to the competition status to setup a company’s strategy for MIS. 3.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of MIS to setup a MIS practice to fit a new joiner.
Finally,According to the study to finding out strategy for MIS to consolidate business ,core competition.
|
3 |
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個案研究曾德宜, Tseng, T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深入瞭解「電子化政府」及ICT應用等相關方案對行政治理之影響,本研究檢視有關ICT應用與社會及公共行政發展之文獻,並以歷史分析之途徑,探討我國推動「電子化政府」之演進,並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以下簡稱國貿局)」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探討「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以及ICT應用方案之實施情形與經驗,以瞭解將ICT運用於公共行政系絡之整體背景與意義;並輔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行政人員實際運用ICT處理公共事務之現象,以評估公部門所推動之電子化政府計畫之成效,以及ICT應用對行政效能之影響;最後,歸納各項研究發現,陳述本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意涵,並提供我國未來推動「電子化政府」計畫之建議。
本研究經綜合所獲得的證據後,認為ICT及其應用與當代社會及公共行政發展的關係,並非如「科技決定論」論述所接櫫的單一線性因果關係,認為僅需直接將ICT導入公共事務活動上,即能自動地出現新形態的治理關係與行政實務活動。事實上,ICT及其應用之發展與結果,係一複雜的「社會建構」過程(Bekkers, 1996)。在此一過程中,「ICT應用」與「行動者之認知」及所處之「社會系絡」進行互動;「社會系絡」框架出ICT及其應用的參考架構,並賦與ICT適當的社會意義,:「行動者之認知」則展現其對於ICT之理解與知覺;ICT應用不僅反映出所處系絡的權力、意義與文化價值等社會安排,並成為該體系「維持」及「再生產」的手段。故各類「ICT應用」之態樣,實為在特定社會系絡影響下,行動者之心智模式的一種「再現」。換言之,科技及其應用僅為僅為互動過程之因素之一,並非宰制性的力量。
本文認為ICT應用於公共事務所能產生的影響,係取決於科技應用之社會系絡及其價值與意義。將資訊科技導入公共事務活動上,本身並無法自行出現新型態的治理關係與行政實務,電子化政府的新型態治理與公共行政之發展,仍需透過對於社會正義、民主、自由及人道等價值之反思,役使資訊科技滿足人類與社會發展及成長之需求。
|
Page generated in 0.01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