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泰國行政發展之研究吳復新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次大戰後,政治與行政學者開始鼓吹以比較的方法研究公共行政,因而產生了比較公共行政(或稱為比較行政)這一新的學科。比較行政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發展中國家的行政制度與行政行為,並且更特別注意行政與國家發展的關係。在這一研究取向(orientation of research)中,個案研究成了不可缺少的一環,因為這是獲得比較資料的唯一來源。
泰國是東南亞各國中,在十九世紀遭受西方勢力入侵時,唯一倖免於「難」而仍保持其獨立的國家。這一項不平凡的事實顯示,泰國在面對這種力量的衝擊時,必然曾經有過重大的變革,使國家獲得一種有效的回應能力(responsive capability)。這項變革就是政府行政的大改革。改革的結果,使泰國君主專制下的傳統官僚治體變成了一個現代的行政制度。然而這個現代的行政制度,在一九三二年建立君主立憲政體後,卻沒有什麼大的發展。泰國這種不尋常的行政發展歷史程與事實,正好提供了比較行政研究的寶貴資料。
基於上述的理由,本論文擬以生態研究法,來探討泰國行政演變的兩大問題:為何且如何一個傳統的官僚治體在面對挑戰時,能夠從事變革而成為現代的行政制度?而為何這個現代的制度又未能繼續獲得良好的發展?
全文共分六章,約十三萬言:
第一章 緒論:先陳述研究的動機與目旨。從比較行政研究的的觀點,說明個案研究的價值與貢獻;並進而解釋泰國行政發展之研究的主旨。其次闡明本論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行政生態研究法。所謂行政生態研究法,簡單地說,就是採取生態學的觀點來研究行政與其環境的相互關係。生態研究法對發展中國家行政的研究,助益甚大。最後,將泰國的概況做一簡介,以幫助對本文之主題的瞭解。
第二章 傳統泰國的行政:本章敘述傳統泰國的行政,這是以後泰國行政發展的基礎。傳統泰國的行政制度與社會制度幾乎不分。其特徵在於以一套精緻的層級制度,使社會上的兩種成員--統治才與被統治者一一結合在一起。國王及其下治理人民的少數官吏為統治者。他們形成一個以國王為首的官僚治體(burreaucracy)。其餘為平民與奴隸,他們是以農為生的被統治者。兩者的關係很鬆懈。小乘佛教是全國人民的共同信仰,它賦予個人生存的意義,也維持了社會的安定。官僚治體與一般人民,基本上,是分離的。其組織並不複雜。在理論上,雖然國王具有絕對的專制權力,但是,官僚治體卻是仍具有高度的獨立性。然而,官僚治體的功能卻很有限。其工作只是替國王治理人民與收稅,並維持自身的存在。總之,傳統泰國的行政制度,主要乃是以社會制度基礎,履行維持社會安定的有限功能而已。
第三章 泰國行政現代化的開展:從十九世紀開始,泰國遭遇了西方勢力的入侵,國家的生存面臨嚴重挑戰。本章即敘述,泰國在回應這種挑戰戰時所採取的主要措施--官僚治體的變革。首先,敘述西方勢力對泰國的衝擊及泰國行政現代化的奠基。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泰國國王對西方勢力之「侵襲」所具有的正確認識。由於這種認識,國家乃能在他們的領導下,邁向現代化的途徑。其次,論述泰國在朱拉隆功國王領導下,所實行的一連串重大的行政變革。其中第一階段主要是從事於行政現代化所需的「基本建設」,這也是國家發展的基礎。第二階段才真正是行政的大改革,包括政府結構的重組與發展。內政部的建立與發展乃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環。因為它負起了創建一個全國地方行政體系的重責大任,這是維持國家領土完整的必要手段。此外,內政部與其他的功能發展也有極密切的關係,因而促成了國家官僚治體的產生。如果用現代行政學的術語說,內政部的建立乃是一項「制度建立」(institution building)的過程。總之,十九世紀中葉,泰國在面對西方勢力的衝擊時,由於行政的變革與發展,不但打贏了一場漂亮的「防衛戰」,保持了國家的生存與獨立,同時還使國家更邁向現代化。
第四章 君主立憲政體下的泰國行政:一九三二年的革命推翻了持續近六百年的君主專制政體而建立君主立憲政體。泰國的行政也因而進入了一個新的紀元。本章即在探討泰國的行政制度在君主立憲政體下的「所做所為」。首先,略自十九世紀建立現代行政制度以來,其所歷經的發展,並藉之比較革命前後之行政實況的異同。最後,從官僚治體與國家發展之關係的觀點,檢討現代泰國的行政,期能對它的未來發展有更深刻的認識。
第五章 影響泰國行政發展之生態因素的分析:本章乃是依據前述生態研究法,對影響泰國行政發展的生態環境,做更詳細的分析。首先,陳述行政生態因素的涵義。接著再分別從歷史文化、社會、政治和經濟等因素,分析這些因素與行政的關係。最後,論述環境與官僚治體的溝通,以明環境對行政的反饋(feedback)能力。
第六章 結論:首先敘述行政發展的涵義,以作為評估泰國行政發展的基礎。其次回顧泰國行政發展的歷程,以求獲得一個泰國行政發展的綜合印象。最後,以這個印象為基礎,就行政發展的現化涵義,瞻望泰國未來的行政發展方向。
依據本論文的研究,泰國的行政發展,表現了兩面基本的特徵:第一是深受傳統制度的影響;其次為具有接受外來制度以改革原來制度的能力,但是這種變革全賴政治領袖的倡導。這兩項特徵造成了以下的結果:行政行為無法配合現代的行政結構,以致完善的結構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這種現象妨礙了國家發展之目標的達成。所以,泰國的行政制度是否能有更進一步的發展,端賴其能否改變它的『行為本質』,使現代的行政結構發揮應用的功能。
在寫作過程中,承蒙江師炳倫悉心指導、詳加校正;雷師飛龍賜借資料並時予督促,以及所主任傳師宗懋關懷鼓勵,師恩難忘,謹在此敬致最深的謝意。
另外,旅居泰國曼谷的孫維忠(韋中)先生、泰國國立發展行政研究所的Phalibul changrien博士,以及本所泰國留學生基拉沙學長等提供實貴的資料;尤其是孫先生還生泰國,不辭煩勞地替我搜集資料,此種恩情更使我終生難忘。如果沒有他這麼熱心的協助,本文恐難如明完成。對於這些異國的友人,我也要在些表示由衷的謝意。
最後,要向勗勉有加的變親以及曾經對本文的完成,提供過極多協助的呂美珠小姐、家兄以及舍妹,表達內心的感激之情。
雖然,在撰寫時曾經謹慎下筆,以避免錯誤的發生,然而人力總有不足之時,所以尚祈師長同學於發現錯誤時不吝指正。至於本文後面所附的「英文索引」乃是一項新的嘗試,希望它能有助於本論文的閱讀。
|
2 |
日本行政發展之研究-上冊黃爾璇, HUANG, ER-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非西方國家而於短期間內躋入開發國家行列之日本為個例,以其行政體系之
發展過程及現象為研究主題。
為探討階段性發展或不同類型發展之特徵起見,乃參照政治結構之變動,法制建構之
情形及社會經濟發展之進度等因素,區分為五期,分別加以析述。
全文分為七章,前後二章係緒論及結論,第二至第六章即按期論析,凡三十餘萬言。
各章要旨如次。
第一章分為三節,臚陳本文研究之意義及動機,闡釋行政發展與變動、現代化、成長
及發展行政之區別,並與政治發展之關係,提出個人試擬之界說。嗣即提出研究之範
圍及分析架構等,明示本文研究之準繩。
第二章係以現代化準備期為對象,始於明治維新,迄於一八八五年創立內閣制為止。
第三章係以立憲君主政治及法制確立期為對象,始於內閣制成立,終於一九三一年進
入戰時體制前夕。
第四章係以戰時體制之動員期為對象,在維持原憲法體制下,以特別法規配合戰時需
要。
第五章係以占領期的對象,此一階段,在盟總管理下改革政治行政體系。
第六章係以自主期行政體系之發展及運行為對象,本期整個行政體系之內容,植根於
占領期建立之架構,惟為匡正前期在外力改革下矯枉過正之缺陷,並配全科學管理技
術之進步、經濟之高度成長、社會結構之急遽變化及民主意識之滋長,再度引起行政
體系之修正,以提高體系之適應能力。
第七章結語,係依據行政發展論所關心之問題,綜述影響日本行政發展過程之動因,
及其結構功能調整之現象,並於檢討發展階段之後,歸納為國家興建型、體系完成型
、外力改造型、發展型及戰時變則型之各種徵相。 /
|
3 |
日本行政發展之研究-下冊黃爾璇, HUANG, ER-X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係以非西方國家而於短期間內躋入開發國家行列之日本為個例,以其行政體系之發展過程及現象為研究主題。
為探討階段性發展或不同類型發展之特徵起見,乃參照政治結構之變動,法制建構之情形及社會經濟發展之進度等因素,區分為五期,分別加以析述。
全文分為七章,前後二章係緒論及結論,第二至第六章即按期論析,凡三十餘萬言。
各章要旨如次。
第一章分為三節,臚陳本文研究之意義及動機,闡釋行政發展與變動、現代化、成長及發展行政之區別,並與政治發展之關係,提出個人試擬之界說。嗣即提出研究之範圍及分析架構等,明示本文研究之準繩。
第二章係以現代化準備期為對象,始於明治維新,迄於一八八五年創立內閣制為止。
第三章係以立憲君主政治及法制確立期為對象,始於內閣制成立,終於一九三一年進入戰時體制前夕。
第四章係以戰時體制之動員期為對象,在維持原憲法體制下,以特別法規配合戰時需要。
第五章係以占領期的對象,此一階段,在盟總管理下改革政治行政體系。
第六章係以自主期行政體系之發展及運行為對象,本期整個行政體系之內容,植根於占領期建立之架構,惟為匡正前期在外力改革下矯枉過正之缺陷,並配全科學管理技術之進步、經濟之高度成長、社會結構之急遽變化及民主意識之滋長,再度引起行政體系之修正,以提高體系之適應能力。
第七章結語,係依據行政發展論所關心之問題,綜述影響日本行政發展過程之動因,及其結構功能調整之現象,並於檢討發展階段之後,歸納為國家興建型、體系完成型、外力改造型、發展型及戰時變則型之各種徵相。 /
|
4 |
電子化政府對行政治理的影響:經濟部國際貿易局個案研究曾德宜, Tseng, Te-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為深入瞭解「電子化政府」及ICT應用等相關方案對行政治理之影響,本研究檢視有關ICT應用與社會及公共行政發展之文獻,並以歷史分析之途徑,探討我國推動「電子化政府」之演進,並以「經濟部國際貿易局(以下簡稱國貿局)」為個案研究的對象,探討「電子化政府推動方案」,以及ICT應用方案之實施情形與經驗,以瞭解將ICT運用於公共行政系絡之整體背景與意義;並輔以問卷調查方式,調查行政人員實際運用ICT處理公共事務之現象,以評估公部門所推動之電子化政府計畫之成效,以及ICT應用對行政效能之影響;最後,歸納各項研究發現,陳述本研究之理論及實務意涵,並提供我國未來推動「電子化政府」計畫之建議。
本研究經綜合所獲得的證據後,認為ICT及其應用與當代社會及公共行政發展的關係,並非如「科技決定論」論述所接櫫的單一線性因果關係,認為僅需直接將ICT導入公共事務活動上,即能自動地出現新形態的治理關係與行政實務活動。事實上,ICT及其應用之發展與結果,係一複雜的「社會建構」過程(Bekkers, 1996)。在此一過程中,「ICT應用」與「行動者之認知」及所處之「社會系絡」進行互動;「社會系絡」框架出ICT及其應用的參考架構,並賦與ICT適當的社會意義,:「行動者之認知」則展現其對於ICT之理解與知覺;ICT應用不僅反映出所處系絡的權力、意義與文化價值等社會安排,並成為該體系「維持」及「再生產」的手段。故各類「ICT應用」之態樣,實為在特定社會系絡影響下,行動者之心智模式的一種「再現」。換言之,科技及其應用僅為僅為互動過程之因素之一,並非宰制性的力量。
本文認為ICT應用於公共事務所能產生的影響,係取決於科技應用之社會系絡及其價值與意義。將資訊科技導入公共事務活動上,本身並無法自行出現新型態的治理關係與行政實務,電子化政府的新型態治理與公共行政之發展,仍需透過對於社會正義、民主、自由及人道等價值之反思,役使資訊科技滿足人類與社會發展及成長之需求。
|
Page generated in 0.024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