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論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的性質及其學科地位

熊元中, XIONG, YUAN-ZH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計十四萬字,以序言開始,本文內容自緒論至綜結,區分為八章。 第一章有兩節,係從經濟學之理論與實際來探究馬克斯政治經濟學,從導引到說明, 舉陳「研究動機」與「基本範圍」。 第二章之兩節,敘述「馬克斯的方法論」和「本論文的研究方式」。 第三章係對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以「緣起與演變」及其「研究內容和對象」分為兩節 。 第四章是對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的主要說明,分三節申述其「產生背景」、「學說體系 」和「性質」。 第五章以五節分別申述馬克斯的勞動價值說,從而探究其創建與議論。 第六章以四節來引述馬克斯剩餘價值說,並探討資本主義的前景。 第七章之三節,是對馬克斯政治經濟學理論的整體看法,以反省其學科地位。 第八章以四節來綜結本文,其主旨係自馬克斯「政治經濟學」與當前社會經濟現實來 展望中國社會經濟之需要,並提出對「政治經濟學何去何從的看法」來終了全文。
2

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之哲學反省

范姜琇齡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道:「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馬克思對於哲學的革命性解說也顯示在他對於經濟的解說之中,他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當中指出黑格爾唯心論所理解的國家概念,僅是將國家視為如同仲裁個人利益衝突的更高理性,是公共利益的守護者;但馬克思認為社會生活本身存在著階級的分劃,經濟活動之中存在著人對人的壓迫,這個概念式存在的國家反以公共的善為名,實際上卻只是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用工具。這種國家概念只是虛偽的國家概念。唯有「否定既存的哲學」,否定現存哲學世界的世界觀,才能夠使得現存世界與概念吻合,德國哲學的主要缺陷就在於:「它認為不消滅哲學本身,就能使哲學變成現實」;因此馬克思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哲學,就不能消滅哲學」 。柯西Karl Korsch (1886~1961)認為對馬克思而言,這種對哲學的「批判」之意義也同樣適用於對經濟之批判,因此他仿照馬克思的話說:「你們不在現實中實現經濟,就不能消滅經濟」 。馬克思就如他在《資本論》中所說的,旨在揭發當代經濟的奧秘,同時亦欲對之前的經濟學家的經濟理論進行革命。 經濟的本身,一方面是一種自然的規律,因為人類面對著一個不爭的事實,即:我們必須透過我們人類的勞動,改變大自然的形式,來滿足我們的需求,延續我們的生命;經濟學家始終都必須承認經濟是基於一個自然的現實活動,因此從未有一個經濟學家否認,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根本泉源。 另一方面,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夠僅僅以其自我的勞動,來滿足維繫自我生存的物質需求。因此,交易是經濟的自然現象,經濟活動本身必然是透過交易的這項社會行為達到其實現。此外,面對著自然的資源,人的需求是無限的,但是資源卻是有限;所以經濟活動的本身,它必然也是一個物質的分配系統,就如同經濟學家薩穆爾遜(Paul A.Samuelson)定義經濟理論為:「分析社會及其成員如何決定、使用其有限的生產質料,生產各種物質,藉諸或不藉諸貨幣,分配與社會中之個人與群體,以滿足其現今與將來需求。經濟學分析成本與效益,以改善社會的生產與分配系統」 。 價值是一個極為抽象的名詞,但是在具體的經濟現象與活動當中,卻是具象的。它可以指涉人的創造物質的勞動,可以指涉物質對於人的需求的可能;它也可以作為分配系統的根據,所以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必須要對價值在經濟現象當中之具象有所說明以及解釋。馬克思也不例外,從經濟思想史的理解當中,馬克思以其勞動價值學說建構他對資本主義經濟制度批判的基石,同時也以此作為建構社會主義經濟的理論基礎。李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以「再見馬克思」為題,似乎說明馬克思主義已經過時,但是英國的社會學家紀登斯(Giddens)認為,馬克思所謂的「一個幽靈在歐洲徘徊」,這個他稱之為幽靈的社會主義,之所以仍在歐洲徘徊,是因為我們不能簡單地放棄那些推動他們前進的價值和理想,因為這些價值和理想中,有一些是我們社會與經濟發展所創造的美好生活中所不可少的 。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乃是對於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價值解說之革命,另一方面,也是一種繼承。在其《剩餘價值理論史》的鉅作當中,馬克思對於威廉配第(William Patty)、亞當斯密(Adam Smith),以及李嘉圖(David Ricardo)的價值論述多所批評,所以本論文的第一章將論述他們的價值理論,以瞭解這些經濟思想家們對於價值概念的論述,以及馬克思對於這種價值論述的批評,藉此瞭解價值理論的歷史發展,並從中釐清問題之脈絡,以利對馬克思的勞動價值作一個基礎的理解。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對古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繼承,同時也是一種改革,因此在第二章中企圖延續第一章的論述呈現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之內容及其涵義,並說明馬克思對於這種勞動價值理論的發展。 如前所述,經濟活動必然包含物質的分配系統,或是稱之為「經濟秩序/制度」,馬克思以勞動價值理論作為基點,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制度多所批評,本論文嘗試在第三章中說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以及分析在資本主義之資本積累、再生產的模式下,將形成供需不均衡的生產過剩問題。以及說明資本主義經濟制度將如何因著這樣的內在生產關係,工人之勞動與生產工具的相分離,而資本家如何在掌握資本、掌握生產工具的情形下,進行階級的剝削,乃致引發資本主義的種種危機。 任何一種社會理論不但需要一種理論的一貫性,同時也考驗其可實踐性,因為社會的主體是「人」,要解釋人的社會行為,便必須要對人之自由的行為的社會定位有所說明,在第四章當中,本論文之研究議題,所謂「哲學探討」之意義,便是在於說明馬克思在經濟制度當中的人之定位問題;除了說明馬克思自黑格爾及費爾巴哈處所繼承而來的人的本質理論觀點,並說明馬克思對他們的理論的批評與改進。加以反省人的本質在勞動異化的情形下,工人與資本家所扮演的剝削者與被剝削的角色是如何進行的,以作為本論文的結論。

Page generated in 0.010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