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林麗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宜蘭,在臺灣地理上是邊陲地帶,有時既不屬於東部也不屬於北部;有時卻兼屬二者。宜蘭在先人翻山越嶺、胼手胝足,對抗大風大雨,在一切惡劣的環境考驗下,終於走過滄桑的二百多年,宜蘭從被遺棄的明珠蛻變成臺灣的「璞玉」,「宜蘭經驗」也成為臺灣各地競相模仿的對象。但除了政治上的建設,宜蘭的文風也曾盛極一時,有「淡蘭文風冠全台」之雅稱。在今日,全台各地相關台灣文學研究紛紛興起,宜蘭的古典詩卻為人所遺漏,所以本論文決定從清代的宜蘭詩入手,研究1796至1895年(乙未割臺),正好百年的清代宜蘭詩,從古典詩的角度去解讀清代的宜蘭文學,希冀從詩歌的角度來建構清代的宜蘭古典詩圖像。
歷史上,宜蘭舊稱蛤仔難,至嘉慶十五年收入版圖,譯蛤仔難為噶瑪蘭,於嘉慶十七年(西元1812年)正式設置廳治。光緒元年(西元1875)則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所以在清代有長達63年(1812--1875)宜蘭都稱為「噶瑪蘭」。宜蘭的行政區自設廳管轄,除名稱的異動外,疆域大都維持相似,本論文就是以此區域為範圍,時間限於1796—1895年的清代宜蘭古典詩研究。
「詩說噶瑪蘭」,凡是曾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詩人:無論是遊宦詩人,其詩與噶瑪蘭相關;或在地文人的詩作都在本論文研究之列。但研究對象則限於漢人古典詩,對於「噶瑪蘭」人和其他原住民的詩歌並不在本研究之內。「說噶瑪蘭詩」即是解讀所有與噶瑪蘭相關之詩作,並佐以清代相關志書、古文書、碑碣等歷史文物,作最佳之闡釋。所以本論文題目為「詩說噶瑪蘭,說噶瑪蘭詩----清代宜蘭地區古典詩研究」。
本論文所關注的是以地域畫分、時限在清朝的宜蘭古典詩所展現的文學特性;也將探討在此地活動的文人如何看待他自己生活的場域,如何在詩歌創作中展現地方意識,透顯人與地的時空關聯。當然限於時間和人力,本論文只針對目前已刊行之詩錄、詩集或方志藝文志中所載詩歌,一一檢視,選取清代宜蘭當地詩人和遊宦宜蘭人士的古典詩作品,做歸納、分析。採取的論述方向是「背景—作者—作品—評價」,當然論述文學之發展仍離不開當地的地理和歷史論述,尤其必須關注以下數個層面:文學作家、作品、文學思想,整體文學活動與社會文化的關聯。本文的論述將先概論蘭陽史地,以明瞭文學的外圍環境,進而貼近清代詩人的生活樣貌。因為清代噶瑪蘭詩人作品散處各書,傳記也未建立,本文將簡介其傳略,從中可知清代宜蘭詩發展之概況。宜蘭的開發和西部的開發相較,整整晚了一百多年,在文教事業的發展也落後許多,因此清代噶瑪蘭的詩人仍以外地遊宦詩人為大宗,遊宦人士奉派至此地,無論是經翻山越嶺或渡海至宜蘭,在這塊土地上,所見所聞都入其詩篇,其心境的跌宕也值得玩索。噶瑪蘭本地的文人則要等到一些中舉之士出現,才開始有詩篇的記載。清代在噶瑪蘭這塊土地上,此兩大類群的詩人,所展現的各是何種噶瑪蘭意象,無論是書寫觀點或對土地的認同,甚至兩者所展現的詩歌美學也都是本論文探究的重點。
宜蘭因為地形的封閉和開發的晚,以至文教的設施遠遠落後西部,但因有許多文人的倡導和官員的鼓勵,使得清代宜蘭古典詩也漸漸嶄露頭角。因為時空的相異,相信在這塊土地所孕育出來的古典詩歌必有其價值和意義,如張炎憲所言:「台灣史的建構不是要建設成單一的體系,而是每個地區有其特色,有其解釋,每個地區特色的綜合才是台灣史的特色」文學的研究何嘗不是如此呢?我們將讓清代宜蘭古典詩來證明此點。
|
Page generated in 0.039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