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人民參與司法審判-沿革、類型與合憲性吳文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民參與司法審判,亦即,使一般人民加入審判之列,打破由職業法官獨享審判權之情形。依參與程度之不同,略可分為,平民法官制、陪審制以及參審制,尤其是後兩種模式,不僅最廣為人知,也是最為普及的人民參與審判型態。是以,本文亦以此為出發點,探究兩者之異同與消長,以期為現今盛行卻難以界定屬性的混合制,提供定性的標準。
讓人民當法官參與審判,在我國似乎是很陌生的概念。實際上,司法院曾三度提出人民參與審判的相關法案,但均以失敗告終。司法院新任正副院長上任之際,即大力推行第四代的人民參與-人民觀審制。前車覆,後車戒,為了能使人民參與審判在我國得以生根,過往三次立法無法通過的違憲疑慮,在我國憲法架構下,如何建構一套人民參與審判之合憲性基礎以及其界限為何,乃首當其衝的問題,無從迴避。又除了憲法上所遭遇的困境外,是否還有其他隱藏的因素存在,均值得再次檢討反省,以供轉化為成功的契機,使人民參與審判能夠堂而皇之的進入我國。
又與臺灣臨近的東亞三國-中國(人民陪審員)、日本(裁判員)與韓國(陪審員),在2000年以後紛紛掀起了一股適合自己道路的人民參與熱,名稱雖有歧異、內容略有不同,但這股趨勢,已不容我們無動於衷。尤其是日、韓兩國,均曾就人民參與是否違反其憲法進行過熱烈的討論,且採取了迥異的解決方式,是以,借鏡其模式與如何處理違憲問題,為人民觀審準備資料、做足功課,也期許我國的人民參與審判不再只是只聞樓梯響,而不見人下來。
|
2 |
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之比較研究— 以美國、日本及海峽兩岸為中心 / Comparative Study ont Judicial System of People's Participation among US,Japan,Taiwan,and Mainland China洪翊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世界上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大體分成「陪審制度」與「參審制度」,前者主要代表國家為英國、美國,後者原則上為大陸法系國家所採取,本文挑選了包括我國在內之數個制度內容不盡相同的國家,針對人民參與審判制度當中之基本、重要爭點,探討其間之差異,而我國司法實務為了提升人民對於司法審判之公信力,目前正積極推動「人民觀審制度」,其所採取之表意不表決方式使其與上開之陪審、參審制度有著本質上的重大不同,本文之主要目的在於分析觀審制度之利弊得失,並與上開數個國家之人民參與審判制度作一比較,使整個觀審制度更臻完善,最後,由於世界上絕大部分國家僅將人民參與審判制度適用於刑事訴訟程序,究我國之民事訴訟程序得否一併為適用,亦提出本文之初淺見解。
|
3 |
我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之研究—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為借鏡 / A study of the proposed civil participation system in Tawan's criminal trail procedure—using Japan's ''Saiban-In'' system for references張永宏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讓不具法律專業與審判經驗的一般國民參與審判,乃是世界各國刑事審判中常見的立法設計,舉凡陪審、參審等均屬之。以我國而言,此一制度自從清末變法圖強以來,即不斷成為立法者關注的重點,甚至先後完成了好幾部草案,但相對地,反對聲浪也相當可觀,從最具理論性的違憲論,到最具現實意義的耗費國家經費過鉅,不一而足,其結果是,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在我國雖然每隔一段時間就有人提倡,但從未能夠順利完成立法、付諸實施。
對於歐美等法制先進國家而言,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已經有數百年、甚至千年以上的歷史,由於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具有「由統治者或其代理人以外之人實行司法權」的性質,到了啟蒙時代,更與當時廣為流傳的自由主義或民主主義相結合,而有其政治上的意義。但隨著民主政治的落實、司法權的高度獨立化,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也出現了衰退的傾向;但進入20世紀末葉,遠在遠東的日本、韓國等,先後完成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日本為裁判員制度、韓國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立法,並正式實施,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又有復甦興盛之跡象。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日本、韓國與我國均同屬東亞文化圈、深受佛教、儒家文化之影響,且長久以來均係由職業法官獨佔審判工作,而無國民參與審判之慣習,又均屬大陸法系職權主義朝向當事人主義改革的國家,日本、韓國的經驗,對於我國而言即有相當的啟發意義,其中日本裁判員制度自概念研議階段到立法施行階段所經歷的各種討論,更值得作為我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參考。
觀察日本從明治維新以來、截至裁判員制度引進過程所引發的相關討論,可以發現,有關:1.制度的基本理念(引進制度的必要性為何)、2.制度的基本態樣(陪審或參審)、3.合憲性爭議、4.制度之具體內容、5.對於刑事訴訟程序的影響等等,均為論者探討的重點,而觀察我國過去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立法嘗試,上述爭議亦散見於論者的意見之中,故本文乃以日本裁判員制度立法過程引發的上述相關討論為借鏡,逐一探討上述爭議於我國的解決之道,於我國相關討論尚不充足之處,在法制環境相近的前提下,即輔以日本學說或實務之見解。
經過上述討論,本文認為:1.東亞等國於20世紀末葉開始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立法浪潮,其基本理念已經與民主主義、自由主義的政治思潮無直接關連,而是有鑑於刑事司法的信賴危機與正當性危機,希望藉由讓一般國民參與審判,進而可以汲取一般國民的健全社會常識與正當法律感情,並因應國民參與審判制度之需要,進行必要的訴訟程序改革,退而可以使一般國民見證刑事審判程序的嚴謹與良善,以此提升一般國民對於司法的理解與信賴、強化司法的正當性基礎,並促進刑事訴訟程序之改革。2.相較於陪審制,參審制仍然保留了職業法官審判的性質,對於欠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傳統、重視法律適用正確性、嚴謹性的東亞各國而言,乃較合於法制環境與社會文化的制度選擇。3.憲法雖然並未當然排斥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但制憲者並未以國民參與刑事審判為前提而立憲,釋憲者亦未以國民參與刑事審判為前提而釋憲,是我國憲法中司法權的建制原理仍以職業法官審判為基本出發點,亦即憲法之基本要求乃是:具備解釋適用法律專業的職業法官必須要成為法院的構成員,並能夠充分發揮其實質意義,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的設計,亦必須符合上述基本要求,始能謂為合憲。
另就4.制度具體設計而言,在參審制的前提下,舉凡適用案件的範圍、合議庭的組成比例、參審員的產生、任期、職權、評議可決的標準等,均摻雜了合憲性要求、制度的扎根與落實、制度立法宗旨的實現、維持既有審判品質、避免造成國民過重負擔、國家財政負擔與訴訟經濟等種種因素,而有各別的考量與側重之處。5.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對於刑事訴訟程序的影響評估,則可區分為第一審訴訟程序與第二審審理構造兩方面來探討,在第一審訴訟程序方面,基於減輕國民參與審判的負擔,以利制度立法宗旨之實現,故相關刑事訴訟程序均宜配合為適度之改革,以加速審理進度、簡化艱深之審理內容、嚴謹證據法則、並維護法官與參審員對等討論的能力;而在第二審審理構造方面,基於尊重第一審行國民參與刑事審判的判決,我國第二審雖仍宜由職業法官審判而非一併引進國民參與刑事審判,但現行的覆審制宜改為「法律審兼事實審的事後審制」,以平衡追求「誤判救濟」及「維護國民參與刑事審判制度立法宗旨」之利益。
|
Page generated in 0.026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