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商企業國際化與證券市場的關係賴虹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在2001年加入WTO之後,企業國際化與國際產業分工已成必然趨勢,如何強化台商企業根留台灣的意願,一直是政府所努力的目標。本研究從證券市場的角度,探討現行法令對台商企業在台灣上市(櫃)提供的管道以及所造成的障礙,並以燦坤實業為例,探討企業跨國上市之考量因素,最後透過對關中股份有限公司和其協力廠間的生產關係和股權關係,探討關中公司在台灣證券市場的上市策略,並據此對提出一些建議以供政府未來擬訂相關政策時參考。
茲將本研究之結論彙總如下:
一、目前可供台商企業在台灣證券市場上市(櫃)的工具,有投資控股公司、興櫃股票、普通類股、科技類股、以及台灣存託憑證等工具,但卻因現行法令的規定造成了以下的障礙,其中以對大陸投資金額的限制為最重要:可以用以上市(櫃)的工具不夠多樣化、投資控股公司的僅能為在台灣註冊成立的公司、台灣存託憑證僅能第二上市,但所允許的第一上市交易所並未包括香港聯交所等。
二、台商企業之所以選擇至海外上市,所考量不外乎市場流動性、提高企業知名度、降低資金募集成本、以及政府對於企業投資大陸有金額的限制等因素。
三、透過對個案公司的分析,企業可以透過和其協力廠間的生產及股權劃分,產生兩個不同的公司,一方面符合政府對大陸投資金額的限制,另方面又可充分利用海外的生產資源。
四、本研究認為政府應放寬台灣存託憑證可以作為第一上市的工具或者放寬第一上市的地點、投資控股公司註冊地的規定,以鼓勵台商企業在台灣上市。此外,將主要股東的同一性達一定程度者視為同一公司,並由獨立董事負責審查該公司的轉撥計價,由獨立董事負法律責任。
|
2 |
台商香港上市之個案研究李瑞芬, Lee, Ray F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企業西進的過程中,有關資金的提供方面,台灣的相關法規存在企業投資大陸的相關限制,其中主要以淨值40%、30%、20%的投資上限問題、在台灣籌集資金不得投資大陸問題。如果企業擬發展中國大陸市場,如何就地籌資是一個重要議題。有鑒於台灣的母公司對大陸投資公司如何藉由大陸上市以就地取得融資、或者轉彎到香港上市取得資金,利弊得失及企業考量因素值得深入探討。
企業為追求成長,到資本市場籌資是必然的做法,香港上市不過是其中的一個選項而已,若站在台資企業的立場,要前進並在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世界最大的市場之一不斷成長壯大,基於中國上市法令限制嚴苛,而在台灣上市上櫃又受限於投資大陸資金不得超過淨值40%、且單次募集資金匯往中國不得高 於20%的限制,香港上市就成了籌資的最佳選項之一,其中可以解決部分台灣法規對於企業投資大陸限制。
本研究針對香港證券市場進行探討,以瞭解香港市場對兩岸三地的台資企業提供的資本環境及籌資方式。針對大陸台商導因於過去所仰賴的經營型態,因而產生與母公司之間同業競爭、關聯交易,乃至於獨立性遭質疑等等的上市難題進行研討,並對台商經營環境及全球佈局策略、香港證券市場之發展狀況進行分析,經由收集探討歸納整理出香港上市法令規定及兩岸三地投資關係,提出大陸台商企業所須因應的各項準備工作。並從企業外部與內部環境因素,分析台商企業在選擇香港掛牌時之決策要件;再以個案探討,分析該公司上市規劃的諸多具體做法,提出解決方案作為解決台商企業上市難題之驗證。進一步瞭解台商的實際狀況與規劃的相關問題,並深入解析台資企業於香港上市及全球佈局之策略。 最後針對台商所面臨的問題,提出可能的解決建議。
|
3 |
企業上市動機與績效之研究─以台商在台灣或香港上市為例江正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金磚四國之一的中國大陸崛起,愈來愈多的資本家從世界各地至亞洲資本市場進行投資與籌資,亞洲資本市場相當活絡已成為全球資金匯集的重要平台。這股趨勢近年來更帶動了香港、新加坡及中國大陸等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
面對亞洲資本市場的蓬勃發展,台商企業的籌資管道有了更多元性的選擇。以往除台商企業會選擇至海外發行全球存託憑證(Global Depository Receipts, GDR)、歐洲可轉債(Euro Convertible Bond, ECB)或選擇赴美國交易所股票掛牌上市、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merican Depositary Receipt,ADR)之外。愈來愈多的台商企業會選擇亞洲上市籌資之管道,尤其是臨台灣最近資本市場最活絡的香港上市籌資。
本研究的動機深入瞭解台商企業香港上市動機,利用客觀的數據評估台商企業在香港掛牌上市之績效表現。目的是希望能提供計劃前往香港掛牌上市的台商企業另一個實用的參考數據,供台商企業做出適當的上市決策,並期能提供政策改進的建議方案。
|
4 |
台灣企業從事國際多角貿易面臨之租稅議題研究-以加值型營業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主 / The study on taxation issues on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on value-added tax and business income tax謝惠娟, Hsieh, HuiC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的經濟主要以外銷為導向,近年來因為中國大陸經濟崛起,隨著兩岸經濟的逐漸開放,供應商產業外移,無論傳統產業或高科技產業製造相關企業,西進中國大陸已成台灣產業發展主流,貿易商採用多角貿易進行各種不同商業活動方式早已發展為台灣企業從事國際多角貿易的交易模式,而現行稅務主管機關對傳統外銷之各項租稅規定、法令規範、稽徵程序、實務審核作業規範等,對於台灣產業國際多角貿易類型,產生許多租稅疑義。因此,本論文以問卷調查方法,探討台灣企業從事國際多角貿易面臨之租稅相關議題,以提出改進我國企業從事國際多角貿易之相關租稅規範建議,供政府主管機關參考。
本文的問卷結果顯示,國際多角貿易之營業比重在台灣產業已占有舉足輕重之地位,且超過50%受訪企業認為,公司從事國際多角貿易交易與傳統直接外銷,不論在經濟實質、權利義務或風險瑕疵責任歸屬,兩者均相同。有70%以上之受訪企業表示對現行加值型營業稅及營利事業所得稅,在適用上產生困擾。雖然,現行法令對於公司從事國際多角貿易交易收入有銷貨及勞務之區分,但本文的問卷結果顯示有超過80%以上受訪企業認為企業從事國際多角貿易交易的性質係屬銷貨行為,並希望財政部簡化現行對國際多角貿易交易之課稅規範。
本論文建議,要健全國際多角貿易課稅規範,消弭國際多角貿易之租稅疑議,首先,必須打破現行課稅法令對國際多角貿易區分由國內出貨或第三地出貨,依出貨地是否在中華民國境內而有不同認定之迷失。其次,對國際多角貿易之會計處理應回歸交易實質,不應藉由課稅之考量來左右會計基礎之入帳原則。最後,財政部應簡化現行對國際多角貿易之課稅規範,減少企業因複雜之課稅規定而將第三地出貨之多角貿易收入規避不列入台灣之營業收入。 / Taiwan's economy is primarily export-oriented.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rise of economy in mainland China, with cross-strait economy liberalization and relocation of suppliers, both traditional and high technology industry businesses have been moving to mainland China as mainstream of Taiwan's industrial development. Multi-lateral transactions have been adopted by Taiwanese companies in engaging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ctivities. However, tax laws and regulations, as well as assessment procedures adopted by Taiwan tax authorities, on multi-lateral business have triggered many tax disputes. Therefore, with surveys by questionnaires,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into the relevant tax issues in the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of Taiwanese enterprises and propose suggestions for the tax authorities to improve Taiwan tax treatment on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a dominant business model in Taiwan industry, more than 50% of the respondents consider both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s and the traditional direct export are the same, with respect to economic substanc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r liability risks of the transactions. More than 70% of the respondents indicate that they have encountered problems when applying to the existing value-added tax law and business income tax law. Although the existing reguations for companies engaging in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transactions classify such transactions into sales and services in their respective tax treatments, the questionnaire results show that more than 80% of the respondents consider such transactions should be all regarded as sales of goods, and urge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to simplify the existing taxation on such transactions.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to make taxation on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s more reasonable and enforceable. First of all, the existing taxation on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should not classify such transactions as domestic shipment or third place shipment solely by whether the shipping point is in the territory of Republic of China or not. Second, the accounting for international multi-lateral trade should reflect the substance of such transactions instead of following the tax law treatment. Third, the Ministry of Finance should simplify the existing tax treatment for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to prevent Taiwanese enterprises from under-reporting multi-lateral international trade revenues derived from third place shipment in filing Taiwan business income tax because of the complexity of the exitng tax regulations.
|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