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統獨之外的第三條路?試析統獨立場中支持「維持現狀」的臺灣民眾 / In addition to unification and independence, is there a third way? Try to analyze the stance by the Taiwanese public in support of maintaining the status quo in the Taiwan strait

陳信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針對目前在台灣統獨立場上佔據主流地位的維持現狀者,過去學界處理的方式主要有兩種觀點,第一種是認為「維持現狀」者過於「虛胖」,「維持現狀」並非他們真正屬意的選項,因此需要藉由一些方式加以拆解,才能瞭解真正偏向統一或獨立的民眾;第二種觀點則是認為多數臺灣民眾在統獨立場上選擇維持現狀的選項時,本身即有相當大的意義,並不只是單純統一和獨立的對立模式就可以理解,因此不應該把重心放在支持統一或支持獨立者,而忽略「維持現狀」這多數民意的偏好。這兩種觀點從不同角度清楚說明對於「維持現狀」在統獨立場中的價值性。 不過,由於上述兩者仍各有其問題尚待處理,因此,本文對於這群「維持現狀」者採取有別於上述兩種觀點的處理方式,先以質化訪談資料瞭解「維持現狀」內涵與選擇動機,接著用電訪資料探究「維持現狀」和統一、獨立的不同,以及與「維持現狀」類型的差別,如此一來既能深化維持現狀概念的意涵,並保持「維持現狀」的獨特性,也能細分「維持現狀」者的內部差異,卻不會影響「維持現狀」的完整性。   研究發現,對於「維持現狀」的民眾來講,統獨議題不是可以立即解決的問題,平常也不太會去談這些問題,統獨議題並非臺灣目前最重要的問題,民眾反而認為經濟議題才是目前最重要且最為實際的問題。在選擇「維持現狀」的動機上,民眾有可能是因為同時反對統一與獨立;或是可能視之後的條件與情況來決定走向統一或是獨立;抑或是特別反對某一方,卻對另一方不感興趣或是沒意見;又或者是對兩種國家選擇都沒有意見;甚至可能是看情形決定是否統一,但如果最後走向獨立也無所謂,反之,也可能是看情形決定是否獨立,但若最後走向統一也不反對。對於民眾來說,選擇維持現狀的動機不僅僅只有一個,是多重因素加總而成。另外,我們從訪談資料中發現,「維持現狀」不僅認為含有政治意涵,也包括經濟、社會及文化層面的意涵。「維持現狀」者對於中國大陸的印象雖然不好,但仍舊認為在中國經濟帶有誘因的情況下,與其密切交流是有利於己的,而這可看出「維持現狀」者略帶務實的一面。 對於這群臺灣主流民意的背景認識,絕對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本文對於學界較少關注的「維持現狀者」進行初探性研究,以期能勉為補足此一領域,在「維持現狀者」的成因、意涵、背景上加以深度瞭解。
2

楚河與漢界:台灣民眾的兩岸政治經濟態度對國家認同影響之分析 / The two sides:the difference in political and economical attitude

陳正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試圖找出台灣民眾在兩岸關係的發展中,如何看待雙方「政治」與「經濟」的互動,台灣民眾的背景條件、政黨傾向以及身分認同等對兩岸的「政治」與「經濟」態度又可能有哪些影響;而本文研究問題意識在於觀察台灣民眾的人口學背景這些事實條件、內在的心理因素與政治經濟態度對自我國家認同有無影響,以期有助於釐清兩岸複雜的交往脈絡,並期望本文所呈現的研究結果,能在當前兩岸關係如此曲折的道路上有「截彎取直」之效,換言之,透過本文研究發現或許能將複雜的兩岸來往脈絡加以簡化,找出哪些是影響台灣民眾國家認同的主要因素。 因此,本研究的內容將分為五個章節。在本文的章節安排中,在本章先敘明研究動機、研究問題意識與目的後,第二章為文獻回顧,首先,對於何謂「認同」做出解釋以及「國家認同」的產生,接著對可能影響國家認同的因素進行理論的整理與爬梳,以及回顧兩岸關係發展至今的一些理論文獻,而主要理論基礎則是整合理論,再依序陳述整合理論中的「功能主義」、「新功能主義」與「聯邦主義」三種派別。第三章則將前兩章的研究問題意識以及兩岸關係文獻、整合理論等基礎形成一個整合性的研究架構與研究假設,並建立起變項建構與測量。第四章進行資料的量化分析驗證研究假設,以循序漸進的方式來進行資料分析,並說明本文研究發現。第五章整理歸納出本文的研究發現與結論,以及提出研究限制檢討改進,提出未來可能繼續研究探討的方向以供參考。
3

當「理性遇上感性」:民眾兩岸經貿立場分析之研究

黃冠博, Kuanpo,Hu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如今「民間熱絡、官方冷漠」為吾人看到的兩岸互動圖像。然一般咸信,經貿層面的頻密交流,將促成政治層面的漸進整合,而兩岸間的關係,是否將循此途徑,走向統合的未來?兩岸的經貿互動,是否又將註定趨於大幅開放,終而產生莫之能禦的政治影響?這些問題的答案相信須追根究底的自影響台灣民眾對於兩岸交往所持立場之因素談起。即便兩岸政府間互動有限,民間交流卻逐漸擴張,日益衝擊兩岸關係的現狀,然此類經貿範疇的互動,即便發生於民間社會,而其幅度與方式雖仍受兩岸政府的節制,但在民間社會力量持續壯大的態勢下,台灣當局有關兩岸交流的政策,最終仍將決定於台灣的民意走向。   然而台灣民眾對兩岸交流所持立場為何?又受何種因素左右?學界對此似未進行更有系統的探究,本研究之目的便在彌補此項缺憾,作者透過「2006年台灣認同的起源與政治效果之民意調查」所得民眾對於兩岸交流的態度,追蹤此類立場背後的決定因素。然為求前瞻未來,研究設計中將此類因素區分為可能變化的「理性層面」以及根深蒂固的「感性層面」藉此觀察台灣民眾對兩岸經貿交流立場的由來。換言之,吾人認為台灣民眾在面對兩岸交流議題時,存在一個「理性 vs. 感性」的二元空間,前者訴諸「自評利益」、「階級劃分」、「經濟區域」、「部門利害」以及「競爭能力」;後者則受「省籍認同」、「身份認同」、「政黨認同」以及「台灣意識」的影響。此外,「自評利益如何認知?」乃是啟人疑竇的,此看似理性但卻暗藏權力與情感糾葛的經濟收益認知,其背後所不為人知之處則將引人遐想。

Page generated in 0.02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