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吸菸者多重自我概念與品牌人格之一致性對香菸品牌態度之影響倪培軒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致性理論源於心理學中自我概念的延伸,其主要論點便是人會選擇與己之自我概念趨同的物、事、或人;並且極力避免與己之自我概念不同的物、事、或人互動。其道理來自於自我的穩定性及避免矛盾,自我往往讓自己處於一種習慣的狀態,並不希望改變。
自Grubb and Grathwohl(1967)透過Rogers(1951)的個體自我增強理論(theory of individual self enhancement)為基礎,假設自我概念對個體而言是一種價值,並且個體的行為會朝向增強或保護他們的自我概念為方向,因此購買、展示行為或商品使用,皆會透過購買符號商品的過程來加強自我概念後,將此理論運用到廣告行銷領域的研究便開始蓬勃發展。本研究即是透過一致性理論來觀察吸菸者與其所喜好的香菸品牌間之關係,並輔以Aaker,J的品牌人格理論做為觀察面向。最後在本研究架構上將吸菸動機及吸菸行為一併納入其中討論。
根據本研究對吸菸行為的觀察,認為吸菸行為是一種社會性行為,因此決定探討自我概念的三個面向,分別為真實自我、理想自我、及社會自我。自我概念及品牌人格的測量,則同時使用Aaker(1997)的品牌人格量表測之。
研究結果發現:自我概念與品牌人格越趨同者,確實較自我概念與品牌人格不趨同者,會對品牌產生較好的態度。並且三個面向的自我概念在皮爾森分析下皆與品牌態度呈正相關,最後再經由迴歸分析後得知具有預測能力的變數則是理想自我。
吸菸動機對品牌態度也同時具有影響力,但較理想自我概念一致性來得弱。而吸菸行為則是發現使用頻率與理想自我概念一致性有不相上下的正向影響力;而菸齡在檢測上則是發現對品牌態度呈現負向影響;最後每日吸菸量對品牌態度則是毫無影響力。
|
2 |
香菸稅的理論探討與台灣之實證研究 / Cigarette Tax : Theory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aiwan羅光達, Lo, Kuang T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的研究目的,主要是從理論的探討與實證的研究出發,評估國內以香菸稅做為反菸工具時的可行性與適當性。
由於近些年來,在反菸團體大力地宣導吸菸有害健康的警訊之下,香菸似乎被貼上了罪惡的標籤,除了對人體健康有直接的危害之外,吸菸行為在醫療資源上的浪費與經濟成本上的損失更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因此,除了一般性的租稅課徵之外,許多的學者都主張應再對香菸課以重稅,以期減少社會大眾的香菸消費量。不過在另一方面,亦有學者指出,目前在探討吸菸行為所引起的疾病成本或外部成本時,都忽略了外在環境的改變與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使得菸害成本有被高估的可能,因此反對重課香菸稅。其次,由於香菸稅基本上是屬於銷售稅的性質,因此在課稅之後,勢必會對經濟體系造成若干程度的影響,所以本文在理論探討的部分,除了分析香菸稅的理論依據之外,亦將課稅之後所可能產生的經濟效果做一分析與整理。
而在實證研究的部分,本文則利用主計處「個人所得分配調查報告」的原始電腦資料,以橫斷面與虛擬長期追蹤模型資料(pseudo panel data)分別估計國內的香菸需求函數。根據研究的結果顯示,國內的香菸價格彈性在-1.35~-1.56之間,表示當價格上升10%之後,香菸的消費量將減少13.5%~15.6%,可見以香菸稅做為反菸工具的效果相當地顯著。
總之,若政府的政策是以維護國民的健康而欲減少國內的香菸消費時,透過對香菸課稅的方式確實能達到「以價制量」的既定目標,而且其政策的效果相當地顯著。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香菸稅的課徵,雖然可達成上述的反菸政策效果,但卻也會造成租稅累退與超額負擔的發生;甚至由於菸害成本的高估現象,而使得香菸稅率有偏高的趨劫。因此,政府在訂定香菸稅的政策時,除了考慮價格效果之外,同時也必須平衡其所產生的經濟影響,如此才能訂出適當的稅率以充分反映與矯正外部成本的發生。因此,一個最適香菸稅率的決定,則是未來所必須面對的問題了。
|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