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護法論知覺—以<<廣百論釋論.破根境品>>為考察核心 / Dharmapāla on Perception: a study of "Refutation of Sense Organs and Their Objects" of the Dasheng Guangbailun Shilun

吳芝瑩, Wu, Chih-Y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大乘廣百論釋論》第七卷〈破根境品〉為研究核心,目的在於深入了解護法 (Dharmapāla) 如何看待五種感官識,以及其知識論立場。〈破根境品〉主要以數論宗、勝論宗等外道為論諍對象,兼破佛教他宗論點。文本依據頌文,先破境、再除根:論主(護法、提婆)首先談論外境與內根存在與否的形上學問題,並駁斥實在論者主張認識對象為實際存在、獨立於意識以外的境,分別以極微說、「部分—全體」之矛盾、「性質—實體」關係來論證外境非實有;其次破根,首先回應佛教內部「眼等五根為四大種所造淨色」的挑戰,接著個別論破數論宗及勝論宗對於根境關係的主張。經過⼀連串的論辯,護法最後到達「是則根境安立不成,故不應言諸根實有」此⼀結論。在此,則延伸出認識論的問題,意即:如若根與境無從安立,則認識如何可能?藉由檢討〈破常品〉與〈破邊執品〉,可知護法引進 種子與功能的概念重新解釋認識形成之過程。 此外,本文亦檢討護法與提婆的論證方式。護法深受陳那量論影響,並在其論著中廣用因明三支論式;另⼀方面,提婆雖然則主要以兩難論證為其論理方式,且師承龍樹,但其在《廣百論》中,卻未如龍樹⼀般對量論採取強烈的批判態度,甚至在〈教誡弟子品〉中,認可以立宗作為破斥論敵之手法。是故,若能重構提婆與護法之論證,並釐清後者如何在釋文中合理化(或以因明論式來表達)提婆的論證,相信能將因明與歸謬論證的研究往前推進⼀步。
2

陳那《因明正理門論》比量理論研究

林福良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因明正理門論》裡,比量理論以數個重要子論呈現,此即:「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論式」、與「十四過類」等,就其討論的內容而言,其中又以「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論式」具有基礎核心理論的特質,並備受佛教邏輯學界的關注與討論。對於陳那比量理論的邏輯成就究竟達至什麼樣的層次,目前在學界中是存在爭議的,對其中某些理論問題所表現出的論斷自然也莫衷一是。顯而易見的,對「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論式」的不同理解將環環相扣地影響陳那邏輯思想的呈現面貌。因此,本文對《因明正理門論》比量理論的研究,在探析其整體邏輯性質與其成就及限制的主要問題意識下,於具體的論題上將就「九句因」、「因三相」、「三支論式」三大主題分別進行析論,由核心的論證理由的探討開始,推擴至論式結構的分析。以側重其邏輯意涵與結構關係的分析方式,一方面透過對《因明正理門論》的再次釋讀,並於關鍵概念定義上間接參照比較陳那另一巨著《集量論》,以及商羯羅主《因明入正理論》及其他如《理門論述記》、《因明入正理論疏》等重要唐疏,以期對《因明正理門論》精簡而晦澀的文句解讀有所突破;另一方面,藉由考察現代學者們對陳那比量理論中所存在理論問題的討論說明,進一步檢視、分析其各種詮解觀點之立場、論據所在。並在這些討論基礎上試圖考量、抉擇適切的回應及詮解方式,以釐清重要核心理論之義蘊與其間關係,進而據此重新勾勒陳那《因明正理門論》比量理論的整體面貌與意義。最後說明,陳那比量理論作為一個邏輯體系縱使不及現代邏輯驚人的嚴謹及細緻,卻也並不因其身為古代思想而顯得原始、粗略。在現代邏輯眼光下,是一個實質上頗富歸納或類比因素與思惟色彩,但具有明顯演繹企圖而已以演繹型態為主軸的獨立邏輯體系。

Page generated in 0.02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