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栽種記憶: 歷史教育與民族認同理論的交會 —論杜正勝的同心圓史觀

江俊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將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所提出之「同心圓史觀」,視作一種以建構「民族歷史意識」與「民族認同」為目的之「新官方史觀」。而本文亟欲解答三個重要的問題:第一、同心圓史觀的內容為何?第二、同心圓史觀背後的歷史學發展脈絡與政治史脈絡為何?第三、同心圓史觀對學生的歷史知識與民族認同,可能構成何種影響? 在後進民族主義的學術發展脈絡上,呈現了後殖民理論家Partha Chatterjee所提出的「現代」與「傳統」並存又衝突的現象。因此,本文以Chatterjee「傳統」與「現代」的民族主義雙面性架構,來探討官方的中國民族(史)與官方的台灣民族(史)之中,史學者在史學方法論、史學理論上的引入與使用過程,如何再現「民族形象」與「民族疆界」在歷史知識生產上的框構作用。兩群懷抱不同民族主義的歷史學者,他們所主張的方法與理論是科學的,但研究的內容卻又是傳統的。而這樣的概念史移植過程,正反應了後進民族主義的知識發展模式。在學術發展的脈絡上,本文並從民族主義脈絡內的知識分子灌注「認同」與「意志」於「行動」的特殊現象,來探討杜正勝個人逐漸涉入政治之動機與涉入歷程。 在政治史的脈絡上,中國民族史觀與台灣民族史觀的發展歷程,皆呈現了後進民族國家同時並進的「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任務。筆者以「後進民族國家」所欲達成的雙重計畫—「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來分析兩個時段的政治敘事。在這兩個時段之中,政治領袖如何以重要概念(如「復國」、「台灣人性」)作為支點,來撐起各種政策論述的正當性。並討論在國家建制與民族建構並行的長期過程之中,中華民國雖然具有疆域不確定的特性,但其長期治理現實,卻使國家場域足以提供認同劇碼上演的穩定舞台作用。 在同心圓史觀的具體施行成果而言,則針對兩個版本的教科書,以文本分析的方式研究在「民族史時間」當中的「根源性」、「延續性」與「現存性」策略。教科書的編作者如何以文字、圖象、空間與抽象之概念,來述說教科書背後的民族認同型態。即言「民族內涵如何填滿意志中的空洞的時間」。 總結而言,本文希望藉由學術與政治脈絡的分析當中,探求同心圓理論出現的時代意義:在疆界不確定的共同體上,新的民族成員、新的民族記憶是否可能?同心圓史觀即是這種多重脈絡交錯下的嘗試。

Page generated in 0.02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