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

蘇雅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為奠定國民基本語文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涵詠精神品德的最主要學科。影響國文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居於核心者為課程標準,因課程標準為教學之最高領導原則,它明確規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更動將直接影響國文教學的面貌。其次是國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是課程理念轉化為師生具體教學經驗的主要連結,而中學國文教科書係以文選型的編輯型態為主軸,選文的變化為影響教科書內容的主要關鍵。當我們想探究高中國文教育之歷史演變,釐清國文教育應興應革的問題時,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都是不容忽略的研究議題。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歸納、比較、內容分析、統計等方法,以遷臺後(1952-2004年)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為研究主體,參酌清末新學制國文設科後到民國卅七年之課程標準、遷臺前國文審定本教科書,並以大陸高中語文課程、教科書、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教科書為參照對象,藉以呈現臺灣高中國文課程與教科書半世紀以來之演進歷史,並評論其利弊得失,以作為今後高中國文教育興革之取法及借鏡。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之必要性與意義;其次確定研究對象與範圍,對論述之主體加以說明,並限定論述範圍;接著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指陳其不足之處;而後說明研究方法,並以本文侷限及有待開發之主題,期待更多學者投入課程與教材之研究。 第二章為「統編本時代課程標準之發展」,首先分析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制定之時代背景,以掌握課程標準與時代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就課程標準中之課程目標、範文選材原則加以梳理,觀察其不同時期之變化;而後評論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所呈現的現象與衍生的相關問題。 第三章為「統編本選文之面貌」,本章以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修訂為分節點,歷述民國四十二年(1953)、五十二年(1963)、六十年(1961)、六十四年(1975)、七十三年(1984)、八十三年(1994)五個階段之高中國文課本編寫概況與選文面貌,梳理國文課本選文之演進史,並評述統編本選文所呈現之現象與利弊得失。 第四章為「現行課程標準與審定本選文面貌」,首先說明現行(1995年公佈)高中國文課程標準之內容與變化,對課程標準修訂之背景與特色加以梳理;其次整理教科書開放後一綱多本編寫架構和選文變化的共同點;而後再分述三民版、東大阪、南一版、翰林版、康熙版、龍騰版等六家版本之編寫概況與選文特色;最後對現行課程標準與一綱多本所衍生的問題加以探討。 第五章為「新修訂之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第一節就暫行課綱制定之背景加以說明,第二節則就暫行課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選材原則與選修課程之規定加以解讀,第三節則對暫行課綱所引發爭議,提出評論與建議事項。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就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編選提出建言。課程綱要部分呼籲回歸國文教育的本質,課綱制定時應求周延與民主,並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課程的研究。教科書編選方面,希望選文應具有典範性,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具體而微的文學史系統,並期盼教科書編纂與業者能開發有效的編寫設計,提供適時的修訂。

Page generated in 0.015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