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蘇雅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為奠定國民基本語文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涵詠精神品德的最主要學科。影響國文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居於核心者為課程標準,因課程標準為教學之最高領導原則,它明確規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更動將直接影響國文教學的面貌。其次是國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是課程理念轉化為師生具體教學經驗的主要連結,而中學國文教科書係以文選型的編輯型態為主軸,選文的變化為影響教科書內容的主要關鍵。當我們想探究高中國文教育之歷史演變,釐清國文教育應興應革的問題時,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都是不容忽略的研究議題。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歸納、比較、內容分析、統計等方法,以遷臺後(1952-2004年)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為研究主體,參酌清末新學制國文設科後到民國卅七年之課程標準、遷臺前國文審定本教科書,並以大陸高中語文課程、教科書、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教科書為參照對象,藉以呈現臺灣高中國文課程與教科書半世紀以來之演進歷史,並評論其利弊得失,以作為今後高中國文教育興革之取法及借鏡。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之必要性與意義;其次確定研究對象與範圍,對論述之主體加以說明,並限定論述範圍;接著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指陳其不足之處;而後說明研究方法,並以本文侷限及有待開發之主題,期待更多學者投入課程與教材之研究。
第二章為「統編本時代課程標準之發展」,首先分析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制定之時代背景,以掌握課程標準與時代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就課程標準中之課程目標、範文選材原則加以梳理,觀察其不同時期之變化;而後評論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所呈現的現象與衍生的相關問題。
第三章為「統編本選文之面貌」,本章以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修訂為分節點,歷述民國四十二年(1953)、五十二年(1963)、六十年(1961)、六十四年(1975)、七十三年(1984)、八十三年(1994)五個階段之高中國文課本編寫概況與選文面貌,梳理國文課本選文之演進史,並評述統編本選文所呈現之現象與利弊得失。
第四章為「現行課程標準與審定本選文面貌」,首先說明現行(1995年公佈)高中國文課程標準之內容與變化,對課程標準修訂之背景與特色加以梳理;其次整理教科書開放後一綱多本編寫架構和選文變化的共同點;而後再分述三民版、東大阪、南一版、翰林版、康熙版、龍騰版等六家版本之編寫概況與選文特色;最後對現行課程標準與一綱多本所衍生的問題加以探討。
第五章為「新修訂之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第一節就暫行課綱制定之背景加以說明,第二節則就暫行課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選材原則與選修課程之規定加以解讀,第三節則對暫行課綱所引發爭議,提出評論與建議事項。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就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編選提出建言。課程綱要部分呼籲回歸國文教育的本質,課綱制定時應求周延與民主,並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課程的研究。教科書編選方面,希望選文應具有典範性,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具體而微的文學史系統,並期盼教科書編纂與業者能開發有效的編寫設計,提供適時的修訂。
|
2 |
台灣與韓國國民中學道德教育課程之比較研究 / A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aiwan & Korea of middle school curriculum in moral education李性淑, Lee, Seong-Suk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以台灣與韓國國中道德教育課程標準與現行教科書為主要論點。研究重要結論如下:
一、從課程標準之沿革看國中道德教育之目標,兩國均重視培養學生的道德觀念及民族意識,其背景理念同為儒家思想與現代市民倫理。
台灣自民國五十七(1968)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歷經四次的課程標準修訂,其初以道德教育為主的「公民與道德」教學,從民國七十二年的課程標準之後,則強調未來公民須知的政治、經濟、法律、社會及文化之知識教育。民國八十三(1994)年公佈的「國民中學課程標準」裡,表明國中階段的教育目的的培養,而缺乏價值判斷能力之培養。
韓國自 1954 年第一次教育課程以來經歷了六次的修訂,其教學重點仍以生活擴展理論做為準則,基本上以個人、社會、國家及反共、統一為主題。 1992 年所公佈的現行第六次教育課程則區分為個人生活;家庭、鄰居、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國家、民族生活等四個範圍,其特點以強化禮節教育試圖維持社會秩序。道德科從 1973 年正式成為獨立一門學科之後,一直保持學校教育中的首要科目,並扮演民主市民教育、價值觀教育、統一教育。近年來社會各層面時常發生價值衝突現象,因此道德價科書中以多引述兩難困境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從以上的論述,可知韓國的道德教育也含蓄公民教育。
二、國中道德教育教科書方面:
1.台灣公民教育與道德教育合併為一科,故教科書之名稱為『公民與道德』,韓國則將『道德』獨立成為一學科,而以『社會』科負責公民知識教育。
2.教科書之編輯重點,台灣以教育、社會、法律、政治、經濟以及文化為教學重點,按各主題編一冊,共六冊,故每冊章與章間相互關聯,自成體系。韓國則以個人生活、家庭‧鄰里‧學校生活、社會生活、國家‧民族生活等分四大範圍,各學年應用一本,因而各學年間,課本的內容有系統的編排。
3.課文中道德內涵的呈現,台灣雖比以往減少然而還是以引用孫中山和蔣中正的話語占得多。韓國則以現實生活中常遇到的具體實例和故事來顯示。
三、未來發展趨勢:現行課程標準係預備二十一世紀而設計的,因此兩國均重視人性化、本土化、世界化的精神,加強鄉土教育和世界觀教育。隨著社會變遷兩性平等逐漸實現,因此兩性教育也被受注目。
道德教育途徑的多樣化,突出反映在德目主義和全面主義相結合。像台灣與韓國雖然有獨立的一門學科,然而亦重視「潛在課程」及環境薰陶。其餘教學方法上,運用多樣的教學法來補救傳統注入德目教條式教學的弊端。
|
3 |
歷史教育與時代聚焦的轉變:以2000年高中歷史教科書下冊為例的討論 / The Transforma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the Foci of the Times:Discussion Based on History Textbook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Freshmen in 2000郭智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高中歷史教科書自1999學年度起即由統編本開放為「一綱多本」之審定本,各版編著者雖皆依據1995年部頒之課程標準,然仍因編寫理念不同,內容之差異性難以避免。目前新編高中歷史教科書即有六版:三民、大同、正中、南一、建宏、龍騰,實有必要加以探討。
本文從政治與歷史密不可分之關係,探討高中歷史教育與歷史教科書之間的關係與演變,焦點集中於高一下冊本國近現代史部分。鑒於目前新編高中本國史下冊審定本中的六版教科書,因編寫理念不同,在外部結構及主題內容有較大差異,在政治立場上尤為突出,特擇取中國近現代為研究主題,加以比較分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依據教科書的特性以內容分析法為主,從外部的結構量化分析,比較各版本在標題綱要、提綱、注釋、大事年表等方面之差異;從實質內容的分析,比較各版本間在課文內容、歷史評價、圖片內涵、研究與討論等方面之異同。藉此檢視其是否與部頒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相符,觀察新舊教材轉變之軌跡,以及對此後之大學入學測驗、歷史教育之影響。同時透過本文之研究,希望能對當前台灣地區之歷史研究與歷史教育提供不同面向之省思,所提相關建議作為日後教育主管機關之參考與採納。 / After the school year of 1999, history textbook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were no longer published, in a unified version,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OE) only; private publishing houses have been allowed to compile and publish various versions of textbooks since then. Even though all publishers follow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guidelines enacted by the MOE in 1995, diversity of contents still exists because of different concerns about compilation. Currently, there are six versions of history textbook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San-min, Da-tong, Zheng-zhong, Nan-yi, Jian-hong, and Long-teng, and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have a further discuss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volution of history education and history textbooks for senior high school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by analyzing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litics and history. Since the six versions of history textbooks are very different in their external structure and contents because of varied concerns over compilation, and the diversity is especially apparent in their political stances,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of Chinese are chosen as the topics to be compared and analyzed. As for methodology, this paper mainly takes the content analysis approach due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extbooks. It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titles, outlines, footnotes, and chronologies of important events by making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structure, and compares the disparities in texts, historical evaluation, pictures, and questions for discussion by analyzing the contents. By doing so, the paper aims at examining whether the textbooks meet the curriculum standards, observing how the teaching materials have changed, and discussing the impacts brought by the change on college entrance exams and history education. Also, it is hoped that the paper offers reflections on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history education in Taiwan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nd the suggestions will be considered and adopted by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
Page generated in 0.017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