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
  • 2
  • 2
  • Tagged with
  • 4
  • 4
  • 4
  • 4
  • 4
  • 3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之研究﹝1952-2004﹞

蘇雅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文」是本國語文、本國文學與本國文化的總稱,為奠定國民基本語文能力,培養人文素養,涵詠精神品德的最主要學科。影響國文教育的因素很多,其中居於核心者為課程標準,因課程標準為教學之最高領導原則,它明確規定各學科的教學目標、課時分配、教材大綱及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更動將直接影響國文教學的面貌。其次是國文教科書,因為教科書是課程理念轉化為師生具體教學經驗的主要連結,而中學國文教科書係以文選型的編輯型態為主軸,選文的變化為影響教科書內容的主要關鍵。當我們想探究高中國文教育之歷史演變,釐清國文教育應興應革的問題時,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都是不容忽略的研究議題。 本研究採取文獻分析、歸納、比較、內容分析、統計等方法,以遷臺後(1952-2004年)高中國文課程標準與國文課本選文變遷為研究主體,參酌清末新學制國文設科後到民國卅七年之課程標準、遷臺前國文審定本教科書,並以大陸高中語文課程、教科書、香港中國語文課程、教科書為參照對象,藉以呈現臺灣高中國文課程與教科書半世紀以來之演進歷史,並評論其利弊得失,以作為今後高中國文教育興革之取法及借鏡。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為「緒論」,概述研究動機與目的,說明研究之必要性與意義;其次確定研究對象與範圍,對論述之主體加以說明,並限定論述範圍;接著整理前人研究成果,指陳其不足之處;而後說明研究方法,並以本文侷限及有待開發之主題,期待更多學者投入課程與教材之研究。 第二章為「統編本時代課程標準之發展」,首先分析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制定之時代背景,以掌握課程標準與時代間的互動關係;其次就課程標準中之課程目標、範文選材原則加以梳理,觀察其不同時期之變化;而後評論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所呈現的現象與衍生的相關問題。 第三章為「統編本選文之面貌」,本章以統編本時期課程標準修訂為分節點,歷述民國四十二年(1953)、五十二年(1963)、六十年(1961)、六十四年(1975)、七十三年(1984)、八十三年(1994)五個階段之高中國文課本編寫概況與選文面貌,梳理國文課本選文之演進史,並評述統編本選文所呈現之現象與利弊得失。 第四章為「現行課程標準與審定本選文面貌」,首先說明現行(1995年公佈)高中國文課程標準之內容與變化,對課程標準修訂之背景與特色加以梳理;其次整理教科書開放後一綱多本編寫架構和選文變化的共同點;而後再分述三民版、東大阪、南一版、翰林版、康熙版、龍騰版等六家版本之編寫概況與選文特色;最後對現行課程標準與一綱多本所衍生的問題加以探討。 第五章為「新修訂之高中國文暫行課程綱要」,第一節就暫行課綱制定之背景加以說明,第二節則就暫行課綱的內容,包括課程目標、選材原則與選修課程之規定加以解讀,第三節則對暫行課綱所引發爭議,提出評論與建議事項。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分就課程綱要與教科書編選提出建言。課程綱要部分呼籲回歸國文教育的本質,課綱制定時應求周延與民主,並希望政府相關單位能重視課程的研究。教科書編選方面,希望選文應具有典範性,以學生為中心,建立具體而微的文學史系統,並期盼教科書編纂與業者能開發有效的編寫設計,提供適時的修訂。
2

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

蔡昀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末期全世界最大的討論話題,也是人類政治史上最受人矚目的現象就是「第三波(The Third Wave)」之民主化浪潮。台灣的民主社會現階段所面臨的必要課題並不是民主化,而是如何讓台灣的民主可以達到鞏固,如何使民主政治文化深入民心?一個國家培養民主政治文化需要的是國家的教育,首當其衝的就是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因為公民是一個國家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且使民主有意義的起點所在。台灣的民主需由全民共同維繫,對一些共同的民主價值與規範倫理需有共同的信守,因此,我們需要一套公民教育(政治理念)來教育下一代。尤其「高中」一直被認為是中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學生具有一定之批判思考能力,也可以算是「準公民」,即將到達我國公民的最低年齡標準,隨即便有權利參與政治事務。但在正式參與政治,實踐參政權時,又有幾成的「新鮮公民」能確實掌握並執行公民權呢?在台灣享受民主果實的我們實在應正視「公民教育」的延續問題,若每個高中生都能接受進一步的民主政治文化洗禮,相信臺灣進入民主鞏固國家階段將指日可待。 所謂公民教育簡單而言就是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能力之教育,但問題是公民應具備的能力又應為何?我國並未設有正式的政治相關課程,但最為密切相關的即是公民課程。本文將重點放在目前正積極邁向民主鞏固的台灣社會,到底我們的公民教科書當中所列之政治知識內涵是否符合當今社會的期待?在「一綱多本」政策下的民間教科書是否在課程綱要下編輯出符合課程基本核心的政治知識?而我國民國八十四年的高中「公民科」課程大綱和即將通過實施的「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標準暫行綱要其中的政治知識內涵是否有所更動?凡此種種均引起研究者興起學習研究之動機。 為使研究更為縝密,本研究限縮範圍在高中公民教科書中的「政治」這一環中,尤其教育部新提出的課程暫行綱要中,已融合相關科目為「公民與社會科」。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將國外民主政治的相關重要關鍵之觀念,結合目前的高中公民教科書各主要版本及九五暫綱的內容,作一統整分析,希望能為台灣教育當局提供一項參考標準。 二、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製作分析類目,作為分析工具以瞭解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當中的政治知識是否符合當前社會培養民主公民所需和現今社會的期待。 三、運用實際訪談瞭解到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標準暫行綱要之制訂過程,並與過去的課程標準作一比較分析。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內容分析法」,研究的主題是「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民主意涵」,研究工具分為認知、技能及價值(態度)等三個層面下的主題類目及各次類目。配合本研究主題及目的,本研究內容分析的研究對象為依據九五暫綱所編輯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第三冊,但基於研究限制,所以選取民間使用率較高的三家出版社(龍騰版、南一版及三民版)所出版的樣書作為研究對象以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如下: 一、 認知層面的分析:民主意涵認知層面的四個主題類目中,以「我國政治體制及其運作程序和發展」排序第一;其次依序為「民主政治的真義及基本原理」和「公民與政治生活」,四個主體類目中所佔比例最低者為「國際政治與全球發展」。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在排行榜中共同出現的重點有:「民主的特質」、「人民主權」、「法律主治」、「國家與政府型態」、「政府與政治制度」、「政治運作」、「兩岸關係」、「政治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9個主題,檢視這些主題均為政治教育課程的核心知識。整體說來,三個版本教科書在民主意涵認知層面的主題分配均符合95暫綱的訂定,能掌握重要政治知識主題且正確傳達政治相關概念及理論背景基礎智能,這是值得嘉許的。另外,三個版本的重點較偏向「政治實用性知識」,如:「國家與政治型態」、「政府與政治制度」、「政治運作」,尤其在相關制度及運用上談論甚多,或許這是教科書編輯者認為需傳授這些相關的實用政治知識,使得我們的高中生在畢業之後即可運用在社會上。 二、 在技能層面方面,三個版本共同提到的重點類目是:「可以發揮批判思考的能力」、「具有資訊蒐集與運用之能力」,這和95暫綱想帶給學生思辨能力基本上是符合的,希望學生在吸收學校知識之餘可以多增廣見聞,吸取一些資訊,在整理蒐集之後,必須發揮批判思考的能力去評估這些資訊的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是非辨別能力,進一步去澄清每一項議題,才能使自己的公民意識更加提升。也可以看出:教科書在設計活動方面是較趨向於多元化的,並非只是傳統的做做練習題、填充題、問答題…等「填鴨式」教育,這在教材教法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 在價值(態度)層面方面,三個版本共同出現的重點類目是:「關心並願意參與公共事務」、「遵守法律及規則」、「公民德行」及「對民主制度及運作程序的認同」等四個。這個結果是符合我們對公民教育的期待,因為一個國家要邁入民主鞏固階段時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民主能深化到人心,也需要公民的積極且理性之參與。 四、 透過訪談內容,並配合九五暫綱和本文分析類目的對照,可以看出九五暫綱民主意涵的特色如下:(一)凸顯「公民」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二)強調「制度面」的原則及理論;(三)強調「環境面」;(四)強調政治運作的「效能面」而非「操作面」;(五)著重民主政治的「生活面」及「實際面」;(六)結合「永續發展」的概念;(七)在民主意涵的技能層面,加強智力技能及溝通技能。 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議: 一、 充實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民主意涵的建議:(一)提高「公民責任」的內容比例;(二)加強「憲法人權教育」,從學生觀點強調「社會正義」議題;(三)強調世界公民的觀念與素養;(四)正視臺灣多元族群問題,強調包容與尊重;(五)體認並重視「第四權」﹍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六)加強學生民主生活實踐的能力;(七)認識臺灣的特色及進步,加強學生的鄉土意識及國家認同。 二、 對教學者的建議:(一)教學方法應講求多元化、創新化及生活化;(二)充實公民教育之專業技能,具有編輯及選取民主政治相關教材的能力。 三、 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建議:(一)政府需研擬加強公民教育的策略:1、建立有一定共識的課程綱要;2、設置課程研發與評鑑專責單位;3、教師培訓;4、課本編審及評核(二)重視公民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議題:1、獎勵國內學者鑽研高中職課程;2、強化教師發展課程或研發教材能力;3、摒棄意識型態灌輸式教育,採激發思考的教育模式;4、採議題中心教學法,訓練學生價值澄清的思辨能力。 四、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方面;(二)研究方法方面;(三)研究工具方面。 關鍵詞:內容分析、民主意涵、公民教育、政治知識、教科書、課程綱要
3

四技二專英文科測驗之演變與高職英文課程綱要之互動 / A Study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Tests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Joi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TVEE)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the Guidelines of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English Program (VHSEP)

劉妃欽, Liu, Fei Ch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四技二專英文科測驗與高職英文課程綱要之互動,分別從以下三方面來探討: 一、四技二專英文試題的發展歷程。二、高職英文課程綱要在不同階段的特色。三、四技二專英文科試題與高職英文課程綱要之互動。 本研究採試題定性分析法,以分析81年至97年四技二專英文科試題及76、87、95年教育部所頒布之高職英文課程綱要,同時參考相關之測驗、教學研究論文,探討四技二專英文科測驗與高職英文課程綱要之互動。主要發現如下: 第一, 81-87年四技二專英文科測驗的重點在於僅測驗學生單項的語言知識,且偏重學生的記憶力而非綜合分析的能力,題幹也較少提供足夠的情境及線索供受試者參考。測驗的重點與課程綱要在某方面有相呼應之處,例如著重文法及單項的語言知識;閱讀測驗的取材雖多樣化,設計卻有不當之處;另外, 課程綱要雖重視聽說讀寫技巧, 但測驗僅能測出讀的能力。 第二,88-89 年試題轉變為漸漸著重整合式試題及語言的使用,例如,發音及拼字不再出現,且因課程綱要鼓勵老師使用溝通式教學法,所以測驗的特質亦略具溝通式語文學習,取材的內容著重與生活相關。當時的課程綱要亦有此特色。然聽、說、寫能力並沒有被測驗出來,題幹所提供的線索不足,文法測驗停留於單句的測驗,都是與課程綱要不符合之處。 第三,90-97年為試題產生最大變革的階段,90年教育部成立技專校院入學測驗中心,負責命題、建立題庫、分析試題、開發新題型等工作。因此90年度之後考試題型固定,溝通式語文教學及測驗目標確定,多為整合式題型,題幹有足夠的線索及情境,整體理解重於局部理解。例如:文法測驗併入克漏字測驗, 閱讀測驗需應用閱讀策略。此時的課程綱要著重後設認知理論,要學生培養有效的學習策略,測驗有反應此特色。但聽、說、寫能力並沒有被測驗出來,這違反課程綱要的目標。 此研究結果對於四技二專英文科測驗及高職英文教學有相當的啟示,是值得投注更多關注與研究的領域。
4

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英文科對話題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Dialogue Sec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湯琦均, Tang, Ci Jy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臺灣的技職教育體系中,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是教材編撰及課程設計的參考基準;而四技二專統一入學測驗是高職學生升學的重要依據。其中,統測共同科目英文考科中的對話題,採用了間接測驗來評量學生的口語能力。本研究旨在討論統測英文科對話題與高職英文課綱之吻合程度,及統測對話題的內容效度。為了達成此研究目的,本研究分析統測英文考科對話題型以及高職英文課程綱要,同時參考與測驗口說能力之相關教學研究及論文,發展出課綱檢核表及口說能力檢核表做為研究工具。 研究結果顯示,統測對話題與高職課綱中口說能力相關指標大致符合,但主題分佈不甚平均,主要強調日常生活情境下的溝通能力。就內容效度而言,其檢驗之能力多為基礎口語技巧,並且偏重測驗考生如何傳遞訊息及維持互動,並沒有包含處理互動的技巧。根據本研究之發現,筆者針對未來研究方向及測驗實務提出了建議。 / In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in Taiwan, 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 Curriculum Guideline (VHSCG) is the basis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Technolog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al Examination (TVEE) i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students to enter college. In the English test of the TVEE, an indirect speaking test was applied in the dialogue section. This research aims to investigate: (1)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goals of speaking ability in the VHSCG and the dialogue section of the TVEE; and (2) the construct validity of the dialogue section. To achieve the purpose, this research analyzed the current curriculum guideline and the English tests of the TVEE, and studied the previous literature about assessing speaking ability to develop two checklists as instruments to analyze the targeted test items.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dialogue section of the TVEE generally corresponded with the speaking ability index in the VHSCG, but the topic distribution was imbalanced. The test items primarily focused on the communicative ability in daily-life contexts and was lacked of items that examine descriptive ability. For the construct validity, the dialogue section of the TVEE mostly examined fundamental speaking skills. Informational and interactional skills were strongly emphasized, while the skills in managing interaction were completely absent. Based on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the researcher yielde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nd implications for the test developers.

Page generated in 0.023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