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1
  • 10
  • 1
  • Tagged with
  • 11
  • 11
  • 11
  • 11
  • 6
  • 6
  • 5
  • 5
  • 4
  • 4
  • 4
  • 4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有線電視國會頻道與選民政治知識之關聯性研究-以民國八十二年台北縣長選舉為例 / Cable Television Use ,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宋學維, Jethro S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欲探討媒介使用對政治知識的影響,研究重點為台灣新興媒體有線電視的國會頻道,及大眾傳播媒介報紙和電視,以八十二年底的台北縣長選舉為例,希望能找出台灣的新興媒體和既有媒體,在報導選舉議題時,所造成的效果為何,不同媒體間是否有所差異。   知溝假設提出的人口因素,也屬本研究範圍,本研究採知溝假設提出的『教育程度』、『年齡』、「性別』、和『政治興趣』等變項,希望找出人口變項與政治知識間的相關性。   由於研究經費、人力和時間的限制,本研究以居住在台北縣六個月以上,年滿二十歲,擁有此次台北縣長選舉投票權的選民為研究對象,採電話抽樣法,本研究的電話抽樣是由聯合報系民調中心的四十七萬筆電話資料庫中,以隨機取樣法抽出2349組電話號碼進行撥號,於82年12月6、7兩日於中國國民黨文工會民意調查辦公室進行施測。有效成功樣本數為558人,其中男性285人,女性272人。   本研究發現,報紙暴露量高低在政治知識方面,呈顯著差異,即報紙暴露量愈高政治知識愈高。而電視暴露量、電視新聞暴露量高低在政治知識上,並無顯著差異。   此外在人口變項方面,發現性別與教育程度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有顯著差異,教育程度愈高,政治知識愈豐富齡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差異則不顯著。在政治興趣方面,由以往研究顯示,政治興趣是預測政治知識的重要變項,在此研究中,同樣發現政治興趣各組在政治知識方面,呈高度顯著差異,政治興趣愈高,政治知識愈豐富。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探討新興媒體有線電視國會頻道(公共事務頻道)對選民政治知識的影響力,研究發現,有線電視國會頻道暴露量高低對政治知識影響並不顯著。在控制『政治興趣」與『人口變項』的影響力之後,亦無顯著差異。推測其原因,可能是有線電視國會或政治頻道收視習慣並未養成,而且此類頻道多單純播放國會議事或公聽會,形式僵硬,內容呆板,流於各說各話,無法提昇觀眾的注意程度。
2

論開放題與選擇題測量政治知識的適用性 /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Forma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

潘心儀, Pan, Sin Y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治知識之於民主社會有其重要性,在政治學界中與政治知識相關的研究產出相當豐富,研究者利用政治知識此一變數進行相關研究前,對於題目如何選定、選項如何提供、題型的差異都是研究者需要去關注的重點,而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即是聚焦於討論何種題型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目前國內測量政治知識的問卷題型較為常見的為開放題與選擇題題型,在這兩類題型的討論上,前者被認為會低估受訪者政治知識程度,後者的測量結果則被質疑提供猜題空間導致高估了受訪者的政治知識程度,然而目前國內外卻缺乏足夠的實證研究來證明這兩個題型的適用性。 本文採用具有實驗設計性質的二手資料,利用前後測的方式讓受測者填答相同題目不同題型的問卷,藉此檢視各種知識程度的受測者在面對不同題型時是否會產生回應模式上的差異。本研究發現,開放題會使得較高政治知識程度的受訪者被低估,選擇題反而能準確測量出此類受訪者的知識程度。為了進一步證實受訪者在偏難的題目上所增加的猜題比例並非是來自於盲猜,本文採用多項機率單元模型來檢視受訪者於於選擇題選擇各個答項的機率。研究發現,儘管選擇題無法避免受訪者猜題,但受訪者並非是盲猜,反而會根據其具有的知識依據來答題,故政治知識程度高的受訪者能採用猜題方式答對題目,政治知識低的受訪者無法利用猜題方式猜中答案。整體而言,選擇題比起開放題更適合用來測量民眾的政治知識。 / Political knowledg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mocratic society, and therefore there has been much research on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he discipline of political science. To study political knowledge, political scientists have to understand the way of questions and options presented, and also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variety of question formats. This paper aims to analyze which question format is better for measuring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public. The open-ended and multiple-choice items are both common formats for measuring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aiwan. The open-ended question is always considered to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while the multiple-choice format is thought of overestimating the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for providing the respondents with opportunity to guess. However, a strong evidence to decide the most suitable format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olitical knowledge is still lacking. This paper uses the secondary data which is collected by a pretest-posttest questionnaire to examine whether guessing behavior will emerge or not when the respondents facing the same question with different formats. This research finds that open-ended questions underestimate the respondents’ knowledge levels who has higher level of political knowledge originally, but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can estimate the levels more accurately. To further confirm that the higher guess proportions in the more difficult questions are not resulted from the blind guessing, the study examines the probabilities of options selected by Multinomial Probit Model. The research finds that though the respondents may have guess more in multiple-choice question, however, they tend to answer the questions based on their knowledge instead of blind guessing. Therefore, the respondents who have high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 guess correctly, while those who have lower level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cannot. In summary, the multiple-choice questions are more suitable to measure people’s political knowledge.
3

兩性在大學時期政治定向與政治行為差異之探討

劉玉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學術研究中,不少研究指出了兩性在政治定向及行為模式上有所差異,且從國內的政治社會化研究中我們發現:兩性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差異漸漸擴大,到了大學階段,兩者的政治知識和政治參與傾向的差異更是極為顯著,因此,本研究欲透過政治社會化理論來比較男、女兩性於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上的異同,並分別就政治社會化媒介和人格特質等因素作詳細地解釋,企圖找出能解釋個體於成年時期政治定向和行為存有性別差異的原因。   研究結果顯示,性別仍是預測大學生政治定向和行為的因素,家庭、學校和媒體等環境因素與人格特質都不是造成男、女大學生有所差異的重要原因,在日後的研究中,有必要再作其它因素的探討。但在政治參與方面,控制環境因素和人格特質後,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積極於參與政治活動,顯然女大學生在大學時期的政治社會化經驗並不是造成她們日後政治參與低落的原因,甚至這些成年期的政治社會化歷程促使她們有較活躍的政治參與。   另外在權威性人格方面,本文有不同於以往的研究發現。研究結果顯示:權威性人格愈鮮明的男大學生,不僅內、外在政治功效意識愈低落,其政治信任感也愈低,而政治參與卻愈積極,且認同國民黨者,其權威性人格愈高。因此我們認為這是反映出男大學生對當時民進黨政府的不滿,2000年總統選舉的政黨輪替,對具有權威性人格的個體而言,民進黨執政是破壞了傳統、改變了現狀,因而使得男大學生積極於參與選舉活動,企圖改變現狀。   整體而言,影響兩性政治定向和行為模式的原因並不盡相同,日後相關的研究應針對性別作深入且個別的探討,將兩性分別視為完整的個體,以作更明確且更有意義的分析。
4

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民主意涵之分析

蔡昀珍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二十世紀末期全世界最大的討論話題,也是人類政治史上最受人矚目的現象就是「第三波(The Third Wave)」之民主化浪潮。台灣的民主社會現階段所面臨的必要課題並不是民主化,而是如何讓台灣的民主可以達到鞏固,如何使民主政治文化深入民心?一個國家培養民主政治文化需要的是國家的教育,首當其衝的就是公民教育(civic education),因為公民是一個國家民主政治運作的核心且使民主有意義的起點所在。台灣的民主需由全民共同維繫,對一些共同的民主價值與規範倫理需有共同的信守,因此,我們需要一套公民教育(政治理念)來教育下一代。尤其「高中」一直被認為是中等教育的最高階段,學生具有一定之批判思考能力,也可以算是「準公民」,即將到達我國公民的最低年齡標準,隨即便有權利參與政治事務。但在正式參與政治,實踐參政權時,又有幾成的「新鮮公民」能確實掌握並執行公民權呢?在台灣享受民主果實的我們實在應正視「公民教育」的延續問題,若每個高中生都能接受進一步的民主政治文化洗禮,相信臺灣進入民主鞏固國家階段將指日可待。 所謂公民教育簡單而言就是培養現代公民應具備能力之教育,但問題是公民應具備的能力又應為何?我國並未設有正式的政治相關課程,但最為密切相關的即是公民課程。本文將重點放在目前正積極邁向民主鞏固的台灣社會,到底我們的公民教科書當中所列之政治知識內涵是否符合當今社會的期待?在「一綱多本」政策下的民間教科書是否在課程綱要下編輯出符合課程基本核心的政治知識?而我國民國八十四年的高中「公民科」課程大綱和即將通過實施的「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標準暫行綱要其中的政治知識內涵是否有所更動?凡此種種均引起研究者興起學習研究之動機。 為使研究更為縝密,本研究限縮範圍在高中公民教科書中的「政治」這一環中,尤其教育部新提出的課程暫行綱要中,已融合相關科目為「公民與社會科」。本研究的目的如下: 一、將國外民主政治的相關重要關鍵之觀念,結合目前的高中公民教科書各主要版本及九五暫綱的內容,作一統整分析,希望能為台灣教育當局提供一項參考標準。 二、結合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製作分析類目,作為分析工具以瞭解現行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當中的政治知識是否符合當前社會培養民主公民所需和現今社會的期待。 三、運用實際訪談瞭解到我國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標準暫行綱要之制訂過程,並與過去的課程標準作一比較分析。 本研究所採取的研究方法是「內容分析法」,研究的主題是「高中公民與社會科的民主意涵」,研究工具分為認知、技能及價值(態度)等三個層面下的主題類目及各次類目。配合本研究主題及目的,本研究內容分析的研究對象為依據九五暫綱所編輯的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科書第三冊,但基於研究限制,所以選取民間使用率較高的三家出版社(龍騰版、南一版及三民版)所出版的樣書作為研究對象以進行分析。 分析的結果如下: 一、 認知層面的分析:民主意涵認知層面的四個主題類目中,以「我國政治體制及其運作程序和發展」排序第一;其次依序為「民主政治的真義及基本原理」和「公民與政治生活」,四個主體類目中所佔比例最低者為「國際政治與全球發展」。三個版本的教科書在排行榜中共同出現的重點有:「民主的特質」、「人民主權」、「法律主治」、「國家與政府型態」、「政府與政治制度」、「政治運作」、「兩岸關係」、「政治參與」、「國際組織與國際合作」9個主題,檢視這些主題均為政治教育課程的核心知識。整體說來,三個版本教科書在民主意涵認知層面的主題分配均符合95暫綱的訂定,能掌握重要政治知識主題且正確傳達政治相關概念及理論背景基礎智能,這是值得嘉許的。另外,三個版本的重點較偏向「政治實用性知識」,如:「國家與政治型態」、「政府與政治制度」、「政治運作」,尤其在相關制度及運用上談論甚多,或許這是教科書編輯者認為需傳授這些相關的實用政治知識,使得我們的高中生在畢業之後即可運用在社會上。 二、 在技能層面方面,三個版本共同提到的重點類目是:「可以發揮批判思考的能力」、「具有資訊蒐集與運用之能力」,這和95暫綱想帶給學生思辨能力基本上是符合的,希望學生在吸收學校知識之餘可以多增廣見聞,吸取一些資訊,在整理蒐集之後,必須發揮批判思考的能力去評估這些資訊的正確與否,更重要的是必須有是非辨別能力,進一步去澄清每一項議題,才能使自己的公民意識更加提升。也可以看出:教科書在設計活動方面是較趨向於多元化的,並非只是傳統的做做練習題、填充題、問答題…等「填鴨式」教育,這在教材教法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三、 在價值(態度)層面方面,三個版本共同出現的重點類目是:「關心並願意參與公共事務」、「遵守法律及規則」、「公民德行」及「對民主制度及運作程序的認同」等四個。這個結果是符合我們對公民教育的期待,因為一個國家要邁入民主鞏固階段時其實最重要的就是民主能深化到人心,也需要公民的積極且理性之參與。 四、 透過訪談內容,並配合九五暫綱和本文分析類目的對照,可以看出九五暫綱民主意涵的特色如下:(一)凸顯「公民」在社會上所扮演的角色;(二)強調「制度面」的原則及理論;(三)強調「環境面」;(四)強調政治運作的「效能面」而非「操作面」;(五)著重民主政治的「生活面」及「實際面」;(六)結合「永續發展」的概念;(七)在民主意涵的技能層面,加強智力技能及溝通技能。 本研究所提出的建議: 一、 充實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民主意涵的建議:(一)提高「公民責任」的內容比例;(二)加強「憲法人權教育」,從學生觀點強調「社會正義」議題;(三)強調世界公民的觀念與素養;(四)正視臺灣多元族群問題,強調包容與尊重;(五)體認並重視「第四權」﹍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感;(六)加強學生民主生活實踐的能力;(七)認識臺灣的特色及進步,加強學生的鄉土意識及國家認同。 二、 對教學者的建議:(一)教學方法應講求多元化、創新化及生活化;(二)充實公民教育之專業技能,具有編輯及選取民主政治相關教材的能力。 三、 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課程的建議:(一)政府需研擬加強公民教育的策略:1、建立有一定共識的課程綱要;2、設置課程研發與評鑑專責單位;3、教師培訓;4、課本編審及評核(二)重視公民教材和教法的改革議題:1、獎勵國內學者鑽研高中職課程;2、強化教師發展課程或研發教材能力;3、摒棄意識型態灌輸式教育,採激發思考的教育模式;4、採議題中心教學法,訓練學生價值澄清的思辨能力。 四、 對後續研究的建議:(一)研究對象方面;(二)研究方法方面;(三)研究工具方面。 關鍵詞:內容分析、民主意涵、公民教育、政治知識、教科書、課程綱要
5

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治知識之關聯性-1995-2004年的長期趨勢分析

張硯筑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意圖了解台灣選民媒介使用與政治知識間長期的關聯與其變遷,以及嘗試將政治知識區分為政治結構知識與非政治結構知識兩類個別檢視,以期能深入瞭解媒介使用與政治知識類別的關係。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分析,將國立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在1995年與1998年所作之立委選舉面訪案,及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研究(TEDS)在2001年與2004年所作之立委選舉大型面訪案,總共四次的資料加以整合,以時間的縱貫角度切入,觀察民眾長期政治知識與媒介使用情況的趨勢變化,針對影響政治知識的各項因素作檢驗,並提出可能的解釋。   關於變化趨勢的部分,研究發現在1995-2004年期間,總體政治知識及非政治結構知識程度有逐年減少的趨勢,但在政治結構知識程度上則變動不大,沒有逐年提升的趨勢;報紙注意程度上沒有顯著變化,而電視注意程度則有逐漸減少的情形。   研究結果顯示,無論時序如何變遷、政治知識如何分類,性別、教育程度及報紙注意程度,對政治知識均具顯著且穩定的影響力。男性、教育程度愈高者及報紙注意程度愈高者,其政治知識程度愈高。   年齡對於各類政治知識程度也是一個相當顯著的解釋變項,唯獨在政治結構知識上,老年人口的解釋力則不顯著。本研究也發現政黨認同能夠顯著解釋總體政治知識與非政治結構知識;但在政治結構知識上的影響與解釋力較弱。在總體政治知識與非政治結構知識的影響上,電視注意程度均呈現正向顯著的關聯,電視注意程度愈高,其政治知識程度愈高;但在政治結構知識上,電視注意程度的解釋力則不如預期。值得注意的是,電視媒介注意程度在2004年的資料中,對於各類政治知識均呈現無顯著差異,且影響方向改變。   綜觀研究結果發現,不同類型之政治知識,在本質上、變遷趨勢上、獨立變項的解釋力上的確有所差異。最能解釋總體政治知識的變項為媒介注意程度;最能解釋政治結構知識的變項為教育程度;對非政治結構知識最能解釋的變項為媒介注意程度。然而,報紙注意程度比起電視注意程度來說,對於政治知識程度的解釋力要來得正向且穩定。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s of news media use and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ir changes over time among voters in Taiwan. Political knowledge, by definition, is categorized into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ones. Data were from four national surveys in 1995 and 1998’s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 Election Study Center’s surveys, and the 2001 and 2004’s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during legislative elections, respectively. Data analysis shows that since 1995 till 2004,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non-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are both slightly decreasing, but the variation of 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is relatively stable. Attention to newspaper news is steady but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news is decreasing. Gender, level of education, and attention to newspaper news all positively predict structural and non-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in the four data sets. Male, highly educated people, and those with higher attention to newspaper news have more political knowledge. Party identification significantly predicts non-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but not 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Attention to television news positively predicts non-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What is noteworthy is that in 2004, attention to news media first time shows no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knowledge. Take a closer look at relationships between various predictor variables and different types of political knowledge. Our results show that attention to news media strongly predicts political knowledge; level of education highly predicts 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attention to news media effectively predicts non-structural political knowledge. However, attention to newspaper is a better predictor variable in predicting political knowledge.
6

原住民國中生民主價值觀之研究-家庭及學校社會化之觀察視角 / Democratic values of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family and school as agents of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鍾勤昌, Chung, Chin Ch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的研究旨趣,在於嘗試從原住民國中生的個人特徵、家庭背景及學校教育機制角度,探討其與政治知識及民主價值觀的關聯性。並藉以瞭解不同背景因素的政治文化差異,是否影響原住民國中生的政治社會化行為。 本研究是以臺灣地區年齡十二至十四歲之原住民國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採非隨機抽樣方式。選定新北市烏來國民中小學等七所原住民地區的學校,安排450位學生進行施測。並依問卷分析及檢視結果,對屏東縣瑪家國中學生及教師作進一步的訪談。 本研究問卷採封閉型式,共分成「個人基本資料」、「家庭背景」、「學校教育機制」、「政治知識」及「民主價值觀」等五大部份。分別採用描述性統計分析、信度分析、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遜積差相關係數分析及迴歸分析等統計方法處理。 本研究共有以下幾點發現: 一、教室民主氣氛有助於原住民國中學生政治知識的提升。 二、教室氣氛愈民主、同儕團體討論愈熱烈,對原住民國中學生民主價值觀愈有正面的影響。 三、原住民國中學生的政治知識與其正相關民主價值觀有顯著。 / The main essential of the research is trying to inquir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 democracy value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tudents, characters based on family background and school formation. The research tries to realize whether the different political cultures based on different background effect the political socialization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tudents in Taiwan. This research object is with the 12 to 14 year- ol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district in Taiwan for research, not random samples. The research chooses 450 students , who are in Wulai in New Taipei and other six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aboriginal district for testing. It looks for the result by the questionnaire analysis. And it makes a further interview to Majia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teachers in Pingtung County. The questionnaire research is in closed type. It includes five parts such as personal information, family background, school education formation,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the democracy value, etc. And the research adopts the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reliability, t tests, one-way ANOVA,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This research has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democracy atmosphere of the classroom contributes to the promoting of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2. The more democratic atmosphere the classroom and the more discussion the students has all contribute to the positive influence to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3. The political knowledge of the aboriginal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value of democracy.
7

報紙的婦女信箱反映女子社會價值變遷之研究

羅雲珍, Luo, Yun-Z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計一冊,約五萬字,共分為四章,十七節。 第一章介紹研究的背景,探討與傳播學相關的理論,以及有關婦女問題方面的研究報 告,從而決定作者的研究目的及假設。 第二章說明研究的方法,何以用內容分析,如何選定報紙的內容,如何抽樣、分類、 測量,逐步將散漫的資料整理出條理來。 第三章說明資料分析出來的結果,分別從讀者來信及專欄回答兩方面,反映社會轉形 期的價值觀念變遷的事實。 第四章討論資料分析最後的結果,有所損益不足之處加以說明,同時建議今後類似價 值的研究方向,俾使後學者有所依循參考。
8

選舉期間傳播通道的使用與其告知功能之研究:以六十九年度中央民意代表選舉為例

鄭士杰, Zheng, Shi-J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章文獻探討,第三章研究問題與假設, 第四章研究方法,第五章分析與解釋,第六章結論與建議。約三萬字。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一、比較媒介通道與人際通道的告知功能,二、比較印刷媒 介與電子媒介的告知功能,三、政見會的角色,四、媒介組合的告知功能。研究的自 變項是使用各種通道的情形,應變項是政治知識的多寡,檢定變項包括媒介暴露的內 容型態、對各種通道的信任程度與選舉侯選人的標準。
9

社群網絡與線上社會運動之初探研究 / Action online – a preliminary study on social media activism on facebook

簡銘佐, Chen, Mingts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is study posits that there is a connection between political action online and activism in the real life. In addition, social ties and networks as well as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fficac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connection. Causes, an application on Facebook, was selected for analyzed. A mixed method study was conducted, consisting of two stages. In the first stage (quantitative), a survey was utilized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vities on Causes and conventional political engagement. A total of 45 responses were gathered using convenience sampling. It was found that there is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action on Causes and conventional political engagement. For example, information retrieval activities are correl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tivism (r=.418, p<.05), and social networking activities are also correlated with conventional activism (r=.661, p<.05). In addition to the survey, intensive interviews (N = 5) were conducted in the second stage (qualitative) to elaborate and clarify the results from the survey as well as to explore new grounds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ies and networks. Some themes have emerged from the interviews, including motivations for the use of Causes, Causes as an information channel, potential and problems of Causes, online versus offline activism, affiliation and involvement, political knowledge and efficacy as well as ties and networks. Interview findings concluded that the high correlation between online and offline activism is further specified by the interviewees to be an extension of each form of activism, meaning they are complementary rather than identical.
10

我國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分析

吳家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2004年總統大選,我國女性選民個人社會背景特徵、政治態度及投票行為,並分析影響女性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資料來源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 「2004年總統選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04P)資料,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次數分配、卡方檢定、t值檢定、變異數分析及洛基廻歸模型。   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 一、女性選民的政黨認同傾向「中立」;對候選人的評價,女性選民認為陳水扁的形象優於連戰,而連戰的能力優於陳水扁,整體而言,女性選民較喜歡陳水扁;政策議題方面,女性選民首重「經濟性議題」;2004年總統大選,女性選民表示投票給陳水扁的比例多於連戰。 二、女性選民的個人背景因素及政治態度等變數,單獨地與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皆有顯著的關聯性,惟將諸多變數一同納入模型比較其相對影響力時,發現「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及「候選人評價」等三個變數最具影響力。 三、「教育程度」是影響女性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顯示社會學研究途徑同樣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對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具解釋力及預測力,惟高教育程度女性選民的投票率並不高。 四、2004年女性選民「偏泛藍」及「偏泛綠」比例差距不大,與1992年相較,女性選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度下滑,對民進黨的認同則大幅提升,而無政黨傾向比率縮小,顯示女性的政治意識逐漸提升。 五、女性選民重視候選人個人特質,尤其女性佐理人員及家庭主婦更有「選人不選黨」的傾向,且形象的影響力更勝於能力。

Page generated in 0.409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