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不同立委選制下民眾課責行為之研究 / A Study of Citizen's Electoral Accoun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Legislative Electoral Systems范惕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推究民主政治的源頭來講,民主政治根源希臘兩個文字:demo及kratica,前者意味平民,後者代表統治,兩者合一便是平民統治的政府。而在代議政治之下,要實現主權在民的方式就是透過定期選舉來決定政治領袖的去留,此種決定政治人物去留的過程也是一個簡單的課責行為。既然民主政治的內涵包括實現人民主權以及強調領導者的責任時,政府理所當然應為其所表現負起責任,並透過選舉接受人民的檢驗,這也帶出了政治課責「political accountability」在民主運作過程中的必要性。
過去學界在討論臺灣選民是否有選舉課責之行為時,多在探討投票抉擇與施政表現或經濟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忽略了制度的重要性,從選舉制度的觀點上,不同的選舉制度會形塑出不同的政治效果,選民對於投票的對象也受限於選制差異的影響,課責行為當然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探討臺灣選舉是否存在選舉課責?而影響選民進行課責的選制差異有何不同?透過過去十年來的選舉經驗,瞭解選舉課責在臺灣現有的立委選舉制度之下的發展狀況。
本研究透過「二元勝算對數模型」來理解不同的選制之下民眾的課責行為之差異,研究發現根據選舉課責之定義,三種不同的立委選制都有明顯選舉課責之行為,且以政黨作為課責連結的投票方式,PR選制比SMD的課責強度更是明顯,在2008及2012都可以得到驗證;SNTV雖較不強調政黨間的競爭,但仍有明顯之選舉課責行為,但礙於資料限制無法與其他選制進行比較。換句話說,選制因素在課責表現上所造成的差異並不是「有無之分」,而是「強弱之別」。一致政府責任歸屬問題雖較分立政府明顯,但因台灣並無共治之經驗,課責的區分依然不明顯。
|
2 |
女大學生政黨認同之變遷與其影響因素之研究-以政治大學學生為例 /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 an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of National Chengchi University林惠香, Lin, Hui Hs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用定群追蹤研究方法,從社會化機制家庭及學校環境的角度,與個人政治態度中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二個重要變數,研究女大學生政黨認同的變遷與其影響。傳統學派學者及修正學派學者,對於社會機制影響政黨認同有不同之見解。前者認為,政治社會化在幼年期即形成,且具穩定性。後者則認為,政黨認同在孩童時期即固定形成,但在成長期受重要的議題影響,多少會反映出在政黨認同上的判斷。
本研究發現在家庭政治社會化的過程,女大學生的父母政黨認同為同質性者,政黨認同呈一致性且穩定現象;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則女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較會偏向與母親相同;再者,父母親政黨認同為異質性者,但若認同「泛藍政黨」與「泛綠政黨」二大類政黨者,其女兒仍會支持二大類政黨其中一類政黨;但父母親皆為「獨立選民」或其中一方為「獨立選民」,其女兒成為「獨立選民」比例較高。
學校環境政治社會化的過程,本研究發現女大學生較不會因學校環境,其政黨認同有所變化。
政治信任感一直是學者在研究民眾政治態度的重要主題。政治信任感的高低亦會影響政權或政府的正當性。施政滿意度是民眾對於政府施政的滿意度評價,理論指出,施政滿意度愈高者,支持執政黨者的比例愈高。本論文發現,民進黨執政時期,女大學生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泛綠政黨」的比例愈高;反之,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低,支持「泛藍政黨」比例愈高。
由上可見,政黨認同在社會化機制中,主要受父母親的政黨認同所影響;而個人政治態度中,對執政黨政治信任感及施政滿意度愈高,支持執政黨比例愈高。
兩性差異是後天社會化所形成,在社會結構變化,兩性差異逐漸消失。本論文發現,大學生在性別差異驗證,無統計上的差異;由此筆者推論民主化過程與政治社會化過程中,女大學生在教育程度的提升,政治知識及政治參與的增加,以致本研究除學校環境中老師的政黨同因素外,其他因素並無性別差異的情形。
關鍵字:政黨認同、政治信任感、施政滿意度、政治社會化、定群追蹤
|
3 |
大學生政黨認同持續與變遷之研究 / The change and continu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y identification陳麗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政黨認同是影響選民行為的重要變數,對於選民的投票決擇深具解釋力。家庭的政治社會化是子女習得政黨認同最初的管道,然而隨著子女年歲漸長,子女本身的政治態度可能逐漸削弱家庭的影響力,尤以甫屆投票年齡的「首投族」最易改變其認同。大學生恰為20 歲「首投族」的年齡層,研究其政黨認同對於政黨的政治版圖和選舉成敗皆有其重要性。因此,本研究試圖藉由大學生四年間的定群追蹤資料,探討大學生政黨認同在成年前後是持續穩定抑或發生變化?父母政黨認同與大學生的施政滿意度對其政黨認同又有何影響?
研究發現,在2004年至2008年的各波訪問之間,政黨認同維持穩定者佔多數,有逾七成的大學生保持一致,而改變政黨認同的兩成大學生中,大多朝向泛藍移動,但泛藍認同者的增長主要是從中立者流入,泛綠認同者的流失則是向中立轉移,在藍綠兩極端之間轉移者並不多見。
進一步探究父母政黨認同與大學生施政滿意度的影響,則發現父母雙方的政黨認同是否一致,以及家庭的政黨色彩深淺,對於大學生的政黨認同傾向甚或改變與否,皆有不同程度的影響。若在政黨色彩愈濃厚的同質性家庭,大學生子女最易與父母政黨認同一致,也愈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政黨認同者;若為無特定政黨色彩的父母中立家庭,子女不但較有可能改變政黨認同,也很難持續認同某個政黨。另一方面,施政滿意度愈高的大學生,愈有可能認同執政的泛綠政黨,也愈有可能成為穩定的泛綠認同者,反之亦然。最後,本研究將父母政黨認同、大學生施政滿意度與其他變數一併放入模型時,兩者對大學生的政黨認同變化仍有顯著的影響,顯示家庭政治社會化與大學生自身的政治態度均為影響政黨認同持續與變遷的重要變數,政黨認同的形成不只是先天習得,亦可能為後天因素所改變。
|
4 |
我國南部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8年總統選舉分析 / Voting behavior of southern voters in Taiwan:An analysis of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2008王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2008年總統大選,我國南部選民個人社會背景特徵、投票抉擇因素及投票行為,並分析影響南部選民投票抉擇的最重要因素。
本文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資料係採自「2005年至2008年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Ⅲ):民國九十七年總統大選民調案」(TEDS2008P)(NSC 96-2420-H-004-017),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次數分配、卡方檢定、t檢定、變異數分析及洛基迴歸模型。
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
一、 南部選民政黨認同傾向泛綠最多;對民進黨籍候選人謝長廷不論能力或形象評價,皆高於國民黨籍候選人馬英九;在統獨態度上,南部選民較傾向維持現狀;南部選民對過去陳水扁總統整體施政滿意度感到並不滿意。
二、 就全體受訪南部選民而言,本研究所提出的省籍、族群意識、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統獨態度及總統施政滿意度等變數,個別單獨地與投票行為進行分析時,均達統計上的顯著關聯性,顯示上列變數都有可能影響南部選民的投票行為。將諸多變數一同納入模型比較其相對影響力時,發現「政黨認同」、「候選人形象」及「統獨態度」等三項變數最具影響力。
三、 南部選民的組成以本省閩南人與台灣人自我認同居多,支持泛綠的選民在南部依舊占了多數,且對民進黨的候選人評價也高於國民黨的候選人,因此南部對於民進黨來說,仍是一個具有相對優勢的區域。
四、 南部選民中,政治傾向較偏中立的選民,包括族群雙重認同者、無特別政黨認同的獨立選民及對於統獨態度主張維持現狀者,約有七成在這次選舉中將票投給在野黨的候選人馬英九。由南部選民對陳水扁過去施政滿意度偏向不太滿意可見,理性抉擇讓中立選民對執政的民進黨無法繼續信任,因而將票轉向在野的國民黨「換人做做看」。
五、 過去統獨態度在南部的分布, 1994年至2002年南部選民的統獨態度,支持統一者約占25%,支持獨立者也是約25%,而維持現狀者則約占50%。時至今日,南部選民支持統一者占10%,支持獨立者則是34%,維持現狀則保持在56%。除維持現狀並無明顯變化外,支持獨立的比率明顯增多,而支持統一者減少,是否為民進黨這八年中央與地方執政的影響,值得深入探討。
|
5 |
我國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04年總統選舉分析吳家蕎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係探討2004年總統大選,我國女性選民個人社會背景特徵、政治態度及投票行為,並分析影響女性選民投票抉擇的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資料來源為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研究計畫 「2004年總統選舉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2004P)資料,使用的統計方法主要為次數分配、卡方檢定、t值檢定、變異數分析及洛基廻歸模型。
經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
一、女性選民的政黨認同傾向「中立」;對候選人的評價,女性選民認為陳水扁的形象優於連戰,而連戰的能力優於陳水扁,整體而言,女性選民較喜歡陳水扁;政策議題方面,女性選民首重「經濟性議題」;2004年總統大選,女性選民表示投票給陳水扁的比例多於連戰。
二、女性選民的個人背景因素及政治態度等變數,單獨地與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皆有顯著的關聯性,惟將諸多變數一同納入模型比較其相對影響力時,發現「教育程度」、「政黨認同」及「候選人評價」等三個變數最具影響力。
三、「教育程度」是影響女性選民投票行為的重要因素,顯示社會學研究途徑同樣和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對女性選民的投票抉擇具解釋力及預測力,惟高教育程度女性選民的投票率並不高。
四、2004年女性選民「偏泛藍」及「偏泛綠」比例差距不大,與1992年相較,女性選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度下滑,對民進黨的認同則大幅提升,而無政黨傾向比率縮小,顯示女性的政治意識逐漸提升。
五、女性選民重視候選人個人特質,尤其女性佐理人員及家庭主婦更有「選人不選黨」的傾向,且形象的影響力更勝於能力。
|
6 |
女性選民投票行為之研究-2010台北市長選舉 / The voting behavior of women voters-an analysis of 2010 Taipei mayoral election薛立梅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2010年台北市長大選,台北市女性選民個人社會背景特徵、投票取向因素及投票行為,並分析影響台北市女性選民投票行為的最重要因素。
本研究採用二手資料分析法,資料係採自2009年至2012年「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三年期研究規劃(2/3):民國九十九年直轄市市長選舉面訪案(TEDS 2010C): NSC 99-2420-H-031-002,使用次數分配(Frequencies)、卡方檢定(Chi-square test)、t檢定(t-test)及變異數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及洛基迴歸模型(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等統計方法分析資料並詮釋之。
經統計分析後主要研究發現:
一、本研究發現台北市選民在政治知識、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所重視議題誰最能代表、市長施政滿意度等投票取向上,女性與男性選民有差異性。但在投票抉擇上,男女都是投給郝龍斌最多,只是比例上有差異;而政黨認同及候選人評價差距等二項變項,皆為影響台北市女性選民及男性選民投票行為的主要因素。
二、就全體受訪台北市女性選民而言,本研究所提出的省籍、收入、族群認同、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差距、候選人情感溫度計、所重視議題誰最能代表、整體市長施政滿意度及綜合各項施政滿意度等變項,個別單獨與投票行為進行分析均達統計上的顯著關聯性,可見上述變項皆有可能影響台北市女性選民的投票行為。將諸多變項一同納入模型比較其相對影響力時,發現「政黨認同」及「候選人評價差距」等二項變項最具影響力。
三、台北市女性選民的省籍、收入、族群認同等人口學的變項,個別與其投票行為均有顯著的關聯性,但經與其他社會心理學的變項,例如政黨認同、候選人評價等,以洛基迴歸模型進行相對影響力分析,發現這些變項顯然不如社會心理學的變項來得有顯著性。因此,密西根學派所提出的社會心理學研究途徑,相較於哥倫比亞學派所提出的社會學研究途徑,對台北市女性選民的投票行為更具有解釋力或預測力。 /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social background characteristics, voting orientations, and voting behavior of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during the 2010 Taipei Mayoral Election and analyze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voting behavior of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The analysis method adopted by this study was the secondary analysis. The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Taiwan’s Elec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Study” of a 3-year research project from 2009 to 2012 (2/3): The Survey Project of 2010 Municipal Mayoral Election (TEDS 2010C): NSC 99-2420-H-031-002. Statistical analysis methods such as frequencies, Chi-square test, t-test,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were applied to the data and the results were interpreted.
After the statistical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the findings are summarized below:
1. Female and 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were different in political knowledge,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which candidate can represent the voters concerned issue, and satisfaction of mayoral’s performance. However, in the aspect of whom to vote, both male and female voters mostly voted for Lung-bin Hau, though with different percentages. The key factors which influenced the voting behavior of female and 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included two variables: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candidate evaluation.
2. For the interviewed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variables proposed by this study, including province of origin, income, ethnic group identification, party identification, candidate evaluation difference, candidate feeling thermometer, which candidate can represent the voter’s concerned issue, satisfaction of mayoral’s performance, were all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voting behavior respectively. In other words, these variables could influence the voting behavior of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After including these variables in the same model to compare their relative influenc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wo most influential variables were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candidate evaluation difference”.
3. For the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the demographic variables such as province of origin, income, and ethnic group identific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ir voting behavior respectively. However, compared with other social psychological variables like party identification, and candidate evaluation, these demographic variables were not as significant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the influence analysis using the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herefore,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approach proposed by the Michigan School was better than the sociological approach proposed by the Columbia School in explanatory power and prediction power of the voting behavior of female voters in Taipei City.
|
Page generated in 0.015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