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不同立委選制下民眾課責行為之研究 / A Study of Citizen's Electoral Accountability under Different Legislative Electoral Systems

范惕維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推究民主政治的源頭來講,民主政治根源希臘兩個文字:demo及kratica,前者意味平民,後者代表統治,兩者合一便是平民統治的政府。而在代議政治之下,要實現主權在民的方式就是透過定期選舉來決定政治領袖的去留,此種決定政治人物去留的過程也是一個簡單的課責行為。既然民主政治的內涵包括實現人民主權以及強調領導者的責任時,政府理所當然應為其所表現負起責任,並透過選舉接受人民的檢驗,這也帶出了政治課責「political accountability」在民主運作過程中的必要性。 過去學界在討論臺灣選民是否有選舉課責之行為時,多在探討投票抉擇與施政表現或經濟表現之間的關聯性,忽略了制度的重要性,從選舉制度的觀點上,不同的選舉制度會形塑出不同的政治效果,選民對於投票的對象也受限於選制差異的影響,課責行為當然也會有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探討臺灣選舉是否存在選舉課責?而影響選民進行課責的選制差異有何不同?透過過去十年來的選舉經驗,瞭解選舉課責在臺灣現有的立委選舉制度之下的發展狀況。 本研究透過「二元勝算對數模型」來理解不同的選制之下民眾的課責行為之差異,研究發現根據選舉課責之定義,三種不同的立委選制都有明顯選舉課責之行為,且以政黨作為課責連結的投票方式,PR選制比SMD的課責強度更是明顯,在2008及2012都可以得到驗證;SNTV雖較不強調政黨間的競爭,但仍有明顯之選舉課責行為,但礙於資料限制無法與其他選制進行比較。換句話說,選制因素在課責表現上所造成的差異並不是「有無之分」,而是「強弱之別」。一致政府責任歸屬問題雖較分立政府明顯,但因台灣並無共治之經驗,課責的區分依然不明顯。

Page generated in 0.0226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