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事件相關電位探討中文語音辨識中的字形一致性效應 /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studies for the Orthographic Consistency effects on Chinese spoken word recognition

陳薇帆, Chen, Wei F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事件相關電位方法,探討中文字在進行聽覺詞彙辨識的作業中,分別受字形表徵的同音字密度多寡、以及字音-字形對應一致性的影響。首先 進行中文字的字音-字形一致性語料庫的建立,量化中文字的音形對應一致性程度。透過明確的定義並操弄中文字的音形對應一致性,以及中文字同音 字密度的特性,探討在進行中文字聽覺詞彙辨識歷程中,字形表徵屬性如何對語音辨識作業產生影響的認知歷程。實驗分為三種情境(1)同音密度低 (low HD)、(2)同音密度高/音形對應一致性高(high HD/high P-O)、 (3)同音密度高/音形對應一致性低(high HD/low P-O)。前兩項的比較為高同音字密度下的音形對應一致性效果,而後兩項的比較則為在高音形對應一致性下的同音字密度的效果。實驗一採語意判斷作業,研究結果顯示,在高同音字密度時,高音形對應一致性的字引發較大的 N400;而在高音形對應一致性時,同音字密度效果在 LPC 得到顯著的差異。反應中文字在聽 覺詞彙判斷作業上,字形可自動被激活,進而影響語音的辨識。實驗二採押 韻判斷作業,研究結果同樣發現高音形對應一致字引發較大的 N400,實但同音字密度效果性效果在判斷押韻作業上並未達顯著效果。另外,在高音形對應一致性情形下所得到的押韻效果最大,尤以同音字密度高且音形對應一致性高的情況下,押韻效果出現的時間較早。本研究結果支持雙向交互激發模型(BIAM)的假設:中文口語詞彙辨識的歷程中,也會自動激發字形訊息,而語音、字形、語意之間的對應一致性越好,口語詞彙辨識及其整體處理的效能也越高。
2

中國語文特性造成文學遊戲性質之研究--從遊戲觀點探討運用中國語文特性的文學修辭現象

陳姿蓉, CHEN, ZI-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目的在於發掘運用中國語文特性的文學修辭趣味及其遊戲性質,從而強調 中國語文特性對於文學的影響。 本文一冊,計十五萬字,共分七章二十節。 第一章,中國語文的特性概說。旨在分析中國語文特性的形成及其影響。 第二章,中國語文的特性與中國文學的修辭現象。旨在說明中國語文特性與中國文學 修辭現象之關係。 --以上一、二章為本文概論部分。 第三章,運用中國字形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四章,運用中國字音語音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五章,運用中國字序語法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第六章,運用中國字序語法特質的文學遊戲趣味。 --以上三、四、五、六章為本文主論部分。旨在探討運用中國字形、字音語音、字 義詞彙、字序語法特質,所造成的文學修辭趣味及其遊戲性質。 第七章,結論。總結本文並提出餘論。
3

雙語使用之認知處理--概念與詞彙連結之不對稱性研究 / Cognitive processing in bilingual: the asymmetry of links between concept and lexicon

劉効樺, Liu, Shiau-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採用負向促發作業,探討中英雙語者之認知處理,主要研究目的為:一、探討雙語連結因不同促發順序(L1-L2 或 L2-L1)所致的不對稱性,及其連結性質的差異。二、探討不同 L2 熟練度的雙語者,是否表現出不同的雙語連結型態,而有發展性變遷的現象。三、探討雙語概念、詞彙的連結,是否會因文字形式、雙語文字間的相關或對譯關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型態。 在兩個實驗中,所進行之負向促發作業卻產生正向促發效果,根據文獻推論可能是 SOA 間距不夠長;且繼續分析此促發效果型態,仍有其理論意義。 實驗一以 20 名中文四同學、 20 名英文四同學,進行匿視促發項之跨語言語意相關字彙判斷作業,結果發現:促發順序 L1-L2 產生顯著效果、L2-L1 無顯著效果、兩方向間的不對稱值隨著 L2 熟練度提高而變小。顯示雙語間的不對稱現象,是因兩方向之連結性質不同所致,且此不對稱有發展性變遷的現象,與雙語之「修正階層模式」預測一致。 實驗二以 24 名一般大學生,採相同作業程序,進行匿視促發項之跨語言對譯字(具體、抽象)、相關字字彙判斷,結果發現:整體之數據分析,顯示對譯字並未比相關字產生較大效果;具體對譯字也沒有比抽象對譯字產生較大效果;具體對譯字在兩促發順序之不對稱值也沒有比抽象對譯字小。但分別將對譯字、相關字在不同促發順序分析其不對稱情形、及在 L2-L1 情況對譯字、相關字之效果差異,顯示此部份結果符合以「修正階層模式」為基礎所提出之預測。 總括而言,中英雙語之概念、詞彙連結之不對稱性,亦能以「修正階層模式」加以解釋;但是文字形式對中英雙語之影響,仍有待更進一步研究來加以釐清。

Page generated in 0.011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