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微網誌使用行為研究:以PLURK使用者為例方盈潔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微網誌是目前炙手可熱的新興網路應用之一,配合手機使用而發展出的140字字元限制,就字面定義上是小型的網誌,它即時性強、參與者多、互動性強,整合網際網路與行動網路,是具備web3.0概念之先趨應用。微網誌兼具了廣播與人際傳播的能力,提供個別使用者向世界發聲的簡便管道,是個人媒體、我群媒體的一類,同時也具備與他人聯繫情感、交換意見等社交功能。
為了解使用者如何認知微網誌,其使用動機、行為與相關影響因素為何,本研究以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援引部落格、網路相簿、網路影音分享等相關研究結果與討論,分就個人使用和社交使用兩方面對理論面上進行補充。
本研究採取質化取徑,獲得使用行為的細部輪廓與背後思維,針對廣受亞洲使用者歡迎、也是台灣最多人使用的微網誌服務Plurk,進行使用者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本研究並訪問Plurk共同創辦人雲惟彬(Alvin Woon),了解Plurk發展的相關理念。
研究結果發現,使用Plurk的動機,包括自我層面的──情緒抒發、自我記錄、自我展演,以及社交層面的──尋求陪伴、期待互動、拓展人脈,另包括社會面的──獲取新知/樂趣。研究結果也發現,無論一開始使用的動機為何,人際關係是多數受訪者持續使用Plurk的理由。
Plurk的成功在於重視對話的特色,並專注在這部分的相關功能開發,歸結它受歡迎的六項因素是1. 提供即時更新與回應的彈性;2. 使用型態輕鬆;3. 滿足對於互動(資訊交換與情感陪伴)的期待;4. 易於拓展人脈、維繫以及經營友誼;5. 對隱私權機制的重視:6. 介面特殊、語言可親。
|
2 |
不同型態社交網站使用對個體之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types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usage賴正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社交網站一直都是網際網路相關應用與發展中相當蓬勃的一部分。過去傳統的社交網站主要是提供使用者人際互動的服務平台,然而隨著網路技術的進步,社交網站的型態以及所提供的功能也逐漸出現轉變。例如:近來在台灣引起風潮的微網誌Plurk,以及因為其中遊戲開心農場而引起風潮的Facebook都展現了一些過去社交網站所沒有的特質。不論是微網誌簡單、即時的特點,又或Facebook所展現的遊戲性,其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效應,以及對於使用者的影響,實非過去社交網站相關研究所能良好詮釋,並且不論在學界或業界也都越來越受到關注。
基於過去的研究文獻,本研究分別針對兩種不同型態的社交網站進行實證。針對具有簡單、即時特性的微網誌,本研究從訊息特性的差異切入探討,試著去瞭解個體動機對於其在微網誌中自我揭露、即時資訊分享的行為,並且探討個體的使用行為對於其社會支持、對社交網站的依賴以及社會自我效能的影響。而在針對Facebook的部分,本研究則將個體使用社交網路的行為分為從事網路社交活動以及使用網站內嵌社交遊戲,來探討個體使用動機與兩者之間的關係,並且同樣進一步討論使用後對於個體心理與社交層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本研究使用偏最小平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針對實證所回收的樣本進行分析。模式一的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人氣、社交與追求流行會顯著影響個體在微網誌中自我揭露的行為;社交和娛樂需求則會正向影響個體即時資訊分享的行為。而自我揭露行為與即時資訊分享會正向影響個體知覺社會支持,並且個體使用微網誌所知覺到的社會支持也會正向影響其社會自我效能。至於在模式二的部分,研究結果顯示人氣、社交、娛樂以及追求流行四種需求會正向影響個體在Facebook中從事網路社交的行為;而沉浸與成就需求則會正向影響個體使用Facebook中內嵌社交遊戲。此外,網路社交行為與社交遊戲使用都會正向影響個體知覺社會連繫以及對於社交網站的依賴,並且社會連繫的高低也與其社會自我效能有正向的關聯性。
|
Page generated in 0.016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