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6
  • 26
  • Tagged with
  • 26
  • 26
  • 26
  • 26
  • 15
  • 15
  • 9
  • 7
  • 7
  • 7
  • 6
  • 6
  • 6
  • 5
  • 5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社會支持對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之影響 / Social Supports and Elderly Life Satisfaction

王金鳳, Wang, Chin F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人口高齡化社會的來臨,不單單意謂著社會人口的老化,同時表示社會醫療支出的增加與青壯人口勞動力不足。而國人生活形態與習性、消費需求、生產及家庭結構、社會價值觀與社會福利醫療制度將隨之快速轉型與改變。因此,在高齡化的社會裡,如何因應高齡社會的快速變遷,讓老者安之,是值得探討與規劃。 本研究旨在探討老年人的社會支持與其生活滿意度之關係,所使用的資料為國民健康局所調查之「台灣地區老人保健與生活問題長期追蹤調查」。研究對象為台灣地區1999年、53歲以上居住在非山地鄉之老年人為抽樣母群,以三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選出樣本共3,152名。並針對樣本做有系統的整理、歸納跟分析,以作為研究主題的參考依據。接著建立個人基本社會經濟特性及社會支持變數對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實證模型。之後,以Logistic模型加以估計,並對實證結果予以分析,分別探討個人社會經濟特質變數及社會支持對老人生活滿意度是否有影響力。 在實證部分,個人社會經濟變數具有顯著統計水準的變數有有無伴侶的陪伴、工作狀況、自覺健康狀況及自覺經濟狀況。本研究發現有伴侶陪伴在身旁的老年人,生活滿意度較無伴侶陪伴在身旁的老年人高的機率來的大;工作狀況方面的實證結果顯示,有工作的老年人其生活滿意度較無工作的老年人低的機率來的高;在自覺健康狀況方面,顯示出老年人健康結果越佳,其生活滿意度越高;在自覺經濟狀況方面,本研究將收入和自覺經濟狀況共同納入對生活滿意度的分析,發現收入並沒有顯著的影響力,反而是自覺的經濟滿意對生活滿意度更具影響力。在與家人互動部分,實證結果皆呈現1%的顯著水準,影響方向皆為正。在社會支持部分:工具性支持分為三個方面,對與子女居住的滿意程度與每月開支充裕程度,實證結果呈現1%的顯著水準,影響方向為正,至於是否有收入部分,實證結果不顯著。在情緒性支持方面,只有對親友關心的滿意程度呈現顯著水準正相關。訊息性支持分為當受訪者生病需要家人照顧時,親友家人的依靠程度及需要外出辦事如看醫生、買東西等時,有無可提供幫助的人,兩變數皆達正向顯著水準。自尊性支持只有受訪者在自認做事遭到嫌棄的時候,會隨著被嫌棄的程度升高而使生活滿意度會降低。 從實證結果可發現,社會支持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均呈現正相關,即老年人所得到的社會支持越多、對社會支持越滿意,生活滿意度越高。從與生活滿意度有顯著相關水準的變數來看,大多是受訪者的主觀評價,影響到其生活滿意度,如有無收入與自覺經濟狀況、與子女同居與否與與子女同居的滿意度等,在有無收入或是否與子女同居對於老年人生活滿意度並未呈現顯著的影響,而在老年人主觀認為自己經濟狀況良好的程度與與子女同居的滿意程度,則呈現顯著水準的正相關,表示個人主觀評價比實際客觀情況更能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滿意程度。 建議未來研究者如欲更深入探討社會支持與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關係時,可透過多個時間點的比較,比較各次訪談間,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變化;在問卷設計中加入更多有關地區別、機構性或是政府機關的社會支持及老人退休後的活動狀態等因素,可以更清楚的瞭解不同區域老年人退休後生活的全貌,及政府等相關機構提供的社會支持,對老人生活滿意度的影響。
2

大學生個人網絡結構與社會支持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及在台之日、韓籍大學生為例

當銘美菜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到台灣求學的外籍學生人數逐年增加,雖然政府及各大學相繼提出吸引外籍學生的政策,但是,其關注焦點大多以針對外籍學生來台前後的短期就學期間的部分,但較少考慮到外籍學生來台後會面臨的問題。此外,台灣學生也面臨到與外籍學生同樣的問題,隨著台灣大學生人數不斷地增加,可能面臨的課業、人際關係等相關問題也隨之增加。因此,本文的研究焦點即是通過瞭解大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並且探究其因果關係,更進一步研究解決之道。 本研究主要研究目的有四:一、瞭解大學生個人網絡的結構特性。二、說明大學生個人網絡與社會支持之關聯性。三、比較外籍學生與台灣學生在前兩項上的差異性。四、針對外籍學生與台灣學生的個人網絡和社會支持的需求,提出適切的建議。本研究針對就讀於政治大學大學部的學生,其中包含台籍、日籍、韓籍各四名,一共十二名大學生進行訪談調查,以個別訪談為主,每次約略訪談一至兩個小時,每名訪談者約進行一至兩次的訪談。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有三:一、台籍、日籍、韓籍大學生的個人網絡結構在規模、內涵的人員種類和節點數方面都有差異,但日籍學生的個人網絡屬於規模大、內涵的人員種類較多;而台籍和韓籍大學生的個人網絡結構在規模上以及內涵的人員種類方面並無太大差異,但韓籍學生部分,與個人網絡結構中網絡人員間的互動關係最為頻繁。二、在大學生的個人網絡裡,是否擁有豐富、良好的人際關係會影響到大學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程度。三、若在個人網絡中,擁有不同種類的弱連帶關係之成員,大學生就足以獲得訊息性的社會支持。 最後,根據研究發現,針對大學生、政府與學校提出具體的建議,作為大學生建立良好個人網絡與獲得有效社會支持之參考。
3

聯合與隔離:社會資本對台灣夫妻家務分工的影響

江佩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往的家務分工研究在社會資本的討論上著墨較少,不過社會資本的影響的確是在討論夫妻家務分工時,不能忽視的重要面向。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社會網絡機制和社會資本會如何影響台灣夫妻的家務分工模式,利用2006年中研院主題計畫「社會資本的建構與效應:台灣、中國大陸、美國三地追蹤研究」中的台灣資料,從夫妻網絡重疊、橋樑者位置,以及社會支持網絡三種角度切入,來分析網絡結構與鑲嵌其中的社會資本對夫妻家務分工型態的影響。 本研究主要研究發現如下:第一,夫妻網絡重疊程度的確會影響家務分工,夫妻網絡重疊度高時,夫妻雙方都願意為家庭多一些付出,呈現具有華人文化特質的聯合家務分工模式。第二,橋樑者社會資本在家務分工帶來的協商能力為男性專屬,女性透過丈夫做為橋樑,自己會投入較多時間在家務工作上。第三,女性與丈夫、娘家父母關係緊密時,丈夫投入家務工作的時間和比例會增加,朝向聯合式家務分工邁進;與夫方父母同住時,則會使家務分工呈現傳統隔離分工模式。整體看來,女性的社會資本對夫妻家務分工有較大的影響力,顯示社會資本的經營和維繫,對已婚女性而言是重要的。從社會網絡和鑲嵌其中的社會資本觀點來解釋台灣夫妻家務分工模式之差異,能夠幫助我們對現象有更多的理解。
4

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

黃敏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個人背景變項、角色壓力、社會支持與工作滿意的關係,以了解學校行政兼職教師工作滿意的情形,及其所覺知的角色壓力與社會支持,並探討其中之重要影響因素,進而提供意見協助行政人員克服困境以加強其留職之意願。 本研究以北部各縣市公立高級中等學校各處室行政兼職教師為研究對象。配合研究編製「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工作滿意度狀況調查表」,問卷內容分為角色壓力問卷、社會支持問卷、工作滿意問卷三部分,共寄發460份,回收427份,有效問卷為414份,回收率為92.83%。 研究方法則採取文獻分析、問卷調查並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單因子變異數分析,若達顯著水準則用Scheffe法或Tukey法進行事後比較。並以多元迴歸分析高級中學行政兼職教師背景變項、角色壓力、社會支持對工作滿意感受各層面之預測力。 本研究獲致以下結論: (一)個人背景變項的不同,在角色壓力上、工作滿意上皆有顯著的差異,而在社會支持上,僅部分獲得支持。 (二)角色壓力、社會支持對工作滿意各層面有顯著性的影響。 (三)角色壓力、社會支持對工作滿意之交互作用不顯著。 (四)角色壓力各層面和整體工作滿意度呈現顯著的負相關,社會支持各層面與整體工作滿意呈現顯著的正相關。 (五)不同背景變項、角色壓力、社會支持,對工作滿意具有預測力。 依據本研究所獲致之結論對教育主管行政機關、學校之建議如下: 1.調整提高兼任行政工作教師之行政職務加給。 2.學校規模不宜太大。 3.實施教師分級制。 4.增加進修機會並鼓勵進修,以提昇行政兼職教師的專業知能。 5.校長應採高關懷、高倡導領導模式,以提高工作滿意度。 6.有計畫培養行政領導人才。 7.學校領導可採參與管理。 / The pres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background, rol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administrative teachers. The correlations are further analyzed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advice on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increasing willingness of participation in school administration.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is employed in this study with subjects drawn from administrative teachers serving in public senior high schools in northern Taiwan. The questionnaire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namely, role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job satisfaction. 470 copies were distributed and 427 feedbacks collected. With 414 effective samples, the feedback rate is 92.83%. The data were analyzed with Frequency Distribution, F-test, t-test, One-Way ANOVA, Scheffe and Multi-regression method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1) Personal background influences role stress, job satisfaction, and social support. (2) Role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influence job satisfaction. (3) There is no interaction between role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4) The higher role stress, the lower job satisfaction; the higher social support, the higher job satisfaction. (5) Personal backgrounds, role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s can predict job satisfaction. Based on the present study, suggestions for the educational authorities, principal, and superior in schools are: 1. Increasing the extra payments to teachers who take part in administration. 2. School size may not be too large. 3. Implementing teachers’ ranking system. 4. Providing more in-career education and encouraging teachers’ taking part to upgrade their professional skills. 5. Sincere care and full support are to be provided by principals, which increase job satisfaction significantly. 6. Cultivation administration leaders with plans. 7. Taking-part administration strategy is a feasible way for school management.
5

大一離家學生的分離個體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

蘇育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旨在探討大一離家學生的分離個體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之關係。以台灣地區的公私立大學、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的759位大一離家學生為研究對象。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進行資料蒐集,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心理分離量表」、「社會支持量表」,以及「大學生生活量表」。調查所得資料分別以描述統計、t檢定、皮爾森積差相關,以及二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處理。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1) 性別、是否第一次離家、不同回家頻率在分離個體化、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量表上部分有差異存在;(2) 離家大一學生的一般獨立與生活適應之間有顯著負相關,衝突獨立與生活適應之間則有顯著正相關;(3) 離家大一學生的社會支持對生活適應有主要效果存在;(4) 對離家大一女生而言,一般獨立與社會支持對社會適應程度有交互作用存在。 最後研究者根據本研究結果加以討論,並提出具體建議,以應用在諮商輔導與教育工作,並作為未來研究之參考。
6

家庭主婦志願工作者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之研究

黃曼婷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現代社會中的家庭主婦面臨許多困境,其中最主要的困境是社會支持來源的減少。一般而言,社會支持網絡有助於個人身心健康,增進個人應付壓力的能力。當家庭主婦走出家庭參與志願服務後,是否能得到更多的社會支持呢?另外,參與志願服務是否有助於婚姻滿意度或親子關係呢?以上的問題都急待研究加以釐清。 本研究探討的重點是以實徵性的資料驗證家庭主婦個人特質是否會對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造成影響。再者,比較一般家庭主婦與家庭主婦志工的社會支持、婚姻滿意度與親子關係,以瞭解兩組家庭主婦在各個變項上是否有不同的表現。最後,探討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為何?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與社會支持是否有相關性存在。 本研究的樣本包括一般家庭主婦以及家庭主婦志工共369份問卷。一般家庭主婦共有156份樣本。家庭主婦志工總共來自六個機構,分別是法鼓山基金會72人、馬偕醫院34人、張老師中心19人、國泰醫院26人、慈濟松山區分會22人、萬芳醫院32人及其他8人,總共213位樣本。 一、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的親子關係:有過全職工作經驗之家庭主婦,親子關係顯著較無工作經驗者為佳。 (二)家庭主婦之婚姻滿意度:(1)教育程度在大學或大專以上學歷組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國小及國小以下組;(2)婚姻滿意度隨著配偶的月收入而遞增。 二、家庭主婦基本特質對社會支持的影響 (一)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有過全職工作的家庭主婦工具性支持的品質顯著高於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就整體平均數而言,有過全職工作家庭主婦情緒性支持的品質得分最高,其次是現在有兼職工作組、曾經兼職組、以及無工作經驗組。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的品質:分析各組的平均數發現,社會支持品質最高的是61-70歲組、其次是41-50歲組、51-60歲組、31-40歲組、21-30歲組。 三、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的動機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類型 家庭主婦參與志願活動動機可萃取出三類,一為自我收獲之動機、二為回饋社會動機、三為無特定目的動機。 (二)家庭主婦志工基本特質對參與志願活動動機的影響 1.在自我收穫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曾經兼職過的家庭主婦志工在自我收穫上的動機最高,無工作經驗的家庭主婦在自我收穫的動機上最弱。 (2)就各組平均數來看,結婚在10年以下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強,結婚在21-30年者,自我收穫動機最弱。 2.在回饋社會動機方面: (1)就其平均數而言,結婚年數在0-10年間者,回饋社會動機最強,其次為結婚31-40年者。 3.在無特定目的動機方面: (1)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高中組,且國小及國小以下組此類動機高於大學畢業組。 (2)51-60歲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41-50歲組。 (3)最年幼子女年齡在30歲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11-20歲組。 (4)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一人組,子女數目在四人以上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子女數二人組。 (5)無工作經驗組此類動機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曾經兼職過組顯著高於有過全職工作組。 四、一般家庭主婦及家庭主婦志工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之比較 (一)有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其婚姻滿意度顯著高於未參加志願活動的家庭主婦。 (二)家庭主婦志工社會支持之數量及品質皆顯著高於一般家庭主婦。進一步探討後發現,工具性支持、情緒性支持、資訊性支持也有顯著差異存在。 五、家庭主婦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社會支持相關性探討 (一)家庭主婦的婚姻滿意度愈高,親子關係愈高。 (二)家庭主婦的社會支持的數量及品質愈高,親子關係愈好。 (三)家庭主婦社會支持數量及品質愈高,婚姻滿意度愈高。 六、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婚姻滿意度、親子關係、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一)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親子關係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親子關係的得分愈高 2.回饋社會動機愈強、親子關係愈良好。 (二)家庭主婦志工參與志願活動動機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社會支持數量愈多。 (1)自我收穫動機愈強,情緒性支持數量愈多。 (2)自我收穫動機愈強,資訊性支持的數量愈多。 2.回饋社會動機與社會支持相關性 回饋社會動機愈強,社會支持的品質愈高。
7

行政機關新進成員工作適應問題之研究

賴瑞涵, Lai, Rui-H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新進成員初入組織,基於未知而產生不確定感,以致可能承受了負面的情緒,然其仍須如期完成被交付的工作,其所面臨的壓力或情緒問題皆不輕微,其造成的結果對於組織與新進成員個人而言都是一種可以避免及預防的傷害。 本文旨在探討行政機關中對於新進成員工作適應所提供的輔助制度及社會支持。亦即組織各層次在適應過程中有無提供以及提供何種協助,而個人又會採取哪些主動角色以利其工作適應,此外並瞭解目前行政機關中新進成員的工作適應現況。 本研究採取文獻檢閱法、問卷調查法及質性訪談法進行,在問卷調查法部分,以八十九年公務人員高普考試筆試錄取人員於八十九年十二月至二月間接受基礎訓練者為研究對象,回收率為71%。針對767份有效回收問卷,以描述統計、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研究發現行政機關員工在實質性及訊息性之社會支持的情形均優於情緒性社會支持,且以同部門同事及主管為最主要的來源;在新進成員主動角色方面,其普遍會採取人際或非人際的主動角色;工作適應在各面向皆有五成以上受試者認為自己已達工作適應,所需期間則平均為2.43個月。此外本研究亦發現:(一)社會網絡與工作適應間、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間、主動角色與工作適應間、工作壓力、個人屬性與工作適應間皆呈顯著相關;(二)人口統計變項不同者,在工作適應的平均數有所差別,亦即性別、年齡、考試等級與對新舊組織工作適應輔助制度多寡之比較認知不同者,在工作適應之平均數有顯著差異;(三)社會網絡與工作適應間、社會支持與工作適應間不會受到工作壓力、個人屬性之影響;主動角色與工作適應個人屬性間則會受到工作壓力、個人屬性的影響。 最後,總結研究發現及文獻檢閱,認為新進成員於進入組織之後,組織各層次宜整合、運用其既有的資源與制度,協助新進成員適應其工作以及與工作相關的各個面向,因此提出組織、團體及個人三種層次的社會支持機制之建議。除管理實務建議外,亦提出數個思考方向,以作為後續研究之建議。
8

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

王文琪, Wang, Wen Q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國中生為對象,描述其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現況及探討其間的關聯。在北、中、南國中抽取有效樣本1094人,以問卷調查其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而後以皮爾森積差相關、t考驗、單變量變異數分析、單因子多變量變異執分析、典型相關分析、多元迴歸分析等方法進行資料處理。研究的主要結果如下:   壹、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若適應的現況     一、國中生所經歷的學習困難中,以「不能勝任作業和考試要求」的因素排名第一,而後為「身心倦怠」「缺乏定力和興趣」、「難以適應教材教法」若就題目而言,「怕考不好」為全體國中生最常遭遇的學習困難。     二、國中生在學習過程中最常感受到的壓力是考試壓力,而上課則較少感受到壓力。     三、國中生所獲得的社會支持,以「朋友支持」的因素排名第一,而後為「家庭支持」、「學習困難支持」,「校院名稱支持」則排名最後;若就題目而言,「你和朋友可共渡愉快的時光」名列第一;「當你有麻煩和煩惱時,你可以從校院名稱或師長那裡得到滿意的幫助」及「當你想要去做一種新的事情時,師長都會給你滿意的接受和支持」同列最後。     四、由生活通應的因素排行顯示出國中生的「社會適應」較「個人適應」為佳,而個人適應中,以神經症狀方面適應最好,便有較多退縮傾向;社會適應中,以社會標準方面的適應最佳,校院名稱關係則最差。   貳、國中生學習困難、學習壓力、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的關係     一、國中生的學習困難興學習壓力有顯著正相關,其中以「不能勝任作業和考試要求」與學習壓力的相關最高;且學習困難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學習壓力上有顯著差異。     二、國中生的學習困難與社會支持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以「難以通應教材教法」與「校院名稱支持」相關程度最強;且學習困難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三、國中生的學習困難與生活適應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以「缺乏定力和興趣」與「家庭支持」的相關程度最強;且學習困難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生活通應上有額著差異。     四、國中生的學習壓力與社會支持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以學習壓力與「校院名稱支持」相關程度最強;且學習壓力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社會支持上有顯著差異。     五、國中生的學習壓力與生活適應有顯著負相關,其中以學習壓力與「自恃」的相關程度最強;且學習壓力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六、國中生的社會支持與生活適應有顯著正相關,其中以「家庭支持」與「家庭關係」的相關程度最強;且社會支持程度不同的國中生在生活適應上有顯著差異。     七、學習困難、學習壓力及社會支持三者對生活適應的交互作用未達顯著。     八、學習困難、學習壓力及社會支持等變項與生活適應的各個因素,可抽取出五組頗著的典型相關。     九、學習困難、學習壓力及社會支持三者能有效預測生活適應,三者能解釋生活通應約43%的變異量。   依據研究結果,提供若干建議供未來研究及教育輔導工作參考。
9

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s beween organization structure 、 teacher social support and burnout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吳宗立, Tzong-Lih W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探討:(1)國民中學組織結構對教師職業倦怠是否具 有影響力;(2)國民中學教師社會支持程度是否影響職業倦怠;(3)國 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社會支持對職業倦怠的感受是否具有交互作用; (4)國民中學教師背景變項是否影響其職業倦怠感受;(5)國民中學組 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背景變項對職業倦怠感受是否具有預測功能 。為達到以上目的,自編「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感受調查問卷」 為研究工具,以臺灣地區南部臺南縣、臺南市、高雄縣、高雄市、屏東縣 五縣市之國民中學教師為研究對象,採分層隨機方式抽取1030位教師進行 問卷調查,蒐集資料。統計分析則主要使用多變項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 異數分析、逐步迴歸與其他描述性統計。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一)國 民中學組織結構對教師職業倦怠具有影響力。 1.不同學校組織結構正式 化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上具有顯著的差異。 2.不同學校組織結構集中 化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上具有顯著的差異。 3.不同學校組織結構專門 化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上具有顯著的差異。(二)國民中學教師社會支 持程度,對教師職業倦怠的感受具有顯著的差異。教師社會支持程度愈高 ,其職業倦怠感愈低;社會支持程度愈低,則其職業倦怠感愈高。 1.不 同的「校長及行政人員」社會支持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感上具有顯著的 差異。 2.不同的「同事」社會支持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感上具有顯著 的差異。 3.不同的「家人親友」社會支持程度,在教師職業倦怠感上具 有顯著的差異。(三)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對職業倦怠的感 受並無交互作用的影響,但其主要效果則具有顯著性的影響。(四)國民 中學教師因性別、任教年資、擔任職務、任教科目、學校地區之不同,在 職業倦怠各層面部分具有顯著性的差異,但就學校規模而言,教師職業倦 怠感並無顯著的差異。(五)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教師背 景變項對職業倦怠的預測以整體性社會支持最具預測力。基於研究結果, 本研究在學校行政運作方面之建議如下:(一)使教師充分了解校務發展 計劃與執行程序(二)開放教師參與校務行政之管道(三)依教師之專長 分派職務(四)提供教師有效的社會支持(五)輔導新進教師協助專業成 長(六)鼓勵教師進修提升專業知能(七)協助教師從專業組織中拓展社 會支持網路(八)提供教師因應職業倦怠的策略協助自我調適
10

大學生感恩特質及其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關係 /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林志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大學生的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之相互關係,從而建構各變項間可能的影響路徑。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台灣地區公、私立大學750位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則包含感恩特質量表、社會支持量表、因應型態量表、幸福感量表、GQ-6量表及負向情緒量表等六份量表。本研究採用描述統計、單因子多變量變異數分析及結構方程模式分析資料,研究結果陳述如下: 一、人口變項與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幸福感之關係 (一)不同地區(北、中、南)大學生在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表現上並無顯著差異存在。 (二)公立學校大學生在感恩特質及社會支持表現上顯著優於私立學校,但在因應型態及幸福感表現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三)不同學院(文、商、理、工、社科、教育、藝術)大學生在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及幸福感表現上皆有差異存在。 (四)女大學生在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之「情緒取向積極因應」及幸福感得分皆高於男大學生。惟男學大生在因應型態之「問題取向消極因應」得分高於女大學生。 (五)一年級大學生在社會支持之「訊息與實質性支持」得分高於二年級大學生,但在感恩特質、因應型態及幸福感表現上則無顯著的年級差異存在。 (六)不同宗教信仰(無、佛、道、基督/天主、其他)的大學生在感恩特質及社會支持表現上有差異存在,但在因應型態及幸福感表現上則無顯著差異存在。 二、感恩特質與社會支持、因應型態、幸福感之關係 (一)不同感恩特質之大學生在社會支持表現上有差異存在;感恩特質程度較高者,其知覺到「情緒與陪伴性支持」及「訊息與實質性支持」的程度較高。 (二)不同感恩特質之大學生在因應型態表現上有差異存在;感恩特質程度較高者,除較能採取「問題取向積極因應」及「情緒取向積極因應」,亦會較少採取「情緒取向消極因應」。 (三)不同感恩特質之大學生在幸福感表現上有差異存在;感恩特質程度較高者,其知覺到「生活滿意」及「正向情緒」的程度較高。 (四)感恩特質、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除對幸福感具正向直接效果,感恩特質也會透過社會支持及因應型態對幸福感產生正向間接效果。此外,社會支持除透過因應型態對幸福感具正向間接效果,因應型態也會透過社會支持對幸福感產生正向間接效果。 最後,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提出若干意見,以供相關單位與人員在教育及未來研究上之參考。 / The main purpos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s of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further to examine a path model of these variables. The participants in this study were 750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aiwan. Moreover, the employed instruments included the Inventory of Gratitude, the Inventory of Social Support, the Inventory of Coping Style, the Inventory of Subjective Well-being, the gratitude questionnaire-6, and the Inventory of Negative Emotion. The collected data was analyzed by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ne-way MANOVA and SEM.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demographic variables,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1) Areas had no effect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2) Undergraduate students from public universities had a higher degree of gratitude and social support than those from private universities. However,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3) College majors had effects on the undergraduates’ degree of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4) While the females had a higher degree of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and emotion-focused positive coping than the males, the males had a higher degree of problem-focused negative coping than the females. (5) The freshmen had a higher level of informational-tangible social support than the sophomores. However, no differences were found on gratitude,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among the four grade levels. (6) Religious beliefs had effects on the undergraduates’ gratitude and social support, but did not have effects on their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2. The relationships among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coping styl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1) Grateful people had a higher degree of emotional-accompanied and informational-tangible social support than less grateful ones. (2) Grateful people tended to utilize more problem-focused positive coping and emotion-focused positive coping than less grateful ones. However, less grateful people tended to utilize more emotion-focused negative coping than more grateful ones. (3) Grateful people had a higher level of life satisfaction and positive emotion than less grateful ones. (4) While gratitude,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 undergraduates’ subjective well-being, gratitude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via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style. In addition, while social support positively influenced their subjective well-being via coping style, coping style also positively influenced subjective well-being via social support. Finally, the researcher proposed some suggestions for edu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Page generated in 0.03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