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1
  • 1
  • Tagged with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台灣環保政治的結構與策略分析-拜耳案與核四案的比較 / The Structural and Strategical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itics in Taiwan--The Case of Nuclear 4th Plant and Bayer Project

陳潁峰, Chen, Ying-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我國環保抗爭頻傳,許多大型開發案往往在地方居民與環保團體的抗議下,因而面對進退兩難的侷促局面,而其中牽涉範圍最廣、爭議也最大的環保抗爭事件,就屬核四案與拜耳案這兩件大型開發案了。這兩個案件都為國民黨政府所大力推動,而為民進黨地方政府所反對,但這兩個案子卻在國民黨同樣強力護航的情形下,在該黨執政期間產生了截然不同的結果。 本文在方法上綜合了以往相關文獻的研究觀點,以「政治-社會」與「結構-策略」兩個面向作為分析的途徑,本文的原始假設是:統治菁英的態度與地方動員的組織力將是影響開發案成敗的關鍵因素。在隨後的比較過程中,本文在結構面具體討論了法律制度、菁英態度、開發案正當性、開發地產業活動和開發者特質等數個因素;而在策略面則比較了贊成與反對興建雙方的各種策略運用。 本文的研究結果顯示,在這兩個案件中,政治結構對這兩個案件的影響最大,其中在制度方面,拜耳案的審查權大多落於必須民選的地方政府之首;而在政治菁英的態度上,宋省長與連內閣的心結也導致了拜耳案遲遲未能過關。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有一個新發現:開發者本身的特質亦影響了這類大型開發案的進展,而原先所預估的地方動員能力則並非其中的關鍵。 而在政治結構固化的情形下,這兩個案件中的社會行為者,對於政策的影響力就變得非常微弱,這也是強勢結構下的必然現象;由於在本文寫作完畢之時,民進黨已經掌握執政權,並做出廢除核四的主張,但卻其未在國會中獲得半數席次,引發了政治風暴,而促成了各個在野黨的合縱連橫。因此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統治結構逐漸弱化的情形下,各相關當事人由於在體制內有策略協商的空間,未來的環保抗爭事件應該會慢慢走向體制化與法律化。

Page generated in 0.021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