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薪資報酬委員會之法制研究 / The research of Compensation committee吳姿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從2008 年金融海嘯開始,我國證券交易所為強化上市公司董監酬金資訊揭露,故於公開資訊觀測站「公司治理專區」項下,公布公司連續2年度稅後虧損,但董事、監察人酬金總額或平均每位董事、監察人酬金卻增加的上市公司。然此公開方式卻仍無法阻止當公司連續虧損時,董事、監察人酬金總額仍大幅度地增加之弊端。因此我國於2010 年11 月5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將薪酬委員會增訂於證券交易法第14 條之6,並於同年11 月24 日公布施行。強制所有上市櫃公司皆應設置並將其具體細部規範,授權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訂定「股票上市或於證券商營業處所買賣公司薪資報酬委員會設置及行使職權辦法」。本論文欲針對薪酬委員會現行法制上之缺失及法律問題作一詳細之探討,日後若薪酬委員會進行修法,希冀能有所助益。
|
2 |
我國全權委託契約業務規範體係之研究 / Agency theory of discretion account張書源, Chang, Danny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應用代理理論來評估建議目前全權委任契約的規劃草案。為深入瞭解全權委託契約的法律及經濟特性,本研究參考日本全權委託業務規範、及研究我國目前全權委託法令內容。藉實地訪談投顧業者以窺視業界對全權委託法令的真正看法,最後乃利用代理理論做為草案規範體系之基礎及進行評估。
在研究日本全權委託業務規範時,本研究發現日本的做法與目前我國草案的內容與精神大致上相同,因此難以日本作法來給我國全權委託規劃一些建議;至於規範台灣全權委託業務主要法規為「證券投資顧問事業管理規則」修正草案(重點內容請看第三章第二節),至本研究結束時還未經立法院三讀通過,為了要充分了解草案內容及業界意見,本研究在慎選二家投顧業者訪談後,發現相關法條中有許多不太合理的地方,例如為什麼在受託投資金額超過二十億元後,業者只要提存五千萬元的保證金就可以了,這樣是不是有圖利大型業者?以及對委託人而,開放業者投資國內開放型受益憑證似乎多此一舉了!(請看第三章第三節)
至於在應用 Holmstrom (1979) 代理理論方面,本研究認為此規範體系應具備以下特徵:1.在全權委託契約中不得採用固定佣金結構,否則主理人(投資者)將承擔所有全權委託契約的風險,如此代理人的道德危險會益加嚴重;2.應適當允許以績效為基礎的變動佣金結構,惟這種代客操作契約設計中的 F(x;a) 必具備一階強勢優勢的條件;3.要令 F(x;a) 的一階強勢優勢的條件在績效基礎的代客操作契約中能有效存在,則提出六個方法乃是必要條件(非充分條件)。(請看第四章第三節)
最後本文乃以先前所做的研究做為基礎,針對相關法條提出問題及建議方案,惟這部分的建議純粹是以本研究出發,完整的建議內容有賴各方面專家的共同參與才行。本文也希望對於此方面有興趣的研究者能參考本研究對後續研究者之建議部分,例如公會自律制度研究及歐美國家全權委託制度的研究均是十分值得繼續採所的領域。 / This study applies agency theory to assess the appropriateness of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discretion account proposed by the Taiwan SFC (Securities and Futures Commission) which mainly imitates from Japan.
This study considers investor as the principal and delegated investment company as the agent. Since the effort level of agent is unobservable, plus the interest conflict existing between the principal and agent, a rational agent would have moral hazard. If we plan to have an effective regulation of discretion account, it is necessary to design an efficient contract for eliminating or reducing agent's moral hazard. This study hypothesizes that Holmstrom's second-best agency contract could be the one for establishing an efficient regulatory framework of discretion account. Therefore, this study uses the propositions developed by Holmstrom (1979) to establish a proposed efficient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the business of discretion accout, including disclosure system and an incentive mechanism.
|
Page generated in 0.127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