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1
  • 39
  • 2
  • Tagged with
  • 41
  • 41
  • 41
  • 23
  • 17
  • 14
  • 12
  • 10
  • 9
  • 8
  • 8
  • 8
  • 8
  • 7
  • 7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以代理理論探討分權化組織獎酬制度之研究

吳俊, WU, J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是利用代理理論的模型來探討當企業的最高管理階層授權將銷售決策予行銷經 理時應如何提供誘因以激勵其釐定最佳決策的問題,並探討當企業最高管理當局建立 預算制度時是否一定會有較佳的激勵效果。 本文討論的架構是依照資訊結構的不同,即最高管理階層是否能完全監督行銷經理的 決策情形,分別討論當有無設置預算制度時的誘因問題。依照代理理論的架構分別設 定:企業的總經理為本人(Principal) ,行銷經理為代理人(Agent) ,總經理並不負 實際行銷決策之責而委由行銷經理執行,銷售金額定義為產出(payoff),行銷經理所 有可執行的決策為行動(action)。總經理希望銷售額能越大越好,行銷經理則在所執 行的決策和所收到的報酬之間求取效用之極大。當預算未納入佣金制度時的契約在本 文中稱之「單段式比例契約」,如有納入則稱為「二段式比例契約」。 研究結果顯示當總經理可以監督行銷經理時,設計契約時所考慮的重點是雙方對風險 的態度;當總經理無法監督行銷經理時,在「單段式比例契約」是利用銷售佣金比率 來誘使行銷經理從事更佳的決策,在「二段式比例契約」中則並不容易看出誘因的效 果。
2

應用代理理論建立均衡參與預算模式之研究

王金來, WANG, JIN-LA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全一冊,預定撰寫八萬餘字,共分六章計二十二節。其架構如左: ┌───────┐ │第五章:分4節│ │ 緒 論 │ └───┬───┘ │ ┌────┴──────────┬────┐ │ │ │ ↓ ↓ │ ┌────────┐ ┌────────┐│ │第二章:1、2節│ │第二章:3、4節││ │ 管理會計演進 │ │ 代理理論沿革 ││ └────┬───┘ └────┬───┘│ │ │ │ └─────┬────────┘ │ │ │ ↓ ↓ ┌───────┐ ┌───────┐ │第三章:分4節│ │第四章:分4節│ │ 界定代理模式 │ │ 論預算參與 │ └───┬───┘ └───┬───┘ │ │ └─────┬────┘ │ │ │ ↓ ┌───────┐ │第五章:分4節│ │ 均衡參與預算 │ └───┬───┘ ↓ ┌───────┐ │第六章:分4節│ │ 結 論 │ └───────┘ 論文提要內容: 本文係就有關期刊及文獻等次級資料,進行敘述性、分析性地研究探討。首先從規範 性理論層面,透視代理理論之本,源基本模式界定,及其研究特質;再就推論性理論 層面,以簡單之設定,應用代理理論建立均衡參與預算模式,冀能深入了解其特性應 用。共同評述、探究代理理論做為管會計理論基礎之潛在性與發展。 茲將各章內容扼要說明如左: 第一章為緒論,概述本文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方法、及研究限制與論文架構。 第二章旨在敘述管理會計演進之歷程及代理理論之背景沿革。 第三章則在探討基本代理模式之界定,並指出其缺陷與擴展方向。 第四章乃就行為面說明預算參與資訊溝通之效果。 第五章旨在應用代理理論建立均衡參與預算模式以明其功能和特質。 第六章為結論。
3

從代理理論探討公務人員中立之研究-貪污瀆職之個案分析

陳維禮, Chen, Wei-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在於從代理理論來探討在實務上公務人員中立的情形,以瞭解在政府機關中主管與部屬在互動之下公務人員如何產生不中立的動機與行為。本文將「公務人員中立」區分為兩個層次:一個是屬於政策層次的中立,指的是公務人員制定政策時與政治人物之間的份際;另一個則是本文所關注的焦點—公務人員在執行職務時中立的層次,亦即公務人員依法行政與執法公正的態度不受個人或主管因素而有所影響。本文所採取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個案分析與問卷研究。本研究試圖從個案分析來瞭解公務人員因個人因素而不中立的原因,然後從問卷研究來探討公務人員對機關中主管的看法以瞭解他們在執行職務時是否會受到主管的影響。 本文共分為六大部分。第一章為緒論,說明本文的研究目的與方法,並針對重要名詞進行界定;第二章主要是說明一般學理上所討論公務人員中立的政治層次,闡述了中立概念的重要性與緣起,進而說明中立的意涵與所引起的爭議;第三章則是探討公務人員日常執行職務層次的中立態度,即從公務人員的角度出發來瞭解他們與主管互動之下如何產生不中立的動機與行為。根據相關文獻的整理,本文建構了公務人員因個人因素而不中立的模式以及他們可能會因主管的獎懲權的使用而產生配合主管偏好執行職務的態度;在第四章中則以三個個案並進行分析來與上述公務人員因個人因素而不中立的模式進行驗證;在第五章中則以問卷研究的方式來瞭解公務人員執行職務時中立的態度是否會受到主管因素的影響;第六章則提出本文的結論與建議。 在針對我國公務人員中立進行研究之後,我們發現公務人員就個人因素而言,他們之所以採取不中立的行為是結合了不中立的意圖與不中立的機會二者的考量。當他們產生了不中立的意圖,即他們的動機明顯的與公共利益相抵觸,他們會進一步衡量是否有適當不中立的機會,即他們會考量「不中立被發現的可能性」與「不中立所能獲得利益的多寡」,從而決定他們是否要採取不中立的行為。就主管因素而言,本文發現台北市政府的公務人員的確會因主管的獎賞權與強制權的使用而影響他們執行職務時的態度。因此本文針對消除公務人員不中立的動機與減少公務人員不中立的機會提出建議。
4

祭祀公業產權治理之研究-以管理人問題與反共用地悲劇為中心

余采螢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現存之祭祀公業年代均已久遠,然因歷史、政策及社會變遷等因素,導致多數祭祀公業日益沒落,並衍生地籍管理困難、土地利用無效率、派下員間糾紛不絕等諸多問題。本研究則針對祭祀公業管理人侵占公業款項、盜賣土地、怠職等不正行為,以及祭祀公業之運作與財產利用上之無效率現象,從代理理論及反共用地悲劇治理之角度予以探討。 透過相關文獻分析及深度訪談之結果,得知祭祀公業在沒有監督與激勵管理人機制之下,管理人有偷懶或自利之動機,進而影響祭祀公業之正常運作,甚至損害祭祀公業之財產;祭祀公業因其財產之公共同有特性,以及政府於行政管理上之困難,形成「反共用地之悲劇」,而民國97年施行之祭祀公業條例,雖限期祭祀公業辦理申報,簡化內部議決門檻,降低其決策成本,惟該條例亦改變派下權之認定資格,申報所需成本仍未減少,使該條例解決既有問題之成效有限。是以,為健全祭祀公業與祭祀公業法人內部之經營運作,以及政府之行政管理,祭祀公業應建立管理人的監督機制,給予其剩餘索取權;行政機關則應調整其政策方向及簡化程序,提供調解與諮詢服務,並限縮派下權之取得資格,避免加深反共用地悲劇。
5

運用代理理論在審計契約行為上之研究

張裕銘, ZHANG, YU-M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係以審計契約行為為研究範圍。探討審計發生之原因與供給條件。並探討審計 價值與審計規模、審計需求之關係。審計人員之法律責任、事務所聲譽,對審計人員 之激勵效果,亦為本研究之主要重點。 本研究運用代理理論與其經濟數量模式為分析之工具。在分析上以單一期間為基礎。 由於以文獻整理為主,並未從事實證之研究,以為本研究之重大限制。 本研究,於文獻探討中,分別討論了與審計攸關之文獻,與審計的發展史。並指出了 審計需求發生的四個條件,與支持審計供給的兩個條件。本研究指出,法律責任與公 眾的信賴是專業發展之必要條件。 本趼究運用數量方法分析審計人員的法律責任與事務所聲譽之激勵效果。並發現,嚴 峻的法律責任除了增加審計的成本以外,並不能提升審計的品質。審計報告使用者之 訴訟行為,則深受其效用偏好與預期影響。本研究並指出事務所之聲譽對審計品質有 正面的效果。
6

委員會治理機制之研究—以台灣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為例

江佳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探討我國勞工保險基金採用委員會組織方式進行的治理機制所產生的問題。目前我國監督勞工保險基金、勞工退休金與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三大基金的機制主要是透過委員會組織的方式進行監督,由於三大基金的受益人非常分散,所以必須透過代理人,即政府與監理委員會來管理與監督退休金,形成所有者(退休基金受益人)與經營者(經理人)互相分離。在所有者親自經營時,其為追求自身利益極大化,當然會盡力而為;而在經營者以代理人身份經營組織時,由於公司的損失,由所有者承擔,因此造成經營者可能犧牲所有者的權益,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非所有者的利益最大化,造成「代理問題」的產生。而我國退休基金管理者與監理委員會的委員通常不必為基金績效負直接償付的責任,因此本研究透過探討委員會治理機制對退休基金績效產生的效果,來審視公共退休金代理成本的問題。 研究期間自民國91年至95年共五年的月資料,將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網站公佈之每月開會會議紀錄,將委員出席率、議案內容、委員提案比例分類。藉由觀察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之開會紀錄,分析委員出席率、會議議案分類與委員提案比例等治理指標對勞工保險基金兩大類型收益數的影響。透過本研究的實證結果發現,本文所舉的委員會治理變數對勞工保險基金收益數不具完全的解釋能力,也就是說委員會的治理效果並不明顯,確實有代理問題的發生,可知勞工保險監理委員會目前的治理機制尚有待思考的空間。
7

我國新上市承銷公開揭露體系之研究 / On Public Disclosure System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s

謝孟君, Hsieh, Meng Chu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旨在探討我國新上市承銷制度中公開揭露體系之最適管制體系,所使用之理論架構與方法為代理理論。為充份瞭解本研究所提出的問題,本研究首先深入探討我國現行的承銷制度,並依據相關研究理論與結果探究我國目前的承銷問題,其間對於公開揭露體系應有資訊內容之探討,係以理性預期均衡理論為依據。本研究以為無論係現制下的承銷制度或擬議中之競價拍賣制,其主要問題在於公開揭露體系的格式與內容不妥善。其次,我國股市中財務資訊(包括所有公開揭露資訊)的使用效率亦不高。在如許環境下,不知情投資者往往需要支付可觀的市場逆選擇機會成本。   本研究假設承銷商為代理人,發行公司為主理人,亟按雙方於通過上市審查後利害衝突之代理關係,分析我國新上市承銷制度中公開揭露體系之最適管制體系。首先以代理理論求得承銷獎酬契約之柏拉圖最適解,並以此結果為基礎,探討因道德危險所產生的次佳解,亦即,在代理人有道德危險的可能性下,最適承銷獎酬契約之特徵方程式。最後則利用充份統計量的概念證明,在次佳解下,代理契約若能增加額外資訊,可降低道德危險的機會成本。也就是在主理人或代理人一方之預期效用維持不變的情況下,相對的另一方其預期效用不會因而變差(會變好)。據此,在代理契約中增加額外資訊,對契約的結果係有價值的。本研究以為,承銷代理契約的設計亦應包括有價值額外資訊之設計,是項有價值額外資訊,本研究定義為承銷商制定承銷價的基礎與所使用之資訊。   是以,承銷商制定承銷價的基礎與所使用之資訊應公開披露於公開說明書,是種資訊因直接與投資者之利益相關,所以投資者較有動機使用是種資訊以從事新上市股票申購的決策並據以為上市後買賣決策之基礎。因此,是種資訊不但與股價決策攸關,且可增加新上市股票市場中之資訊使用效率。
8

自行組織更新團體實施都市更新事業之研究 / The study of organizing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to operate the urban renewal work

賴凱俐, Lai, Kai L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按都市更新條例第10 條第1 項,經劃定應實施更新之地區,土地及合法建築物所有權人,得依法自行組織更新團體,實施都市更新事業。政府推動都市更新已行之多年,近年更將都市更新事業列為主要土地政策,惟申請自辦更新者甚少。以新北市為例,自辦更新案例多為921、331 地震受災之震損戶,其更新實具有高急迫性,但所有權人之間、與銀行、政府溝通時,卻面臨許多困境,不僅震損戶須負擔高額的貸款,也延遲災後重建與更新完成之時程,爰引發本研究探討自行組織更新團體實施都市更新事業之動機。   因此,本研究希冀透過文獻分析、個案研究、理論分析等方法,以代理理論為基礎,以土城延和里金城路社區自辦更新案為例,探討自辦更新案例甚少之原因,分析此過程中所有權人與更新會、其他參與業者之關係,釐清自辦更新相關資訊、代理問題,與自辦更新運作相關困境,進而提出相關因應建議,以作為日後震損戶自辦更新者推動工作之參考,協助具高急迫性的個案能順利且儘速完成更新,希冀提高自辦更新之成功率。   經探討上述議題後,本研究認為自辦更新成功的關鍵,包含以下條件:(1)所有權人間及對更新會具有較高的信任感,(2)所有權人與更新會確實掌握相關資訊,(3)更新會具備較佳的解決問題能力,及積極付出的心態,(4)所有權人與更新會具備較佳的財力或取得足夠的融資貸款,(5)政府機關的積極協助,(6)經驗足夠、本於職責的規劃團隊協助。自辦更新案例唯有具備以上條件,方能以較低成本及較短時間取得所有權人間的共識,盡可能地縮短更新時程,減少資訊問題、代理問題的發生,降低更新成本,進而使自辦更新過程具有效率。   據此,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1)政府應增加震災戶更新的容積獎勵,(2)政府應公開更新的資訊,並教育及輔導所有權人及更新會,(3)政府應提供自辦更新的優惠低利貸款,(4)政府應建立優良專業代理人的評選機制,(5)更新會與專業代理人應定期向所有權人彙報工作情形,(6)更新會與所有權人應建立信任關係,共同協力合作,(7)更新會與規劃團隊應盡心盡責,積極推動更新工作,以供政府與其他自辦更新推動工作者參酌。 / According to the Article 10 of the Urban Renewal Act, the owners of the lands and legal buildings of an area that has been designated for renewal implementation may organize a renewal group to implement the urban renewal business of that area. The government has carried out the urban renewal policy for years, and recently, it regards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as main land policy. But applying to organize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is not much. Take New Taipei City for example, most of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cases are stricken households of 921 and 331 earthquake. The urban renewal work of theirs is urgent, but the communication among the land owners, the bank, and the government is difficult. The stricken households not only have to bear highly loan but also delay the rebuilding work after the earthquake and the process of the urban renewal work. Therefore, this study is going to discuss the motive of organizing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to operate the urban renewal work.   This study is based on Agency Theory and through reference analysis, case study and theory analysis and take Tu Cheng District Jin Cheng Road Community for example, to discuss the reason why the renewal group is rare. In addition, the study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land owners, renewal group and other participating members to define clearly the information and agency problems of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This study also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to be the reference resources of the stricken households in the future, and help urgent cases to implement the urban renewal work rapidly and successfully.   This study considers that the keys to organizing the urban renewal group to operate the urban renewal work successfully are: (1) the land owners highly trust the renewal group; (2) the land owners and the renewal group know information well; (3) the renewal group have excellent ability to solve problems and try it best to devote; (4) the land owners and the renewal group have good financial capability or can get enough loan; (5) the government can provide assistance; (6) the professional and experimental team can provide assistance. Above-mentioned, the renewal group can get common consensus among the land owners by less time and lower cost, and shorter the process and time of renewal work, reduce information and agency problems and lower down renewal cost as far as possible, and then the renewal work can be efficiency.   Thus,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 (1) the government should increase additional building bulk of stricken households’ renewal work; (2)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public the renewal information and teach and guide the land owners and the renewal group; (3) the government should provide low-rate loan for the renewal group; (4) the government should set up the evaluation of excellent professional agency team; (5) the renewal group and agency team should make a collective report regularly to the land owners; (6) the renewal group and the land owners should trust each other and cooperate; (7) the renewal group and agency team should implement the urban renewal work positively and responsibly.
9

綜合證券商公司治理與經營績效關聯性之研究

王璽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幾年來,世界各國陸續爆發企業經營醜聞及危機,為尋求有效解決之道,各主要國際組織無不大力倡導公司治理的重要性。公司治理如今已被視為積極改善經濟效率、提昇企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因素。目前我國正積極推動資本市場國際化,其中證券市場是為推動的核心,尤其證券商的業務範圍及內容已逐漸朝向國際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伴隨此一趨勢而來是更高的公司治理要求,因此我國在發展金融國際化的同時,證券商公司治理的良窳實為關鍵因素之一。 本研究以2003年國內綜合證券商公司為研究樣本,目的乃探討綜合證券商之公司治理對其經營績效的影響。本研究透過相關分析、迴歸分析檢驗本研究假說,分別以公司治理機制及公司治理程度為自變數,以經營績效為應變數進行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獲致以下主要結論:(1)公司治理程度與經營績效呈正向關係。公司治理程度愈高者,其經營績效愈佳;公司治理程度愈低者,其經營績效愈差;(2)大股東佔監察人席次比率、第二大股東持股比率、控制股東參與管理、負債比率與經營績效呈正相關;(3)董事會的持股比率、董事長兼任總經理與經營績效呈負相關。 本研究對綜合證券商的建議:(1)大股東應擔任監察人以減少代理問題的發生;(2)公司股權應分散,透過合併或釋股等方式產生第二大股東,以制衡最大股東;(3)公司應設有獨立董監事制度,以健全董事會職能。對於後續研究者建議:(1)使用時間序列統計分析法;(2)加入其他公司治理機制變數;(3)加入另一重要的公司治理資訊揭露透明度構面;(4)考慮公司治理機制與經營績效間之非線性關係,以進一步深入探討綜合證券商公司治理對經營績效的影響。
10

勞動檢查自主管理面對之道德風險:以臺北市營造工地自主管理策略聯盟為例 / Moral hazard behind Self-management policy of labor inspection:A case study on strategic alliances of Self-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sites in Taipei city

余建中, Yu, Chien Chu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北市勞動檢查處為配合近年來「宣導、檢查、輔導」三合一策略提升防災效能,自民國87年開始將檢查業務部分轉換為「自主管理」模式,並將臺北市的營建工地分級管理,依不同等級有不同的自主檢查頻率,並派員實施不同程度的稽查。 依相關自主管理計畫的規定,若某營造廠加入計畫獲得「優等」或「特優級」的認證標章,除非發生災害、遇專案檢查及市民檢舉等情形外,檢查員不主動前往實施勞動檢查,但仍由機關中技正層級以上人員組成機動小組,不定期以輔導方式實施督導;所以該營造廠只要依規定之檢查流程及制式表格填寫按時回報,就幾乎不受規範所拘束。 但是近年參加自主管理計畫的營造工地發生職業災害的頻率,並未如預期下降,不符機關績效目標;因此,本研究重點在探究勞動檢查運用自主管理政策工具績效不佳的原因,是否這些營造廠的工地在申請獲得「優等」或「特優級」認證後,負責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人員或主管,其責任及權限的移轉後造成行為與態度轉趨鬆懈? 研究結果發現在實施自主管理計畫後,在營造廠中依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結果,部分負責人確實發生了道德風險(Moral Hazard)行為,而負責職業安全衛生工作的人員,礙於利潤及工期等眾多因素,鬆懈了安全衛生工作,部份發生了道德風險行為,致未達組織預設的目標。 / Taipei Labor Inspection Office adopted a strategy that combined advocacy, inspection and counseling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occupational hazards prevention. Since 1998, it began to change the policy from “inspection strengthening” to “self-management”. With hierarchical manage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sites in Taipei according to this strategy, construction sites of different levels have different inspection frequency an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spection.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if an construction site in Taipei who joined this program obtains "excellent" or "Premium Class" certification, unless occupational accident happened, or special inspection project is launched, or citizens report, or other dangerous situations occur, the inspection personnels will not do labor inspection, but will still occasionally provide unscheduled counseling by official chief. As long as the construction company fills out the report form on time according to the program of the standard inspection flow, this company is nearly unregulated. But the occupational accident rate of those sites who applied to self-management program did not fall as expected, it does not achieve the goal as set by offi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therefore,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the reasons why those sites who obtain "excellent" or "Premium Class" certification, have shown that their behaviors and attitudes toward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workers’ health have become more lax after joining the program? This study found that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management program, moral hazard behaviors occur in different hierarchical levels of organizations. Construction company’s directors do show moral hazard behavior, while those in charge of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work, some do have moral hazard behavior, out of profit motive and time concern of the construction project among many other factors. All together explains why this self-management program does not achieve the goal set by offici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Page generated in 0.0467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