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56
  • 229
  • 27
  • 9
  • Tagged with
  • 265
  • 265
  • 99
  • 92
  • 90
  • 83
  • 68
  • 67
  • 57
  • 49
  • 48
  • 48
  • 46
  • 45
  • 4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風險報酬之關係─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實證 / There is a risk-return trade-off-an empirical study of Taiwan

林庭瑄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投資學上,最重要的就是了解投資的「風險」與「報酬」,學界普遍認同風險和報酬之間應該有著正向關聯,投資人承受風險以換取超額報酬,然而在實證上,仍未能達成一致的共識。在近年的金融風暴中,各種投資標的物的報酬皆下降,似乎也提供了風險和報酬呈現負向關係的佐證。到底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係為何?本文延續前人的討論,對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資料進行實證來探討風險和報酬之間的關聯性。本文利用從2000年4月至2010年3月,近十年的台灣加權股價指數報酬率資料,分別以每日超額報酬平方(MIDAS)、移動視窗(rolling window)以及GARCH-M三種估計方法計算出報酬的條件變異數後,做為風險的替代變數,加入連續時間的投資組合與資產定價模型(Intertemporal CAPM, ICAPM)中來估算出平均報酬係數以及代表性投資人的風險趨避係數以判斷風險和報酬之關係。我的實證結果則顯示最近十年來,台股加權股價指數的預期報酬和風險,確實呈現正相關的趨勢,而三種估計報酬的條件變異數方法中,以每日超額報酬平方(MIDAS)估計最顯著。另外金融風暴影響的期間,2008年4月到2010年3月的樣本中,無論是何種估計方法,都較難以解釋實質報酬的變化。
2

企業資源配置決策對個別事業部超額報酬的影響 / The impact of excess return from company's asset allocate in different business line

楊育娟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因傳統評價方法的缺失,Sterm & Stewart 於1990 年提出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簡稱EVA),此方法可說是衡量企業價值的革命。EVA除考慮到企業的盈餘外,還考慮到企業所使用企業資源之成本,包含股東所投入之資金成本,而此成本是最高的。企業必須在所賺得的實際利潤下扣除所使用之資金成本,若有盈餘才能認定企業有為股東創造出經濟附加價值。 而在Young & Byrne(2001) 的著作中【EVA and Value-Based Management】更提出應將此方法建制在企業的領導團隊中,作為經理人績效考核及獎酬的標準。在許多國際企業有所謂矩陣式管理,因此若將此方法落實於組織中,為達到股東的要求,經理人一定要設法增加資產週轉率,提高獲利率,並且著重在有獲利之交易上。 既然已知道EVA可計算出企業所創造之附加價值,更可將之建制在企業績效衡量的制度中。本人對於是否可針對企業內部,業務性質完全不同的事業部,透過集團內部所始用之修正之EVA公式,如何計算出各別事業投資額下所產生之超額報酬。 SGS 集團為能更有效的衡量11 核心業務及個分公司營運之績效,以EVA之觀念建制一套修正之EVA 架構,註冊登記稱CerTIVVA,用來衡量各事業部及各分公司績效。 本研究是根據此架構繼續探討同一公司內資源配置決策對各別事業部超額報酬的影響。主要衡量主要的4個事業部所創造出之超額報酬為何,是否與其資產投入相符,所創造之ROIC是否真正大於Captial Cost。由於Capital Cost 內含應收帳款成本,因此,DSO 越長、 Captial Cost 越高、ROIC則越小。 本研究目的: 一﹑利用個案公司所建制之CerTIVVA來評估個事業單位的超額報酬,其結果符合目前個案公司之投資決策 二﹑透過此制度,可清楚知道公司資源使用的效率,用來作為調整投資策略的依據 本研究建議: 一、對會計科目需定義更清楚及一致 二、管理者之營運責任須劃分及定義 二、將CerTIVVA與績效與獎酬制度結合,更可說服個事業經理人對資產管理更有效率 三、使用CerTIVVA作為投資決策時,須針對產業之特性做相關性分析,避免因現金流入之時間差異,造成超額報酬的誤導,而做出錯誤之資本投資決策
3

台灣職業訓練之經濟分析─第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個案研究

黃立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臺灣的職業訓練,已因經濟的不斷成長、工業的不斷升級、行職業結構的急劇改變,而日增其重要性。但它對私人及社會的利益究竟有多大,頗值得我們研究,這便是本文撰寫的動機。 本論文共分成為五章、十一節。第一章是緒論,說明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資料來源與限制等。 第二章敘述職業訓練的性質與目的。 第三章敘述對職業訓練教育之功能作經濟分析之方法論。成本的方法論採用P. Drouet的方法,在計算私人效益時是採用社會效益中減去薪資所得稅扣繳總額而得,此與一般用前者減去綜合所得稅而得之社會效益不同。成本效益分析的計算則採用已考慮能力因素在內,而由A, Ziderman所提出的內在報酬率公式。在成本效益分析的第四個標準--效益成本比中,把康代光與沈曾圻在一九六二年計算高等教育費收益率之公式予以稍作修正,俾使其能更為合理與正確。 第四章對臺灣的職業訓練--第一青年職業訓練中心,作個案的實證研究,經過繁復的電腦程式設計與計算後求出社會與私人的三種內在報酬率:(1)不扣除能力因素、(2)扣除一半能力因素和(3)扣除三分之一能力因素的內在報酬率,發現社會內在報酬率與私人內在報酬率分別為14.76%、12.86%、13.86%與15.52%、13.52%、14.34%。社會的效益在扣除二分之一與三分之一能力因素後,所算出的社會內在報酬率比完全不扣除能力因素之社會內在報酬率分別只低了1.90%與1.08%而已,此分明是社會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之影響不太大。而私人的效益在扣除二分之一與三分之一能力因素之效益後,所算出的私人內在報酬率比完全不扣除能力因素效益之私人內在報酬率分別也只低了2.0%與1.18%而已,此亦顯示私人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之影響也不太大。由以上的結果,可證明一般人所言能力因素在所獲之效益中佔很大部份之說法是不正確的,只是私人內在報酬率比社會內在報酬率受能力因素的影響稍大一點罷了。私人內在報酬率比社會內在報酬率高的原因之一是該項職業訓練是完全免費受訓,所以私人受訓之直接成本就低得多了。原因之二是很多年齡--所得的資料尚未達薪資所得扣繳額的最低起扣標準,所以私人效益僅比社會效益稍低一點而已。 將上述的社會和私人之內在報酬率與我們所選出的貼現率--中央政府的長期公債利率12%與最近的銀行業三年儲蓄存款利率12%,作個比較後,發現不管是社會內在報酬率或私人的內在報酬率平均比我們所選出的貼現率為高。 這些高的私人內在報酬率,表示家長送他們高中役畢的孩子去接受職業訓練之事是絕對值得的。因任何一個私人內在報酬率均超過13.5%,尤其扣除了二分之一能力因素效益後所算出的內在報酬率仍有13.52%,顯示私人接受職業訓練甚為值得。倘使家長把這筆職業訓練教育經費存入銀行生息,按銀行三年定期存款利率只有12%而已,若是把該筆經費拿去買中央政府的長期公債,則其利率亦只有12%而已。因此,就個人言,投資在職業訓練上是完全正確且值得的。由職業訓練私人內在報酬率的大小,可看出社會對某種職業訓練之需要程度,意即可產憑藉此種理論,作為個人擬訂教育訓練計劃的依據。 次論社會的內在報酬率,因任何一個社會內在報酬率均超過12.8%,此社會內在報酬率可反映出現行職業訓練教育的社會利益,高的社會內在報酬率具有一種政策性的隱含,即據此指標,我們可向政府提出加強高中役畢者之職業訓練的建議。因為假如我們只在有限的政府經費下並需關心各種資源的有效運用時,當然要考慮內在報酬率大小的層次問題。前述的社會內在報酬率也不低,此指標可作為政府職業訓練教育計劃的依據,從而我們建議政府主動擴大並加強高中役畢者之職業訓練。 第五章之結論與建議中,綜合了本研究之結果與發現,然後分別對個人與政府提出建議如下: 1.鼓勵私人接受職業訓練。 2.政府應: 1. 普遍成立政府職業訓練機構。 2. 加強擴大辦理各項技能檢定考試并提高已通過職業技能檢定者之待遇。 3. 修訂二年制技專的考試資格,使高中畢業並已接受職業訓練者也有報考的資格。 4. 鼓勵中小企業自辦職業訓練。 5. 加速擴大辦理夜間職業訓練。
4

台灣承銷配售制度與股市期初報酬相關性之研究 / The studi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itial returns and the underwriting allocation methods in Taiwan

游為仰, Yu, Wei-Y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自民國五十一年至九十七年期間歷經了七次的承銷制度改革,配售方式由原先的公開抽籤,歷經競價拍賣與公開抽籤並行,一直到民國九十三年,市場旋以詢價圈購為主流。本文除整理台灣承銷市場於此段時期的制度沿革外,並探究民國八十年至九十七年間,三種制度的施行是否直接地造成期初異常報酬的差異。 透過實證研究發現,初次上市上櫃公司選擇不同的承銷配售方式確實對期初報酬的影響程度確有著顯著的不同,而三種方式的期初報酬以詢價圈購為最高,公開申購次之,競價拍賣為價格發現能力最好的承銷配售方式,其結果與國外文獻相同。但對於制度改革而言,與期初報酬並沒有直接關連性。如民國八十四年就已開放詢價圈購方式,但由於其相關承銷規定背離市場習慣,導致此方式乏人問津,直至民國九十三年做更進一步的放寬限制,方才改變市場的承銷配售方式,由此可知法令變革的宣告並無法直接影響期初價格,而是待法令改革之後,實際落實於市場方會改變市場期初報酬的現象。 / There are seven main reforms of initial public offering methods in Taiwan during 1962 to 2008. From the fixed price method transform to auction, and in 2004 the bookbuilding became the mainstream in the IPO market. In this thesis we not only compile the reform processes in IPO methods in Taiwan capital market but als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itial returns and the IPO methods during 1991 to 2008. Through the empirical studies,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itial returns and three IPO methods. The auction owns the highest initial return and bookbuilding own the best price discovering mechanism. However the reform announcements could not affect the initial returns directly. The bookbuilding method is allowed in 1995 but due to deviating from custom, no firms applied it in the IPO until the further reform in 2004. The simple reform announcement could not affect the initial returns directly.
5

盈餘與股價報酬關係再檢定

蔡承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理論上盈餘和股價具有關係是不爭的事實,國外的研究多數支持此種現象,而且二者反應的關係有盈餘宣告日之前反應及盈餘宣告日後遲延反應(Post Earning Drift)二種,然而對此方面國內的研究結果並不穩定。   為了進一步探討盈餘是否有用?且其有用的程度如何?本研究乃使用關聯性研究法(Association Study),並參酌Collins and Kothrri (1989), Bernard and Thomas (1989), Easton and Harris (1991), Beaver Lambert and Morse (1980), Beaver. Lambert and Ryan (1987),建立九項假設,並採用日報酬(盈餘宣告日前後30日的窗期)及週報酬(盈餘宣告日前後三個月、六個月、九個月的窗期)用以確認盈餘的有用性。經以民國76年至83年,75家國內上市公司為樣本進行分析,結果發現:   採BLM及BLR修正Easton and Harrisr的模,盈餘資訊在我國股市中大多數使用期間在盈餘宣告日前30日及六個月兩段期間,且盈餘水準比諸盈餘成長水準(即未預期盈餘)更為市場所重視,此結果與Bastom and Harris所預期及實證結果相若,因此推論今後評估盈餘與股價關係時至少應加入盈餘水準變數,至於所有模式的Adj R<sup>2</sup>值都不穩定。
6

匯率報酬的三因子 / 3-factor in determinant of exchange rate return

黃祺真, Huang, Chi Ch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了解影響匯率報酬的因素不論在交易、避險或是投機方面,皆是非常備受關注的議題。本文研究目的是為探討同時運用市場超額報酬、利差交易和動能策略是否更能解釋外匯市場的超額報酬,即表示在實證分析上應用三因子模型有更佳的解釋力。 而本文中使用OLS迴歸及 Fama-Macbeth 兩步驟橫斷面迴歸分析,結果發現皆顯示相較於 Lustig, Roussanov, and Verdelhan (2011) 論文裡的兩因子模型,加入動能策略因子形成的三因子模型在未包含交易成本及考慮交易成本的情況下皆應該是較適切的模型。
7

股票投資報酬週末效應之研究

黃俊郁, HUANG, JUN-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共一冊,計分六章,約六萬餘言。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研究目的、研 究範圍,以及研究限制。第二章研究方法,介紹資料搜集之程序之方法,資料搜集來 源,以及資料分析的方法。第三章股票投資報酬與週末效應,介紹股票投資報酬產生 過程的關理論假設,週末效應形成的原因,週末效應與股票上市公司規模大小的關係 ,週末效應對認股價格的影響,以及週末效應對市場效率性的涵意等。第四章實證結 果及分析,以國內所得之次級資料進行分析,並比較國外之實證結果,解釋其差異。 第五章結論及建議,綜合國內國外之研究分析,提出若干建議,以供有關人士參考, 並提出日後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8

現金減資資訊內涵之研究

洪士峻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研究以事件研究法探討國內上市櫃公司於進行現金減資後,股價的短期宣告效果以及長期走勢。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公司進行現金減資後短期內,其股價有正向的異常報酬,並與現金減資比例之大小呈正相關。關於現金減資公司的長期表現,本研究發現,公司辦理現金減資後,其股價的長期異常報酬呈現下滑的趨勢。
9

住宅投資報酬率之研究

賴麗華, Lai, Li Hua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久以來,不動產一直是國人偏好的投資工具之一,但國內房地產市場近20幾年來歷經三次飆漲之後,房價仍然居高不下,造成一般民眾多存有住宅價格「只漲不跌」及「高報酬率」之預期,然此預期是否正確,背後隱含著一般人對投資報酬率之計算方式是否清楚。 本文研究主要目的是希建構一套總體住宅投資報酬率計算模式及報酬率矩陣,藉此分析不同買賣時機、持有期間、類型之報酬率與風險有何差異。由於資料與時間上之限制,我們以台北市中古屋及預售屋為範圍,一般購屋民眾為研究對象,研究時間則涵蓋民國60年~82年。首先探討各種計算住宅投資報酬率方式之合理性,其次建構本研究之計算模式,並利用個案比較各種計算方式之差異性,再以IRR法建立台北市總體住宅投資報酬率矩陣,最後並與其他投資工具作一比較。由於本研究係依齊一之標準住宅屬性透過特徵價格模型重新計算房價,以此為基礎,再計算總體住宅的投資報酬率。故由此計算出來的報酬率,背後隱含著是在一定住宅品質控制下求得,且對於成交住宅具有普通代表性,故有助於不同買賣時機及持有期間報酬率之比較分析,並消弭住宅品質差異對投資報酬率的影響。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 一、僅以價差計算年平均投資報酬率,其值高達22.11%,標準差為12.23%;以IRR法計算的報酬率僅有11.37%,標準差則為12.14%,顯示一般人計算報酬率時,確有高估報酬率的傾向。 二、預售屋在預售期間投資買賣,由於不必負擔各種稅費及資金成本,年平均ROE可達74.99%,遠超過中古屋之獲利率。 三、78年實為景氣重要分水點,不論何時買進,只要在78年脫手,皆可得到相當高的利潤。 四、投資住宅最佳持有期間為5年以上,持有5年以後之報酬率已趨於穩定狀態,上漲空間不大,但持有期間越長時,報酬率變動之風險亦趨小。 五、同樣投資一年,住宅年平均投資報酬率遠低於股票、基金及定存利率。
10

経営者の報酬の法的規律

伊藤, 靖史 25 November 2014 (has links)
京都大学 / 0048 / 新制・論文博士 / 博士(法学) / 乙第12868号 / 論法博第182号 / 新制||法||149(附属図書館) / 31586 / 京都大学大学院法学研究科民刑事法専攻 / (主査)教授 前田 雅弘, 教授 洲崎 博史, 教授 北村 雅史 / 学位規則第4条第2項該当 / Doctor of Laws / Kyoto University / DGAM

Page generated in 0.0159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