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集體行動與政治企業家互惠之研究 --以汐止夢想社區夢想嘉年華為例湯佳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台灣大部分的社區活動,多是由非營利組織主導,再加上居民的參與而成,其形成的力量往往是由下而上的發起,其涵蓋地理範疇通常是當地的村里或縣市;汐止夢想社區藝術季時間長達兩三個月,藝術家從世界各地匯集於此,藉由年度間的小型藝術活動,醞釀夢想嘉年華遊街的力量。其涵蓋範疇也從原本的單一社區擴展到汐止全市,之後台北市內湖地區的加入,延展成愛好藝術的朋友遠從高雄、彰化等地來參加,2007年更在北市凱達格蘭大道舉行,社區居民們也由幫忙推遊街花車的配角,一躍而成站在花車上表演的主角。是什麼誘因能使夢想社區的居民願意熱情參與,無條件提供國外藝術家的寄宿?是什麼因素能讓此遊街活動逐漸打響國際名號?夢想嘉年華活動對建商和社區住戶存在什麼互惠的關係?而建商透過營利組織的功能,能對社區產生什麼關鍵性的影響?本研究除了將從集體行動的邏輯提出解釋外,並從政治企業家的角度剖析建商的領袖角色,希望此案例分析將有助於社區活動等政策提供建議。
|
2 |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形成及維續之研究陳燕珠, CHEN,YAN-ZH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主要從利益團體的觀點來探討【無住屋者團結組織】的形成及維繫,在民國七
十八年六月一群小學教師面對房價的狂飆發起了無住屋運動,引起廣大市民的迴響。
短短兩個月中,成為各方矚目的焦點,更在同年八月二十六日號召萬人夜宿忠孝東路
。他們獨特的抗爭方式,強調幽默、理性、和平的路線,都使得這個代表無住屋者利
益的運動團體顯得與眾不同。究竟群眾參加的動機是如楚曼(David B.Truman)所謂的
共同利益,還是奧爾森(Mancer Olson)強調的基於選擇性誘因,或是薩利斯伯瑞(Ro-
bert H.Salisbury) 所提出的政治企業家理論,確實值得深入探討!本研究以實地參
與及訪談為主,並對一般會員輔以問卷調查,根據問卷調查結果:不滿社會炒作風氣
,此類表示性利益為多數支持者參與之主因。再經由筆者參與經驗及深入訪談,研究
得知在團體創始之初政治企業家亦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運用媒體的傳播,使潛
在的團體成員認同共同目標(例如住宅是基本人權,而非炒作的商品),藉由集體行
動,抒發了不滿的情緒。然而,要使團體繼續成長,如何提供會員選擇性的誘因就成
為關鍵因素。
無住屋者團結組織成立迄今近兩年,組織發展尚未定型,面對外界的諸多衝擊與回應
,及內部成員的不同期望,亦在不斷調整當中。因此後續的轉變過程也是本文探究重
點之一。
|
Page generated in 0.012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