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台灣報導文學獎傳播現象研究(1970-2010) / The study of communication phenomenon of literary reportage awards in Taiwan(1970-2010)林家儀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長期以來的報導文學研究傾向將「台灣報導文學」視為一個統一的完整文類來進行歷史源流上的討論,卻不免忽略「台灣報導文學」這集合名詞下的多樣異質性,因此僅單純從線性時間做發展史的斷代切割並不足夠,更需要從各個時間點切入,來釐清台灣報導文學文類內涵的不停變動,進一步解釋為何直至今日我們仍無法對「什麼是報導文學」做出確切的答案。而報導文學作為一個與社會緊密連結的實用型文類,顯然必須被放置在更複雜、多重的文學傳播網絡之中,從「影響」與「被影響」的文學社會學模式著手,方能看出其千絲萬縷的發展脈絡。本論文以台灣報導文學獎為線索,分析台灣報導文學在不同時期、不同勢力的介入之下,從繼承中國報告文學傳統的宏篇巨製、主題明確的軍中報導文學,進展到副刊推動時期較為輕薄短小的議題設定模式,再到兩大報文學獎時期以結構完整的散文形式書寫台灣風土歷史與民情,乃至傳媒發達後由專門性雜誌如《人間》充滿圖文搭配的專題模式,最終進展到地方性、社區性的各地文學獎與在地文史書寫──台灣報導文學的內涵意義隨著四十年的時間遷移以及文學場域內部的權力轉移隨時發生著質變,並不斷在文學的場域中變換其位置,持續地發聲。
|
2 |
台灣勵志書籍的系譜(1950-1990) / A Genealogical Analysis on Taiwan’s Inspirational Books (1950-1990)袁孝康, Yuan, Hsiao-K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這篇論文裡,我們從台灣勵志書籍中主要是考察了一種文學與規訓的歷史。
在一九五0年到一九九0年勵志書籍的系譜中,隨著支配肉體與心靈的技術變化的前沿,如果存在著基本的調性,那麼它仍是循著「激勵」、「撫慰」、「教育」、「指導」的功能原則,指向建構規範與認同的目標,勵志書籍則成為一種權力機制。
從勵志書籍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出的是規範身心的技術和認同變化。在一九五0年代建構的是政治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方法;在一九六、七0年代是經濟認同的肉體和心靈、以及與這種認同相聯繫的技術;到了一九八0年代以後,我們看的是對規範的真理紀律的文化認同,與知識共構,對差異、個體的重視隱藏著「經管」的底蘊。
勵志書籍從出現到轉型,體現在權力關係之中。在政治力量、經濟力量與秩序的規範力量介入中,一九五0年代反共戰鬥文學與勵志文學出現,一九六、七0年代現代主義思潮和現代勵志文學轉型,一九八0年代鄉土文學爭端的消弭、個體的誕生與近代勵志文學的成型,在在對肉體和心靈角力,不斷改變的,是權力的意志傾向,是力量鬥爭的最後結果。
就權力關係下的個體而言,台灣的勵志書籍在不同時期也呈現了不同的技術。一九五0年代到一九七0年代,重點毋寧在於「分離實踐」(dividing practice)的技術,差別在場域不同和部署的方式不同。一九五0年代是透過獎勵制度拔擢作家、再在物質的生活領域進行佈建,論述部署是「差序格局」結合「修齊治平」道統的原則;一九六、七0年代則是建構經濟性質的精神的分離實踐,結合醫學的隱喻,呈現出「經濟達爾文主義的公民」形象,體現為「階級」劃分的雛形;一九八0年代則是「差異的經管」,一方面是透過「認識自我」的心靈的技術性繳械,一方面是「建構自我」的肉體的解剖式武裝,達成規範的秩序。
|
Page generat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