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3
  • 3
  • Tagged with
  • 3
  • 3
  • 3
  • 3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禪修型新興宗教之社會心理學研究

鍾秋玉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 要 從建構實在論的觀點來看,每個人都活在他自己的生活世界裡,他整體的生活經驗構成他觀看世界的「視域」(horizon),並讓他能夠對生活中的各項事物「說話」。就禪修型新興宗教的信徒而言,他們將不只是在詮釋「禪修團體參與的經驗」,同時他們也在詮釋他們對其生活世界中諸般事物的生活體驗。以這樣的概念為基礎, 本論文嘗試從文化深層結構、個人需求和組織特性的角度,綜合量化研究和訪談資料分析,探討當代臺灣社會民眾參與禪修型新興宗教,從「入會」到「入信」之信仰歷程,並分析造成這一信仰歷程的影響因素。 「主觀禪修效果與禪修目的的變遷」的研究指出:臺灣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各類宗教團體,藉由人際網絡,人們接觸到各宗教團體的機會應當相當多。然而,在眾多接觸中,是否會引發當事人的參與意願,則與受當事人當時的身心狀態有關。訪談資料和問卷調查一致地反映出:絕大部份的受試和受訪對象是基於解決身體健康的需求而入會的。由於禪修型新興宗教組織在弘教上特別強調禪定訓練的修身或養生效用,因此,對於深受身心疾病所苦,企求改善或增進身心健康狀態(而非宗教追求)的現代人來說,毋寧提供了一種符合文化價值的另類療法和養生之道,因而有著相當的吸引力。在禪修目的和禪修效用的量化與質化研究資料中,都看到了這種趨勢。 綜合問卷調查與訪談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出:「印心禪學會」參與者在參加該會禪修前後,在參與需求和參與心態上的變遷。絕大部份的受試者與受訪對象有從非宗教性的需求與參與心態,轉變為宗教信仰者的傾向,並且,開始以宗師所標示的宗教性修行旨趣,作為個人繼續禪修所依循的方向。 「師徒關係的界限與師徒關係內涵(一)(二)」研究,首先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指出:東方文化傳統向來主張凡夫可以透過修身養性和修心養性的修練途徑,超凡入聖,成聖成佛。在這樣的世界觀和知識論取向下,極容易形成明師尊崇的(宗教)文化心理。而當師徒關係是一種人與佛的信仰關係時,它象徵著弟子們相信「師父」的存在是一種「存在」狀態的體現,足以讓弟子「脫凡胎,結聖胎」,這種關係的性質是俗世社會中其他人際關係對象所無法比擬的。 從韋伯「克理斯瑪」領導的觀點言之,明師尊崇的宗教體系中所謂的明師或宗師,基本上即是具有靈驗性與超凡特質的「克理斯瑪」領袖。以「印心禪學會」為例,綜合各項信徒信仰變遷歷程的研究資料,可以發現:受訪者之進入、停留,及至脫離「印心禪學會」,不論受訪者是自行參與還是經由人際網絡的媒介,他們之所以入會及至成為信徒,居留其間,甚至成為虔誠的信徒,「靈驗性」應當是最關鍵的因素。因為,不論是禪修效用、還是特殊宗教經驗,對於信徒來說,都具有「靈驗性」的功能。 研究指出:在「印心禪學會」這類明師尊崇的宗教體系中,視宗師(師父)為所有宗教「靈驗性」的來源,不僅是教義,也成為信徒奉行的信念。在這種認知或知覺下,形成了迥異於一般人際互動內涵的師徒關係,並且「師父」也被建構成「現世的佛」,不僅是信仰者靈性修持的依歸,也是日常生活平安幸福的守護神。其結果是:不論其實際互動情況為何,在信仰者心中,「師父」是具足「佛之證量」的「佛格、天格、人格」完美、神聖的存在。在積極面他要以他的證量(超凡的智慧和力量),幫助信徒解脫遭遇到的苦難,並成為日常的守護;在消極面,他既是這樣一個完美神聖的存在,那麼,他自然也不應該會有任何凡夫「人性」,有任何人格與行事上的瑕疵。這樣關於「師父」的認知或知覺可能來自禪修過程中組織教義的內化,以及個人獨特的禪修經驗,也可能受社會文化價值的影響。 然而研究資料也顯示:對於「靈驗性」(禪修效用與特殊宗教經驗)的肯定,以及對宗師作為此「靈驗性」之來源的認知與建構,雖然有助信徒對於宗師之神聖地位的信仰與尊崇,進而對組織產生信仰認同。不過,這樣的認知或建構,卻也埋下了明師尊崇宗教體系中師徒關係的不確定性。最後,綜合各項研究資料,研究者嘗試從建構實在論的概念,提出了本論文對禪修型新興宗教信徒之信仰歷程及其影響因素的建構,並從組織運作的層面討論組織發展的可能方向。 第一章:緒論 ……………………………………… 1 第一節:臺灣社會的新興宗教現象………………… 1 第二節:科學與宗教:理性?迷信?……………… 2 壹、微世界與生活世界…………………… 3 貳、生活世界和微世界的差異…………… 4 參、文化、社會和個體:生活世界的演化 5 第三節:研究目標與研究主題…………………… 8 第四節:研究方法 ……………………………… 10 第五節:「印心禪學會」研究對象素描………… 11 壹、妙天禪師的違建與疑似詐財風波… 11 貳、印心禪法的修行的基本理念:妙天印 心禪法的意義與宗師地位…………. 14 參、信徒參與「印心禪學會」禪修的方式 18 肆、禪修情境的建構…………………… 20 第二章:主觀禪修效果與禪修目的的變遷:人們為何參與禪修 型新興宗教組織?….................... 28 第一節:個人需求的層次.…………………………… 28 第二節:組織所能提供的需求滿足…………… 30 第三節:研究目的…………………………………… 31 第四節:人們談論行為動機的「文化與組織劇本」 32 第五節:禪修現象所蘊涵的文化深層結構………… 33 壹、華人社會的天人合一思想………… 34 貳、佛學、禪學與中華文化的匯通……… 35 參、禪修法門及其效用「禪修」研究取向 與研究結果回顧 36 第六節:研究方法………………………………… 39 壹、研究工具……………………………… 40 貳、受試樣本……………………………… 41 第七節:研究結果與討論…………………………… 43 壹、禪修目的及其變遷…………………… 44 貳、主觀禪修效用………………………… 46 第八節:訪談結果與討論…………………………… 47 壹、進入印心禪學會前後之宗教接觸和信 仰變遷型態… 47 貳、入會管道、原初禪修目的和禪修效用 51 第九節:討論………………………………………… 55 第三章:師徒關係的界限與師徒關係內涵(一)……………… 60 第一節:研究目的…………………………………… 60 第二節:東方宗教內的明師尊崇心理解析………… 60 壹、唯一的真神?--連續的與斷裂的世界 觀……… 60 貳、知識論………………………………… 61 參、明師的重要性………………………… 62 肆、師徒關係:師父的地位……………… 64 伍、師徒關係:弟子對師父的皈依……… 67 陸、小結…………………………………… 68 第三節:信徒知覺的師徒關係界限與關係內涵分析…68 第四節:研究方法與工具…………………………… 71 第五節:受試樣本…………………………………… 72 第六節:結果分析與討論…………………………… 73 壹、師徒間的關係界線…………………… 73 貳、師徒關係內涵……………………… 75 第七節:討論………………………………………… 82 第四章:師徒關係的界限與師徒關係內涵(二):師徒關係內涵 、師徒關係的轉變及其與禪修型新興宗教信徒之信仰 歷程的關聯… 85 第一節:研究目的…………………………………… 85 第二節:訪談樣本和研究方法……………………… 85 第三節:師徒關係的建立:禪修效用、特殊宗教經 驗及其詮釋與信徒之信仰歷程的關聯…… 86 壹、強烈而特殊的宗師接觸經驗及其對 信徒之信仰歷程的關聯…………… 87 貳、其他特殊宗教經驗及其與信徒信仰 歷程的關聯… 89 參、無特殊宗教經驗及其與信徒信仰歷 程的關聯……… 89 第四節:師徒關係的界限和師徒關係的內涵:師徒 間的互動型態和關係內涵…………… 90 第五節:理想宗師的範型與師徒關係的變遷……… 92 壹、理想宗師的範型:「師父」的定位和 特質…… 92 貳、師徒關係的轉變與信徒個人宗教信仰 的變遷…… 95 參、虔誠信徒的信仰狀態………………… 96 第六節:討論……………………………………… 96 第五章:綜合討論與………………………………………… 100 壹、禪修型新興宗教信徒的信仰歷程…… 101 貳、組織發展的危機與轉機……………… 107 參考書目 附錄一、二、三
2

宗教市場中的新興宗教——以山達基教會為例

許怡真, Hsu,Brook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以山達基教會為例,探討新興宗教的宗教市場運作模式,透過田野調查,比較該教會在臺灣台北市及美國紐約市的實際運作狀況,並立基於宗教經濟理論的理性選擇命題,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與筆者田野觀察所得,可歸納以下幾點結論: 一、宗教市場的運作和一般世俗商業的經濟市場運作類似,可分為供給面與需求面。在供給面方面,宗教供給者包括宗教團體與其產品;在需求面方面,宗教需求者則是信徒。 二、依照理性選擇概念,宗教市場與經濟市場類似,其供給者與需求者皆會追求利益最大化與成本最小化。 三、宗教信徒選擇宗教與否,會依照其宗教代價與利益的交換比率而定。 四、山達基教會的供給面,包括課程、聽析、訓練、服務、演講等等的提供。山達基信徒的需求面,主要指接受山達基各種協助之後所獲得的收穫。 五、研究顯示,美國與臺灣的山達基教會沒有太大的差別,其組織規模及運作模式如同企業運作一般,兩地山達基信徒的實際表現差異不大。 六、研究顯示,以山達基教會為例來看,新興宗教在宗教市場競爭中,其供給者與消費者在理性選擇的過程中,兩者有可能達到一種類似均衡的狀態。
3

新興宗教中知識份子參與靜坐修煉的宗教經驗--以天帝教為例 / The intellectual's religious experienc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meditation practice among new religions: a case of the lord of universe church (T'ienti chiao)

袁亦霆, Yuan, Yi-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近年來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熱中參與新興宗教及擬似宗教的修煉團體。本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瞭解受世俗理性教育下的知識份子,為何會投入民間教派的靜坐修煉活動,並討論當初學習靜坐的動機與需求,以及對宗教是否有另一套科學-理性的理解模式。 本研究採質性研究取向,以天帝教中知識份子為個案,透過參與觀察、非結構式訪談及文獻分析等方法,試圖瞭解天帝教知識份子參與靜坐修煉的歷程,包括學習靜坐的動機,在修煉過程中的神秘經驗、社會關係的轉變,以及參與信仰論述合理化的行動。 研究發現學習靜坐的動機可分為「解決問題取向」及「非解決問題取向」,前者是被迫要解決具危機感的問題與麻煩;後者為了滿足生命更高的需求層次。靜坐改變以小我為中心世界觀,轉向注重大我,因此家庭關係跟人際關係都趨向和諧,人生觀也從追求個人成就轉向謀求眾人福祉。至於從單純靜坐學習者到成為融入組織的虔信者,中間轉換過程是經由突然跳躍的意識。 最後,本文也指出三項天帝教知識份子對於自我角色的定位模式,藉此凸顯他們在不同知識系統間如何加自我調適,乃至於說明當代知識份子跟宗教團體間的關係及其角色。 關鍵詞:新興宗教、天帝教、知識份子、靜坐、宗教經驗 / Recent years in Taiwan, new religions and religion-like spiritual practice cults appeal to higher educated intellectual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realize why these science-ration educated intellectuals were enthusiastic in sectarian religious practice. In this study we discussed their motivation and need for learning meditation. Further more, we'd also like to know whether they have some kind of science-ration patterns of cognition on their religion belief and practice. By case study on The Lord of Universe Church (T'ienti Chiao), a qualitative aspect, such as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non-structed interview and literature analysis is employed by this study, whi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 of the intellectuals among the Lord of Universe Church participating in meditation practice, including their motivation of learning meditation, mystical experience of“CHI”, changing of relationship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ationalizing belief discourse. Key Words: new religions/ The Lord of Universe Church (The T'ientVs Teachings/ T'ienti Chiao)/ intellectuals/ meditation practice (Quiet Sitting)/ religious experience

Page generated in 0.027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