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之研究杜和庭, Tu, Ho-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爭議,在2001年12月,小布希決定佈署後已暫告一段落。實實上,發展飛彈防禦問題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是美國最受爭議的國家安全政策。這項攸關美國國安全的重要議題,在不同年代每次被提出,總是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和美國朝野兩極化反應和激烈爭辯。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筆者希望透過國際局勢演變、國家戰略思考、政府內部辯論、國會影響,以及飛彈科技發展等角度,分析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演進和發展。
冷戰時代,美蘇在各自擁有足以消滅彼此的核武彈頭數量後,雙方簽署「反彈道飛彈」(ABM)條約,以限制彼此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相互保證摧毀」(MAD)概念於是成為冷戰時期,美蘇維持戰略穩定的重要基礎。到了雷根政府時期,美國企圖發展太空飛彈防禦的「戰略防禦計畫」(SDI),以追求抵擋蘇聯核武攻擊的絕對安全,並進一步打破相互保證安全的「鐵律」。不過在科技水準不夠的情況下,使得這項計畫始終無法實現。
八零年代末期,隨著東歐期產政權逐一跨台,美國的宿敵蘇聯也在1991年解體,使得冷戰終於落幕。雖然後冷戰時期的美國,不再面臨成千上萬枚核彈攻擊的陰影,不過,1991年波灣戰爭時,伊拉克飛毛腿飛彈對盟軍構成的威脅,以及蘇聯解體前後,因局勢不穩,所引發的核彈處置保管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擴散的問題,讓布希政府決定繼續支持發展飛彈防禦。不過,布希總統最後在國內經濟狀況不佳情況下連任失敗,使得美國發展飛彈防禦的計畫也就此受阻。
對於飛彈威脅的看法,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柯林頓政府認為,美國只要發展「戰區飛彈防禦」(TMD),即能滿足國家安安全的需要。對於飛彈技術和WMD的擴散,則要靠國際間的合作以及國際機制的力量解決。不過柯林頓政府傾向理想主義處理國安事務的態度,在第二任期時,有了重大調整。在共和黨國會,以及北韓試射彈道飛彈的雙重壓力下,柯林頓政府宣布研發「全國飛彈防禦」(NMD),不過由於俄羅斯強烈反對,歐洲盟國普遍不支持,柯林頓政府終究沒有做出佈署NMD的決定。
小布希政府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危機感,充份反映在支持佈署飛彈防禦的強烈立場。為了讓美國佈署保護全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小布希政府上台後,展現勢在必得態度,對俄羅斯、以及主要盟國進行強力遊說。911恐怖攻擊的發生,雖然讓小布希政府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調整,不過政府對飛彈防禦的重視和支持,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威脅來源的不確定而更加堅定這項計畫,並在同年宣布美國片面退出1973年和蘇聯簽署的ABM條約,解決法律上的約束,全力進行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
保護美國安全是每一位美國總統的首要責任。後冷戰時期的美國,雖然以全球唯一霸權姿態主導國際事務,不過911事件後,美國不顧其他主要國家反對,執意出兵伊拉克,造成無法收拾的窘境,卻也凸顯出美國國力的侷限,並不得不尋求國際社會的協助。另外,從客觀角度觀察,中共崛起造成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有更多國家或非國家組織取得WMD和飛彈技術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維護在國際間的利益以及國家安全,飛彈防禦的研發、佈署已成未來政府不可逆轉的政策趨勢。
|
Page generated in 0.025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