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5
  • 5
  • Tagged with
  • 5
  • 5
  • 5
  • 5
  • 5
  • 4
  • 3
  • 3
  • 3
  • 3
  • 2
  • 2
  • 2
  • 2
  • 2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之研究

杜和庭, Tu, Ho-ti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國佈署飛彈防禦系統的爭議,在2001年12月,小布希決定佈署後已暫告一段落。實實上,發展飛彈防禦問題在過去半個世紀,一直是美國最受爭議的國家安全政策。這項攸關美國國安全的重要議題,在不同年代每次被提出,總是引起國際高度關注,和美國朝野兩極化反應和激烈爭辯。為了進一步了解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形成過程和影響因素,筆者希望透過國際局勢演變、國家戰略思考、政府內部辯論、國會影響,以及飛彈科技發展等角度,分析後冷戰時期美國飛彈防禦政策的演進和發展。   冷戰時代,美蘇在各自擁有足以消滅彼此的核武彈頭數量後,雙方簽署「反彈道飛彈」(ABM)條約,以限制彼此發展飛彈防禦系統,「相互保證摧毀」(MAD)概念於是成為冷戰時期,美蘇維持戰略穩定的重要基礎。到了雷根政府時期,美國企圖發展太空飛彈防禦的「戰略防禦計畫」(SDI),以追求抵擋蘇聯核武攻擊的絕對安全,並進一步打破相互保證安全的「鐵律」。不過在科技水準不夠的情況下,使得這項計畫始終無法實現。   八零年代末期,隨著東歐期產政權逐一跨台,美國的宿敵蘇聯也在1991年解體,使得冷戰終於落幕。雖然後冷戰時期的美國,不再面臨成千上萬枚核彈攻擊的陰影,不過,1991年波灣戰爭時,伊拉克飛毛腿飛彈對盟軍構成的威脅,以及蘇聯解體前後,因局勢不穩,所引發的核彈處置保管和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擴散的問題,讓布希政府決定繼續支持發展飛彈防禦。不過,布希總統最後在國內經濟狀況不佳情況下連任失敗,使得美國發展飛彈防禦的計畫也就此受阻。   對於飛彈威脅的看法,布希政府和柯林頓政府之間有相當大的落差。柯林頓政府認為,美國只要發展「戰區飛彈防禦」(TMD),即能滿足國家安安全的需要。對於飛彈技術和WMD的擴散,則要靠國際間的合作以及國際機制的力量解決。不過柯林頓政府傾向理想主義處理國安事務的態度,在第二任期時,有了重大調整。在共和黨國會,以及北韓試射彈道飛彈的雙重壓力下,柯林頓政府宣布研發「全國飛彈防禦」(NMD),不過由於俄羅斯強烈反對,歐洲盟國普遍不支持,柯林頓政府終究沒有做出佈署NMD的決定。   小布希政府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危機感,充份反映在支持佈署飛彈防禦的強烈立場。為了讓美國佈署保護全國的飛彈防禦系統,小布希政府上台後,展現勢在必得態度,對俄羅斯、以及主要盟國進行強力遊說。911恐怖攻擊的發生,雖然讓小布希政府對國家安全戰略進行調整,不過政府對飛彈防禦的重視和支持,並沒有受到影響,反而因為威脅來源的不確定而更加堅定這項計畫,並在同年宣布美國片面退出1973年和蘇聯簽署的ABM條約,解決法律上的約束,全力進行飛彈防禦系統的研發。   保護美國安全是每一位美國總統的首要責任。後冷戰時期的美國,雖然以全球唯一霸權姿態主導國際事務,不過911事件後,美國不顧其他主要國家反對,執意出兵伊拉克,造成無法收拾的窘境,卻也凸顯出美國國力的侷限,並不得不尋求國際社會的協助。另外,從客觀角度觀察,中共崛起造成的挑戰,以及未來可能有更多國家或非國家組織取得WMD和飛彈技術的情況下,美國為了維護在國際間的利益以及國家安全,飛彈防禦的研發、佈署已成未來政府不可逆轉的政策趨勢。
2

普欽時期美俄關係之研究(2000-2008)

何岱芸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美俄關係的發展仍是國際關係重要的一環,雙方均足列大國,但在許多議題上的認知、利益卻經常出現矛盾,即使在冷戰結束近二十年後的今日,美俄關係對國際局勢的影響仍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自蘇聯解體以來,美俄關係呈現起伏不定的態勢,而普欽時期的美俄關係正好經歷和緩與降溫之轉變,實為研究美俄互動的良好時間點。普欽上台後不久便發生911事件,促使美俄關係迅速升溫,然而隨著分歧逐漸浮上檯面,普欽對美認知也出現轉變,雙方關係慢慢走下坡,尤其自2007年起美俄關係更是急轉直下,使得普欽任期最後兩年雙方關係屢創新低。筆者在本篇論文中將討論普欽時期美俄關係之變化,並瞭解造成各階段關係變化之因素,從中觀察美俄交往模式的轉變。另外,筆者將著重討論後普欽時期對美俄關係造成重大影響的兩個議題:北約擴大問題及東歐飛彈防禦系統問題,深入探討構成後普欽時期美俄互動的兩大主軸,分析美俄各自的考量與衝突點,並總結普欽時期俄羅斯對美態度之轉變以及美俄互動模式的改變。
3

中共核武發展對區域安全影響 / The Influence of China’s Nuclear Development on Regional Security

張錫浩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自1980年代改革開放後,綜合國力日益提升,其經濟實力更挹注軍事現代化,「中國威脅論」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中共軍事現代化中,除了戰略核武器與先進國家差距較小外,其他傳統武器仍有一段實力差距。由於中共在台灣對面沿海地區大量部署近、中程飛彈,使我國備感壓力外,其戰略核武也瞄準世界各地重要目標。 在1996年飛彈試射的台海危機中,美、中(共)軍事對峙情勢浮現,中共「二砲」部隊之功能在度被重視,並開啟了中共在軍事爭端中使用彈道飛彈的歷史。中共周邊諸國不但有感於其軍事威脅,而心生警惕地致力於軍備現代化,或者增強軍備,形成區域軍備競賽,進而影響區域安全。 亞太地區在二十一世紀逐漸成為世界經濟的新重心,使美國重新評估與調整其亞太戰略,並加強與區域內各國之交往互動。而中共為求被全世界視為完備的強國,希望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與其他強國分庭抗禮,因此,除了繼續加強經濟的發展外,更強調軍力的成長與現代化,加上近年來其海軍活動範圍逐年向外延伸擴展,早已引起美、日等國的警惕,而不得不及早籌謀因應之道。隨著冷戰結束後,亞太區域安全日益重要。 冷戰後,中共體認發生大規模戰爭機率低,國際安全趨勢將朝向局部戰爭,中共解放軍體認軍事準備重點在於「打贏一場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與未來戰爭發展趨勢。體認實現「具有中國特色之軍事變革」,置重點於機械化、資訊化之複合式轉變,達成跨越式的現代化發展。中共核武發展,對台保有高度壓迫與維持大國形象的特徵。 美國是目前國際局勢中的單極,飛彈防禦體系與核武態勢評估,實質上都直接對中共軍事反應產生影響。全球飛彈防衛體系在東亞部署,直接影響台海兩岸關係;2002年美國核武態勢評估更將中共列為美國核武打擊的對象與台海衝突是動用核武解決事件之一。中共彈道飛彈因應,重點為發展「一長一短」,「一長」就是針對美國發展的遠程及戰略洲際彈道飛彈。「一短」就是用於嚇阻台灣的近程戰術飛彈。 美國在亞洲軍力調整與戰略部署,主要意義是在防堵中共軍事崛起以避免與美國抗衡,維持世界局勢穩定;故不希望台海之間有「意外」發生,維持目前不武不獨現狀,反對我方所謂「縱深攻擊」的「戰略性防衛」思維,意圖攻擊三峽大壩或上海、香港的想法 。 中共軍力現代化著眼在全球布局與美國相抗衡,台灣問題是當前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中美雙方正推動軍事交流,中共必藉防止台獨理由,企圖排擠美國在亞太勢力,以貫徹「藉台排美」策略。一但,美國勢力遭排除後,日本影響力也將隨之消退,屆時「台灣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台灣在此劣勢中,如何取得平衡甚或占得優勢,除了發展戰略攻勢武器,強化全民國防,提升作戰意志,展現自我防衛決心外;也要瞭解中共企圖,認清國際局勢中自我角色,以合縱連橫以確保國家生存之道。
4

戰區飛彈防禦系統之研究

謝建榮 Unknown Date (has links)
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美國重新調整全球戰略,而其戰略重心的東移,相對牽動了亞太及台海的戰略布局,美國在戰略部署上的一連串舉措,諸如「反恐戰爭」的進行、「四年期國防總檢報告」的發布、宣布退出「反彈道飛彈條約」,乃至於小布希的東亞之行與「核武態勢評估」將原有的三個「邪惡軸心」擴大為七個「不排除動用核武」的國家,顯見美國小布希政府在軍事與戰略上的重大轉變。 就美國的安全評估,東亞地區可能對美軍及其盟邦發動攻擊的國家中,無論是短、中、長程彈道飛彈,均危及美國在東亞之戰略利益,其中以中共及北韓最令美國擔憂。 針對北韓的核武危機與中共崛起的威脅潛伏,美國建構了亞太「戰區飛彈防禦系統」,台灣應如何相對調整國防戰略、兵力結構與國防現代化,與因應中共的彈道飛彈威脅,台灣飛彈防禦應有的積極作為、建立第二擊的反擊力量,以及推動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謀求兩岸雙贏的策略,本篇論文提出研究的發現與建議。
5

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 /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林東煥, Lin Du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海洋戰略發展之相關條件、環境、具體措施,以及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緩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地區爭端和衝突反而浮現出來。因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台海、南海地區已成為區域衝突的引爆點。中共研析波灣戰爭之經驗,放棄「早打、大打、打核戰」時時臨戰之觀念,強調「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之策略,故調整戰略方向由陸上走向海洋,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國防安全及完成統一中國之企圖。就整體國力言,中共自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後.,經濟成長快速,國家競爭力上升,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大國。而蘇聯解體後,中共來自北方威脅降低,有利其海洋之發展。又因沿海海洋爭奪及領土紛爭問題亟待解決,更全力擴展其海軍武力。中共在 1998年就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共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投下一個變數,亞太各國均深感不安。加上區域內互信機制不夠健全,中共時時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增加地區衝突之危險性。故未來台海、南海問題最後是以和平方式或兵戎相見收場,中共的戰略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字:亞太戰略;國家戰略;海洋戰略;海軍戰略;海軍現代化;海權;積極防禦;近海防禦;局部戰爭;太平洋島鏈;兵力展示,有生戰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遏制點阻滯;海洋經濟;指管通情系統;亞太經合會;東協區域論壇;東南亞國家協會。

Page generated in 0.0138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