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6
  • 6
  • 1
  • Tagged with
  • 7
  • 7
  • 7
  • 7
  • 7
  • 7
  • 7
  • 4
  • 4
  • 4
  • 3
  • 3
  • 3
  • 3
  • 3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日本之關係

物田耕造, WU TIAN GENG Z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字計七萬餘言,共分九章二十八節。 全文主要在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在今日國際局勢上所處之地位,並且如何設法巷 在共黨覬覦之下,繼續維持民主路線,發展國內繩治,安定民生,進而擺脫大國干涉 內政,以建立自主自立的體制。 在與日本外文關係上,一方面說明藉資源、能源重的輸出,擴大國內的生產,增加就 業機會和改善國民經濟,努力從開發中國邁進近代工業化的目標。而如何與日本加強 雙邊關係,擴大貿易範圍,日本將來在東南亞將扮演何等角色,軍事防衛整備等問題 ,都關係著亞洲日後和平與繁榮。以上所述種種,亦即是本文探討之宗旨與目的。
2

「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

李定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3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區域主義

邱智淵, GIU, ZHI-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ASEAN ),簡稱「東 協」。成立於一九六七年,迄今正好二十一年。它是亞洲區域主義下的產物。經過多 年來的努力,東協不僅成為經濟上欣欣向榮的地區,而且被讚為第三世界國從事區域 合作的典範。 本文的研究動機便在探討這個曾經動盪不安的地區,如何透過六個會員國(印尼、馬 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汶萊)之間的合作,對內追求現代化,對外以集體 力量,追求現代化。其次,最近兩年我國商人前往東協地區投資金額日益增多;但是 ,一般人士卻對東協這個組織較陌生,本文便在探討這個組織的外交與經濟合作,以 增加本國人士對東協動向的了解。 本文共分七章,二十六節,約十萬字。 探討的時間限制在一九七五年至一九八七年。 第一章:前言。描述東南亞概況。本文研究動機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各國外交政策。介紹六個會員國的外交政策,尤其著重其在一九七○年外交 政策的轉變,對區域主義的態度。 第三章: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歷史。介紹一九四五年以後,東南亞區域組織的發展,以 及東協的組織特色。 第四章:東協與區協安全。東協在處理其區域安全的態度。同時,討論八十年代的三 大問題,柬埔寨問題、非核區問題及菲國美軍基地問題。 第五章:東協的對外關係。介紹東協與其對話夥伴的關係,與中共、蘇聯的關係。另 外是東協在新國際經濟秩序中的表現及太平洋共同體的態度。 第六章:東協的經濟合作。介紹東協經濟的發展,合作的情況,以及「自由貿易」的 構想。 第七章:結論。以區域整合理論的來檢討東協區域整合的情形及缺點。並探討東協發 展的兩大關鍵:戰略觀點及對經濟合作的認知。
4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 The Foreign Policy of Singapore(1965-1990)

游嵐屏, Lan-p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政治向來是由大國主導,傳統觀念中總認為小國必然是逆來順受的一方,也就是說,在國際無政府的狀態下,一個國家的命運將取決於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多寡與大小,弱肉強食成了國際現實的生存法則。但小國真的如此宿命嗎?我們從新加坡今日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表現,看到了最好的反證。 新加坡由於位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頻繁的國際航道必經之地,為其贏得「東方直布羅陀」的美譽,加上地扼麻六甲海峽航運線,在戰略及貿易路線上均具有影響區域政治的能力。基此樞紐性的關鍵地位,使新加坡在經濟上得以很自然的發展成為東南亞各國工商之輻輳中心、航運中心及金融中心。 對於這個面積約等於大台北地區,並只有香港一半大小的國家,其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卻令人無法忽視。在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如果問新加坡人生存發展成功之道是什麼?最常聽見的答案可能就是「務實」這兩個字。因為務實,使新加坡經貿實力在亞洲四小龍常保領先地位;因為務實,使得其國家雖小,但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卻遠超過其他領土比它大好幾倍的國家。 對於新加坡領導者來說,影響其外交政策制訂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新加坡的脆弱性。自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PAP)組黨以來,它一直不認為一個獨立的新加坡可以好好生存下去,畢竟它實在太小,人口也太少,加上缺乏天然資源,根本沒有獨立的條件。因此在被迫與馬來西亞分離後,如何在周遭並不友善的馬來海洋中求生存,是對新加坡領導者智慧最大考驗。 然而,在經過人民行動黨第一代領導者三十多年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更讓新加坡成為小國成功的最佳例子。至今,新加坡已是電子、造船、精密機器製造、光學機器、煉油和電腦零件等高科技發展中心,此外,它也是東南亞金融中心及國際航空、電訊與旅遊會議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轉口貿易中心,並同時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優秀的人才與技術,讓新加坡的海域鑽油塔建造業直逼美國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並獲得「東方的休士頓」美譽。 對外關係繫乎一國之安危,對於新興國家更是其命脈之根源與建國歷程中的重要基石。新加坡只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生存甚至特立獨行,必有其獨特之道。而其外交政策運用之成功,也讓這個小國能在接二連三的驚濤駭浪中,從容的發展其繁榮的經濟與解決其社會問題。 雖然李光耀已於1990年退休,交棒給新一代的領導者,但新加坡可以說是在李光耀任內建設完成的。在其任內,李光耀不僅致力於國內經濟的重建,對於國家外交政策更是深謀遠慮,為小國外交立下良好的典範。李光耀為新加坡打下深厚的基礎,也讓新加坡成為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學習的對象。 新加坡雖小,但其對於生存與發展之強烈企圖心卻是不容忽視。新加坡得以在面對強敵壓境的情況下,藉由對於國際環境變化的體察,靈活地避免本身所遭受的限制,並適時運用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在多次的危機中獲得生存的機會,化不可能為可能,創造出今日的「新加坡奇蹟」。 傳統對於外交政策的研究多半將重心置於大國身上,而傳統上所謂的外交多半只注重依靠軍事手段及政治權謀來達成國家的利益,即所謂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新興小國遂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加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經濟議題逐漸成為國際舞台的重心,也大大降低了軍事的傳統地位,這種發展對於小國尤其有利。 Peter J. Katzenstein在研究西歐小國因應全球市場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這些小國的成功之道在於經濟彈性的平衡(balance of economic flexibility) 與政治穩定(political stability),新加坡顯然就是依循這種發展模式。由於能充分運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加上吸引外資投入的強烈誘因,使得新加坡迅速成為區域和國際商業的中間經濟體,成為東南亞及國際性的製造與服務業中心。對於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也許理性決策模式(rat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可作為一個有用的模式。 新加坡可以說是研究小國外交相當好的一個對象,在台灣面臨外交困境的時候,我們常問:「小國是否無外交?」由新加坡對外事務的表現中,我們得到了答案。因此本論文也將針對國際關係理論長久以來所忽視的課題-小國外交來作一探討。 本論文將探討李光耀執政時期,對於國家定位、國家發展的理念及對外的政策與觀點,並將分別敘述新加坡對國際政治與區域組織的參與及立場。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影響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因素 第一節 國內歷史層面…………………………………………… 12 壹、歷史背景……………………………………………… 12 貳、地理環境……………………………………………… 26 參、人口及社會結構……………………………………… 28 肆、政府因素……………………………………………… 31 伍、經濟因素……………………………………………… 33 第二節 國際環境層面…………………………………………… 44 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際情勢………………… 44 貳、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成立………………………… … 48 第三節 決策者因素…………………………………………… 56 第三章 新加坡外交政策取向與國家角色 第一節 外交政策取向…………………………………………… 68 第二節 國家角色………………………………………………… 80 第四章 新加坡與區域國家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91 第二節 新加坡與印尼………………………………………… 104 第三節 新加坡對柬埔寨問題的態度……………………… 119 第五章 新加坡與東南亞國家協會的關係………………………132 第六章 新加坡與列強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英國……………………………………………154 第二節 新加坡與美國………………………………………… 162 第三節 新加坡與中共………………………………………… 176 第四節 新加坡與蘇聯……………………………………………197 第七章 結論…………………………………………………… 220 參考書目………………………………………………………… 234 附表 表2-1 人民行動黨選舉得票率(1959-1988)…………… 25 表2-2 新加坡種族人口變化表………………………… 30 表2-3 新加坡對外貿易(1965-1990)…………………… 42 表2-4 新加坡對外貿易出口國(1966-1989)…………… 42 表2-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66-1989)………… 43 表2-6 1988年新加坡的十大貿易伙伴………………… 43 表4-1 印尼與新加坡海空軍聯合演習…………………118 表4-2 蘇聯經濟援助越南金額統計表(1976-1975)……123 表5-1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量佔區域內貿易總額百分比.……… 148 表5-2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額與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 149 表5-3 東協與新加坡的貿易額及佔本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149 表6-1 新加坡與英國總貿易額…………………………161 表6-2 美國與東協國家經濟的往來(1990)……………169 表6-3 新加坡與中國大陸貿易概況表(1970-1990)……194 表6-4 東南亞各國人口、獨立年代與中共和前蘇聯建交日期…… 195 表6-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84-1990)……………196 表6-6 新加坡出口主要目的地(1984-1990)……………196 表6-7 新加坡與蘇聯之貿易往來………………………218
5

東協區域論壇角色及功能之研究 / The Role and Function of ASEAN Regional Forum

林達, Andrew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後冷戰時期的亞太區域安全事務趨於複雜,區域性國際組織日漸興起,其中「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主要作為亞太國家協商區域安全合作的重要機制。本篇論文主要介紹「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過程,以及其運作之具體成就,進而分析其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所具備之功能與扮演之角色。 「東協區域論壇」成立於一九九四年,目前共有二十二個成員國。後冷戰時期亞太區域多邊主義形成,加上區域安全架構面臨重組,使得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之形成有其必要。「東協區域論壇」成立之基本宗旨是促使亞太國家針對政治及國防安全議題,培養建設性對話之習慣。「東協區域論壇」在推動區域安全合作機制上,分三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推動「信心建立措施」(Confidence Building Measures, CBMs);第二階段為發展「預防外交」(Preventive Diplomacy);第三階段則是發展區域衝突的解決機制。至一九九九年第六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為止,已在「信心建立」上達成可觀的成就,並於一九九七年開始朝第二階段「預防外交」推動。 亞太國家在「東協區域論壇」各項目標的推動下,逐漸對區域安全事務之合作建立共識,對於和緩國際緊張情勢,降低衝突昇高機率,具有正面而積極之意義。惟其組織結構鬆散,屬性為協商安全議題之區域性論壇,雖然「信心建立措施」與「預防外交」的推動實施有其顯著成果,要能夠達到具備解決區域衝突的機制,尚有許多仍待努力之處。 中華民國目前並非「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員國,在中共排擠壓力下,無法參加此一多邊安全對話機制。不過,台灣在未來亞太區域安全政策的規劃上,可將「東協區域論壇」成員國所形成之安全共識,作為研究實施之參考。同時,加強「綜合性安全」(comprehensive security)以及「合作性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目標之追求,尋求各種多邊安全合作之途徑,在亞太區域安全中扮演積極之角色。如此可避免我國安全利益受損,並可增加參與國際社會之機會。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研究宗旨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第三節 研究範圍 第二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與運作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成立背景與過程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宗旨與目標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基本架構 第四節 東協區域論壇之運作模式 第三章、東協區域論壇之成就 第一節 歷屆東協區域論壇年會(外長會議)主要議題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推動區域安全合作之各項成就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對南海問題之態度與處理方式 第四章、東協區域論壇與亞太強權之關係 第一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美國之關係 第二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中共之關係 第三節 東協區域論壇與日本之關係 第五章、結 論
6

海上長城的重構或破壞?:中國崛起與南海海上交通線之政策 (2000-2014) / Building or Breaking the Great Wall at Sea: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Politics of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in the South China Sea (2000-2014)

潘荷西, Plata Díaz, José Luis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摘要 本研究採用賽局理論 (stag-hunt model) 來推論假設南海海上交通線 (SLOCs) 安全合作的情形.根據結果顯示,爭奪南海的國家,其解決衝突最好的策略應以合作的方式來提昇無論是在石油進口、貿易活動以及該地區船隻航行等方面的安全性。 為縮短假設情境與現實情況的差距,一方面,我們找出海上交通線安全合作之難點:主權、資源、和軍事發展;另一方面,也提出能促進其合作的正面因素:舊有的海上聯合巡邏、非傳統安全合作相關領堿、以及未來的南海行為準則 (SCS COC)。 最後我們介紹了「南海太平島提案」,試圖建立與協調新的海上聯合巡邏來降低該地區的緊張關係,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並改善衝突的情況。 根據本研究結論表示,我們的研究發現以及一些政策將能協助實施南海海上交通線安全的合作。 / Abstract This research applies game theory (stag-hunt model) to a hypothetical situation of cooperation on Sea Lines of Communication (SLOCs) protection i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ory, the best option for all disputant countries in the issue is to cooperate in order to increase the security of their oil imports, trade, and ships crossing the region. To overcome the gap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model and the reality, we have identified those factors that will hind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ooperation on SLOCs protection, sovereignty, resources, and military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ose that can be used to counterbalance the effect of negative ones, previous joint maritime patrols, non-traditional security cooperation, and the future South China Sea Code of Conduct (SCS COC). Finally, we have presented the South China Sea Peace Island Initiative, a proposal to coordinate and create new joint maritime patrols in the region as a mean to reduce tensions, build confidence, and impro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isputants. We conclude presenting the main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as well as those policies that will be useful to implement cooperation on SLOCs protection in SCS.
7

冷戰後中共海洋戰略之研究 / The People Republic of China's Maritime Strategy After Cold War

林東煥, Lin Dung-H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論文旨在探討中共海洋戰略發展之相關條件、環境、具體措施,以及對周邊國家所產生的影響。後冷戰時期國際情勢緩和,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已大幅降低,地區爭端和衝突反而浮現出來。因地緣政治環境的改變,台海、南海地區已成為區域衝突的引爆點。中共研析波灣戰爭之經驗,放棄「早打、大打、打核戰」時時臨戰之觀念,強調「質量建軍打贏高科技局部戰爭」之策略,故調整戰略方向由陸上走向海洋,以保障其國家利益、國防安全及完成統一中國之企圖。就整體國力言,中共自1978年實施經濟改革後.,經濟成長快速,國家競爭力上升,無庸置疑,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經濟大國。而蘇聯解體後,中共來自北方威脅降低,有利其海洋之發展。又因沿海海洋爭奪及領土紛爭問題亟待解決,更全力擴展其海軍武力。中共在 1998年就制定了「中國二十一世紀海洋議程」,提出中國海洋事業永續發展政策。同年中共國務院在國際海洋年會中提出《中國海洋事業發展白皮書》,其中明文主張「中國是發展中沿海大國」。中共大力發展海洋戰略,已為亞太地區安全投下一個變數,亞太各國均深感不安。加上區域內互信機制不夠健全,中共時時對台灣文攻武嚇,更增加地區衝突之危險性。故未來台海、南海問題最後是以和平方式或兵戎相見收場,中共的戰略作為就顯得十分重要。 關鍵字:亞太戰略;國家戰略;海洋戰略;海軍戰略;海軍現代化;海權;積極防禦;近海防禦;局部戰爭;太平洋島鏈;兵力展示,有生戰力;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戰區飛彈防禦系統;遏制點阻滯;海洋經濟;指管通情系統;亞太經合會;東協區域論壇;東南亞國家協會。

Page generated in 0.01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