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7
  • 45
  • 2
  • 1
  • Tagged with
  • 48
  • 48
  • 48
  • 31
  • 19
  • 17
  • 16
  • 15
  • 15
  • 14
  • 14
  • 12
  • 11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東南亞國家協會與日本之關係

物田耕造, WU TIAN GENG ZAO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文字計七萬餘言,共分九章二十八節。 全文主要在闡明「東南亞國家協會」在今日國際局勢上所處之地位,並且如何設法巷 在共黨覬覦之下,繼續維持民主路線,發展國內繩治,安定民生,進而擺脫大國干涉 內政,以建立自主自立的體制。 在與日本外文關係上,一方面說明藉資源、能源重的輸出,擴大國內的生產,增加就 業機會和改善國民經濟,努力從開發中國邁進近代工業化的目標。而如何與日本加強 雙邊關係,擴大貿易範圍,日本將來在東南亞將扮演何等角色,軍事防衛整備等問題 ,都關係著亞洲日後和平與繁榮。以上所述種種,亦即是本文探討之宗旨與目的。
2

東南亞國家區域經濟合作之探討

蔡達棠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南亞地區在地理上與中國大陸均關係最為密切,整個中南半島遠及一海之隔的菲律賓和印尼,各國政、經情勢的好壞,自歷史事實觀之,幾乎和中國大陸之政治變遷息息相關;歷年來,由於中國大陸政權的轉換,主政者採取不同之對外政策的結果,也連帶使此地區產生不同的影響;元朝時採軍國主義作風,使得此區遍地烽火,民不聊生。繼元朝後的明朝採濟弱扶傾,已立立人,已達達人的王道主義,進而採取保護政策,使本區各國民生樂利,享受太平盛世的生活。直至清朝,由於政權腐敗,中國大陸本身淪為列強之次殖民地,此地區乃失去屏障,為西方諸列強乘隙而入,除泰國外無一倖免,全為列強所割據。由此可見,東南亞地區各國之前途實與中國大陸政權之好壞息息相關;只要在中國大陸上的政權是講仁義的王道政權,則本地區必能享受富足安定的日子,反之,則本地區必無一日安寧可言。 證之歷史,揆之現實,吾人極易發現,二次大戰後中南半島各國烽火連天,菲律賓、印尼二國也時有政權被威脅之苦,實不無道理。蓋二次大戰後,中共竊據中國大陸,在主張「暴力革命」,「槍桿子出政權」的中共政權心目中,本區各國剛自西方列強手中獲得獨立,一切都沒基礎,再加上地理上相近的因素;無疑是擴充其政權的好機會,要不是美國獨力負起捏衛本地區的責任,則東亞地區必成為另一個東歐,那是可以斷言的。 歐洲共同市場已顯現了一個最明顯的成功例子,透過經濟合作,促成西歐各國在政治、經濟上均成為足刻以與世界任一強國相抗衡的局面。因此,如能堅定本區各國立場,進而結合起來,必能為此地區帶來政治的安定與經濟的繁榮。自從政府遷臺後,無時無不以反攻大陸為第一職志,東南亞地區與中國大陸關係如此密切,且身受中共之苦又如此之深,若能對此地區各國情況作個深入了解,再與之聯合起來,當必能在反共陣容的第一線上增加無比的力量;筆者撰寫有關東南亞經濟問題之動機亦即在此,希望能透過東南亞區域經濟合作問題之探討,增加對於東南亞各國實際問題之了解,以為來日之用。 全文共分五章: 第一章 前言 概述二次大戰後,區域經濟合作其所以興起之原因,以及世界各地各種不同的區域經濟合作同盟出現的情形。 第二章 區域經濟合作的理論與效果 在理論上,以先進國家經濟結構為背景的區域經濟合作理論,並不適宜發展中國家;傳統經濟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合作的貿易創造效果大於貿易轉移效果時,經濟合作才能增加經濟福利。這種理論並不適用於發展中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透過進口替代工業及長期動態經濟發展的觀點,區域經濟合作對於發展中國家不失為突破瓶頸的一種解決辦法。 區域經濟合作的本質,就是在廢除某地理區域內幾個國家之間的貿易障礙,以促進彼此間更密切的經濟交往與合作,而對於區外國家則維持著歧視的態度,因此其影響所及將為合作的國家帶來擴大規模,導入競爭、增加投資和改善貿易條件的效果。此外,本章也探討區域經濟合作產生的背景及其合作的形式。 第三章 東南亞國家的現狀分析 透過統計數字的探討,便可很清楚地看出阻礙本地區經濟發展的幾個主要問題。本區由於傳統出口物品在種類與地理上的高度集中性,導致本區貿易條件的長期不利,因而影響到各國的輸入能力,使貿易無法提供國內缺乏的資本財和原料,阻礙發展的步伐。另一方面,各國為促進工業化而採取的進口替代政策,則又受到國內市場狹窄與資金的不足及生產與管理技術的落後,和資源的缺乏等各種不利因素的限制而無法順利推展;此外,過度的保護使得這必要的罪惡(Necessary Evil)變成無法忍受。因此,經濟結構上的不均衡,即國內資源無法轉換為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資——不論是自行生產,抑或透過國際貿易來獲得——乃是本區國家今日所面臨的最大難題。再加上各國共產黨的騷亂,幾乎半數的國家都在二次大戰後再遭遇過戰火的洗禮。在這情形下如何使這些國家聯合起來,產生自救救人的力量,將是一個很值得 探討的問題。 第四章 東南亞國家的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性 亞洲經濟合作的觀念發軔得很早,早於一九五○年「歐洲支付同盟」成立的前後,日本即提出組織「亞洲支付同盟」的計劃,然而由於韓戰、越戰的爆發,使本區重新陷入混亂狀態,此計劃乃宣告無疾而終。直至一九六一年方組成了東南亞洲協會,以後陸陸續續有各種組織出現,就中以RCD組織較有成效。由於本地區人口多且繁,而政治、經濟基礎均不穩定,再加上無合作經驗的結果無法堅定合作信心,且合作以後的利益不易公平分配等種種因素,使得本區區域經濟合作的可能降至最低點。因此在這情形下,欲侈言採行全面自由貿易區與關稅同盟的辦法是不現實而不可行的;似宜採取漸近的方式,合作地區不妨由小而大,合作內容由狹而廣,如此則或許會有成效。 第五章 結論 東南亞地區在經濟上是落後的,在政治上是不穩定的,在合作基礎上是沒經驗的;故本地區若一開始即欲全部結合起來實不可能,而若欲採局部漸近的方法,則有一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如何達到各國間利益的均等;因此,為了使國際分工容易推行,必須要自經濟發展階段大致相同的各個國家開始結合,再漸漸放大,如此才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全文由選擇題目開始至撰寫期間,深得李師登輝悉心指導,不時給予思想上的啟迪及資料的提供,方得以如期完成;吳師叔心、郭師華倫、曹師伯一,不時給予關懷與鼓勵;張師維亞、國際關係研究所陳召集人元在資料的搜集方面,提供許多極為實貴的意見;此皆所衷心感激者。國際關係研究所、外交部、經濟部、經合會及美國新聞處的提供資料,使筆者受惠良多。際此論文草成之時,謹申十二萬分的謝忱。惟達棠才疏學淺,初次嘗試論文寫作,疏漏錯訛之處必所難免,尚祈 師長先進,不吝賜教指正,俾日後得以有改正機會。
3

泰國與東協關係之研究

楊明玉, Tongtagorn , Chanokphor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若是希望能了解泰國對外之行為,先必須了解泰國外交政策的五點原則:尋找政治保護者原則、反制觀念原則、尋找多邊政治支持者、「風下之竹」與防禦性的外交原則和自主獨立行原則為基礎,可以發現到,由於泰國所處的國際環境使然,其不得不在此一充滿衝突的區域環境中,謀求一套八面玲瓏的生存之道,而在區域環境的變化威脅到國家安全時,採取不同的外交策略,以期能夠將國家利益最大化,並將傷害減至最小。這種靈活彈性的外交手腕,始終維持了泰國國家領土及主權的完整,此種柔性務實的外交策略,確有值得效法之處。 泰國與東協之關係也是如此,泰國政府使用上面的原則為基礎與東協有互動關係,本文以三階段分期作一分析,評析泰國與東協的互動具有下列特點: 第一階段:一九四五年至一九六七年泰國與東協關係之歷史 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經驗,使泰國獲得兩點主要教訓:第一、執行政策與霸權國家有密切關係,但在未來必須準備其他選擇途徑。第二、若是選擇執行中立政策,但不能保護本身不受到敵國的威脅。不如讓泰國和某些霸權國家有同盟關係,以保證自身的安全。 戰後泰國外交政策可分成兩階段:第一階段為戰爭剛結束時,泰國執行中立政策或稱為「先等看之政策」,為了避免種種可能問題,在冷戰初期,泰國沒有決定和哪一派結盟。中立政策一直到中國共產黨內戰獲勝,統治中國,開始有了轉變;第二階段自一九四九年後,稱為「轉變階段」或「泰、美盟國時期」。這一階段對泰國的未來,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當時泰國是持反共政策,擔心共產主義之擴張(尤其來自中共)將威脅泰國國內的穩定。此外,二戰結束後泰國受到英國與法國以若干條件壓迫,美國介入助泰國解決所有問題,使美國成為泰國最主要的盟國。甚至幫泰國引導加入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 二、一九五四年九月泰國加入SEATO, SEATO的三個亞洲會員國中,泰國是最主要的,因為泰國是印支半島之中心,對亞洲內的政治發展擁有一定的影響力,並可擴大到海外。因此,泰國是SEATO東南亞安全議題之關鍵,所以一九五五年二月第一次SEATO會議結束後決定在曼谷設立SEATO的總部,並一九五七年三月在曼谷設立了SEATO軍事計劃辦事處。一九五七年七月Pote Sarasin擔任SEATO秘書長更提升泰國在SEATO的主要角色。泰國整期間參與SEATO,其與SEATO互動關係有若干方面包括: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和教育等。泰國參與SEATO之利益:(一)、參與SEATO,擴大使泰國的國際關係與使其政治的決策變寬,並使得泰國和美國及其他霸權國家的關係更為密切,甚至使泰國代表進入為SEATO理事會豐富了泰國的外交、政治及軍事經驗。(二)由於中共計劃擴張權勢,泰國獲得SEATO及美國援助。在危機或戰爭威脅下SEATO的支持會增加泰國的安全。 泰國在SEATO會員地位下,有著如下義務;(一)、支持強國之政策:大部分表現在聯合國的議決,泰國在表決時大部份跟隨著美國、法國及英國的腳步,反對蘇聯立場。事實上,泰國維持其與大國之關係(尤其是美國)的行為,使本身獲得相當利益。(二)、代表SEATO非亞洲國家的會員國,確定他們獲得利益保護;若干亞洲國家懷疑SEATO的目標,擔心帝國主義恢復。泰國的加入,使他們減少此種擔憂,了解SEATO對亞洲國家真正的目的所在。泰國與SEATO的關係使泰國落在危險的地位,被其他國家懷疑立場。另一方面,泰國也積極勸進SEATO依循組織宗旨,援助各殖民地尋求獨立,以避免其他國家對泰國做為西方國家衛星國的指控。在聯合國,如果有關於殖民地的問題,泰國也能站在亞洲國家的立場予以支持。不論如何,從一九六○年寮國危機爆發,使泰國領導者重新考慮SEATO的效能以及積極要求與美國雙邊關係的保障,使得一九六二年三月泰美簽署「他納-魯斯克協定(Thanat-Rusk Joint Communique)」,使兩國關係更加密切。從他納-魯斯克協定可發現泰國對SEATO的堅信減少。 三、從參與SEATO之經驗,使泰國領導者也開始認知到,若是僅靠西方的霸權國家,長期而言是弊大於利的。因此,泰國重新調整外交策略,支持與東南亞國家進行合作,也擴大其選擇空間。泰國認為建立新組織取代SEATO時,必須尋找本區域的國家,因為彼此有共同的利益。當時菲律賓和馬來西亞也與泰國有共同的概念。因此,泰菲馬討論成立新區域組織,泰國提議強調新區域組織應該重視經濟合作,主張區域經濟互賴、提昇出口基本產品、管理市場及控制售價。泰國認為組織結構應簡化,包括永久總部、但維持較小型的管理體系,強調實踐的合作。馬菲同意泰國所提出之概念。終於,一九六一年七月三十一日,馬、菲、泰三國在曼谷組成東南亞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ASA),並發表曼谷宣言(Bangkok Declaration)。 一九六二年底至一九六三年初,組織活動開始減緩,因為印尼、馬來西亞與菲律賓間,對沙巴主權的爭議,終於使ASA的活動完全停頓。當菲律賓、馬來西亞及印尼發生衝突時,泰國扮演調停者的角色,由泰國外長他納花了幾個月,終於馬、菲和印尼三國,看見泰國的善意,願到曼谷進行會談,解決所有的衝突問題,結束自一九六三年初以來的對抗、僵持關係。一九六五年九月後,泰、馬、菲和印開始討論關於ASA之未來,此外其也決定納入新加坡為會員,總之,在一九六七年八月八日,五國外長在曼谷集會,同意將「東南亞協會」擴大為「東南亞國家協會(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並發表「曼谷宣言」, 而使ASA也走上了解散的命運。 第二階段:冷戰時期泰國與東協關係 一、因而在冷戰時期國際情勢轉變,尤其是美國撤離東南亞地區,為了符合該轉變,使泰國必須調整本身的外交政策。此外,泰國政府認為國家的穩固和發展,與鄰國的穩定有密切關係,各國之合作將會影響區域的前途。該概念使得泰國參與東協,泰國參與該組織有明顯的目標,即是為了本國的穩固和經濟利益。泰國選擇以東協作為本身外交政策核心的戰略。泰國調整外交政策,以東協取代美國撤離東南亞區域的權力空缺。因為泰國認為,東協將是泰國在國際政治上討價還價之重要手段。從一九七六年後,泰國政府相當重視東協為泰國外交的核心政策之一部分。冷戰時期,泰國在短期和長期之外交政策可總結為:支持東協的合作和創造東南亞之統一性,依循組織的宗旨,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以及推動政治合作,包括致力於解決對區域的穩固和安全有影響的任何問題,以使東南亞地區成為真正的和平區與中立地帶。此外,與各國促進經濟和貿易關係,不論彼此的政治體系差異。最後則是與各國改善關係,形成各東南亞會員國之共同利益。從前面的政策引導,冷戰時期泰國在東南亞地區所扮演的區域保護者與調停者角色。 二、從一九六七年泰國參與東協後,東協的活動對經濟、政治、文化之合作,以及會員國的穩定鞏固問題上,重要性日益擴張。同時泰國政府之政策,是希望利用東協達成其經濟和政治之目標。一九七六年八月三十日,泰國政府頒布條例,成立泰國的東協辦事處(Thailand ’s ASEAN National Secretariat),屬外交部之下的單位。其地位等於「司」,任務則是主管有關東協的事項。在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二日,政府頒布法令,將東協辦事處分為四組。 一九八四年七月二十七日政府發布條例,將東協辦事處改名為東協司,但職能未變。此後,為了符合國際情勢之轉變和國家的利益,東協司仍調整單位內的機制三次:一九九一年、一九九九年和二○○三年。從一九七五年至冷戰結束泰國外交,從泰國外交部調整機制有主要的關注考量是強調安全與穩固方面,尤其在面臨柬埔寨問題,泰國傾注全力解決該問題,因而其認為該事項與泰國的生存有密切關係。但在調整機制三次後,可發現符合冷戰結束泰國外交政策之轉變為重視經濟方面為主。 三、一九七八年十二月廿四日,越南揮軍入侵柬埔寨,使東協各國感到莫大之安全威脅尤其是泰國:成為「前線」國家。在泰國執行解決柬埔寨問題之方針:(一)、尋找方式使越南撤軍,離開柬埔寨和寮國,並使兩國恢復和平及獨立主權,因而泰國將不需要處理難民問題,也不用面臨邊境穩定與否的問題;(二)、泰國希望柬埔寨與寮國有獨立主權,因其認為兩國是泰越間之緩衝國;(三)、泰國希望越南脫離蘇聯之權力範圍,使泰國不必擔心蘇聯擴張權勢接近甚至進入泰國境內。泰國政府為了達成上面三點的目標,而執行解決越柬戰爭問題之政策,可分為兩個方式;(一)、外交途徑;透過東協與聯合國,堅持由柬民決定自己的命運,外國不應干涉,並強迫越南全面撤軍離開柬埔寨。(二)、經濟壓力;使越南受到全面壓力, 強迫河內接受泰國要求。在解決柬埔寨過程中,雖然有時東協會員國對解決該問題之意見有差異,不過東協總都支持泰國的提議與方式。因而東協不要泰國與中共有密切關係引起東協內部對柬埔寨問題的態度分歧。換言之,東協支持泰國的提議,因為其不需要霸權國干涉本區域內的事項。 泰國與東協在解決柬埔寨合作的主要轉變是於一九八八年八月四日察猜上台後,他提出「化印支戰場為市場」的策略,其調整對印支國家的態度,以更有彈性的主張,透過經濟方式來維繫國家之間的關係。其內涵已明顯從「對抗」轉入「共存」,從「緊張」轉入「和解」。在中南半島上自行產生的新主義,目的是追求區域內各國的利益,而非實現超強國家的野心。察猜對柬埔寨問題政策改變的主要因素為:察猜和察猜政府顧問之角色與軍方和內閣之態度。差猜的提議改變了泰國與東協解決柬埔寨的問題作法,以及此引發了察猜政府與外交部之間的衝突。甚至,該計劃也被認為是破壞東協的團結。不論如何,差猜的「化印支戰場為市場」政策,也是解決柬埔寨問題的主要因素之一,並引起東南亞地區脫離政治和安全問題走向新世紀經濟整合發展時代。 在解決柬埔寨問題方面符合泰國國家利益。泰國外交部表示:「我們認為東協是泰國利用的其中之一的外交工具,為了使泰國達成或維持國家的利益。泰國在選擇使哪個工具來解決哪個問題,必須考慮到當時哪個工具對那個事項能達成最高的效能。如柬埔寨問題泰國政府認為使用東協為工具將獲得解決問題最高的效能。」 第三階段:後冷戰泰國與東協之關係 一、後冷戰泰國對東協政策,以三個政策為主導:察猜政府的「化中南半島戰場為商場」政策、安南德政府的「建設性交往」(Constructive Engagement)政策和查華利的「完整的區域主義」(Complete Regionalism)政策為主導。雖然,泰國三個政府之外交政策之名稱差異,卻有同樣的目標,即是其使泰國獲得經濟利益(進入印支半島和緬甸市場)和加強泰國在區域之角色(使泰國成為東南亞的領導者)。因此,東協擴張之政策泰國也扮演主要的角色,尤其是緬甸的事項。泰國推動和支持東協擴張,一方面為在經濟方面加強貿易和投資擴張;另外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因為四分之三的新東協會員與泰國有領土接壤(緬甸、寮國和柬埔寨)。而其希望以東協擴張之關係,與鄰國解決毒品問題、劃定邊境問題和武裝衝突等。總之,東協擴張對泰國十分有利,不但增加泰國的貿易和投資成長率、援助泰國解決鄰國的煩惱問題,並加強泰國在東南亞區域之角色。 二、一九九八年七月二十四日泰國所提出的「彈性交往」新主張打破了一九六七年東協不「干預他國內政」的原則,使東協會員可以直接對區域任何問題表示意見。從這主張反映出,泰國以歷史的經驗與其關心本區域未來的問題作一融合,尤其是在東協擴張之事項,使東協有預防衝突或提醒危機預警的機制。要是東協會員國間能夠真正的體認這種新東協精神,東協會員國必可達到互相輔助成長,減少許多的經濟和社會成本,進而達成真正團結而統一的東協。雖然泰國的「彈性交往」被多數的東協會員拒絕,但是至少泰國「彈性交往」新主張,表示泰國對東協的重視,希望以該主張使東協各會員對本區域的共同責任。 三、一九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泰國首相乃川,提出「東協三人小組」(ASEAN Troika)的機制。此機制提出的用意是:使東協能夠適時處理緊急且重要的區域性政治與安全議題,及其他可能導致此地區和平與和諧危害的相關事宜。泰國提出「東協三人小組」的原則,是其第二次企圖成立東協穩固機制。為了促進東協會員彼此的合作,提醒任何對區域有影響以及使幫助東協會員合作尋找解決問題的方式,甚至希望能使東協會員團結。雖然該原則不能使各會員滿意,但其至少是一個方式使東協解決任何問題,可知泰國對區域有多麼關心。 泰國在成立AFTA的過程中,扮演相當主要的角色,尤其是泰國首相安南德和其專家工作小組,以若干方式解決成立AFTA的障礙,使各東協會員國支持及簽署成立AFTA之協定。在堆動成立AFTA的成就是泰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最主要業績之一。泰國以外交方式說服了東協會員同意和簽署成立自由貿易區協定,在過程中,泰國以外交方式說服東協會員同意和簽署成立自由貿易區協定,展現了以下三項執行外交政策之能力: 一、增進東協會員對泰國立場瞭解的能力:這一連串的工作並不只是為了泰國己身的利益,或是要控制東協,而是為了東協共同的利益。安南德的在各地總是表示:「這是高於一切的目標,即東協會員國必須有堅定的政治意志(political will),以及必須將該意志徹底落實,有效執行,促進區域合作。減少只重視本國短期利益的情形,必須強調區域的長期利益。」 二、泰國整合東協會員國觀念的能力:例如引入印尼的CEPT作為AFTA的主要機制,或是調整想法以與其他東協國家求取調和,都是使各會員支持泰國成立AFTA提議的主要因素。 三、泰國妥協的能力:為了結合各國的利益,泰國不斷說服東協會員國,要求他們支持成立AFTA之提議,終於在第四屆東協高峰會,六個東協領袖簽署成立AFTA的協定。 在AFTA成立後,泰國也不斷扮演主要的角色,從主辦關於AFTA之活動、提出若干措施,使AFTA早日達成目標,泰國所推動的不僅是取爭本身的利益,並且希望東協成為經濟強大的組織,甚至在國際舞台上有討價還價的能力及競爭力。泰國參與東協自由貿易區(AFTA)對泰國貿易和投資十分有利,總之,泰國參與AFTA之影響有: 1.東協關稅降低,使泰國產品的價格降低,增加泰國出口競爭力。 2.泰國關稅降低,使泰國從東協進口原料和半成品價格低,也使泰國生產成本降低,增加泰國的出口力。 3.消費者可以更便宜地買消費品。 4.堅實及擴大市場之基礎,使東協各國均吸引外國的投資,尤其泰國有若干方面的優點,例如:有能力的勞工、市場範圍大、社會公開、便利的公共設施,以及泰國可作為印支半島國家進出大門,使泰國成為最吸引外資的國家。 5.東協內的競爭,使泰國開始調整本身產業效能和發展技術。 6.東協內的進出口擴張,使泰國減少對其他國家貿易的依賴。 四、ARF是亞太地區的安全組織之一,由東協扮演主要角色,泰國也是ARF的創始國之一,並且一九九四年第一屆ARF會議在泰國曼谷舉行。泰國總是重視和支持ARF的活動,甚至在ARF中企圖提出新概念。在一九九九年至二○○○年泰國外長蘇林擔任ARF主席,他更加強泰國在ARF的角色。蘇林在擔任ARF主席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推動北韓為ARF會員:這事項對亞太地區安全有助益,也有助本地的和平和穩固。 (二)、促進ARF和東協扮演援助解決東帝汶的問題的角色:從東帝汶內政發生暴動,泰國主動要求東協和ARF會員國進入東帝汶提供援助以及參與聯合國和平部隊。其不僅是維持區域的和平和穩定,這與其他組織合作,尤其是聯合國,此外也使東協會員和ARF有機會合作維持本區域的和平,使國際社會認知到本區域的團結。泰國在東帝汶維持和平行動之領導角色,其獲得非常大的成就,並廣為國際社會所接受。 (三)、推動擴張ARF與其他集體安全組織之地位:例如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和美洲國家組織(OAS)等:泰國外長蘇林所推動的目標為了希望ARF在國際舞台上增加自己的角色、經驗和盟國,甚至使國際承認ARF為世界主要的集體安全之一組織。泰國仍繼續推動ARF與OSEC間的活動。 (四)、從一九九九年底北韓核武危機爆發,受到全球國家關注,泰國自不例外。雖然泰國僅是一個亞洲小國,但在該問題上所扮演的角色仍不可忽略。泰國其不僅對該問題表示關心,也積極提出若干方式解決問題,尤其以推動ARF作為解決北韓核武危機之平台,以及提出應加重ARF主席對區域問題之角色的提議等。
4

閱聽人眼中的東南亞新移民女性: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與新移民族群認知的關聯

張蓓琳 Unknown Date (has links)
過去研究發現,媒體是以偏差、負面、我族中心主義的角度處理移民族群的新聞,然而,這些媒介內容卻是閱聽人評估移民族群的重要依據。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探討青少年的媒介使用與東南亞籍配偶的形象認知、態度間的關係。此外,族群認知是由多重機制建構而成,本研究同時將青少年和東南亞籍配偶子女的人際接觸納入研究,探討人際接觸對東南亞籍移民族群認知的影響。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共訪問台北縣市青少年國中生共550 人。研究結果發現,青少年對東南亞新移民的族群認知與其弱勢情境有關,包括:負面、他者、社會問題、能力不足的形象認知。此外,青少年的電視新聞暴露、注意程度對東南亞籍配偶和其子女的族群認知、評估的預測力較佳:青少年的電視新聞暴露時間愈長、注意程度愈高,對東南亞籍配偶和其子女的認知、評估愈負面。青少年的報紙新聞暴露時間和東南亞籍配偶認知有關,其報紙新聞的暴露時間愈長,對東南亞籍配偶的負面形象程度愈低,顯示媒介暴露時間的多寡和媒介效果未必成正比。網路對於建構族群認知、評估的效果則未有電視新聞、報紙一致,未來若將網路使用內容納入研究範疇,將能進一步了解網路對於建構閱聽人族群認知、評估的效果。 / Since mass media has distorted ethnic groups in the news for a long time, this study examines how teenagers perceive the south-east foreign brides and their children and the relation between teenagers’ racial perceptions and media use. Therefore, teenagers’ interpersonal contact with the south-east foreign brides’ children is also a variable in the study so that we can further examine the effect of interpersonal contact toward teenagers’ racial perception and attitude. Using a random sample technique, a total of 550 teenagers were surveyed in 2008. The results of the study showed that teenagers perceived the south-east migration as the negatives, others, social problems and inabilities. In addition, the more television news exposure and attention teenagers have, the more negative perception toward the south-east migration teenagers hold. As for the newspaper, the more newspaper exposure teenagers have, the more positive perception toward the south-east migration teenagers hold. However, there’s no identical result in terms of the internet. Future research may find out how the internet impact the audience’s racial perception if the internet content is measured.
5

「東南亞國家協會」之研究

李定國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6

美國柯林頓政府對東南亞國家之外交政策

金欣潔, Chin, Jessie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後之國際安全環境,最為特殊之特徵係屬美國取得在全球的單極領導地位。美國對於全球各區域的安全與軍事議題,亦無庸置疑地扮演動見觀瞻的主導國角色。因此,美國未來二十年亞太安全政策,乃是建立在為維持美國在亞太地區之軍事力量,以及維護美國利益與東南亞國家間安全之基礎上。另外,柯林頓總統任期歷經八年,時間不可謂不長,對於分析美國的政策立場有相當程度之意義。倘若以柯林頓政府決策體系為分析重點,針對其東南亞政策產出作為研究對象進行分析,相信可藉以從柯林頓政府與東南亞國家之互動中,窺探出東南亞對於美國的意義何在。然而,又由於我國無論在地緣、歷史等方面都與東南亞地區有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東南亞國家對我國在外交政策分析上有其重要價值。 故本論文首先試圖分析柯林頓政府東南亞政策的形成背景;其次,檢視柯林頓政府與東南亞國家之雙邊關係,分別以政治、軍事、經濟及文化等面向為分析層次,依序觀察和分析雙邊關係所呈現的特色和問題;再者,探討美國與東協國家之多邊經貿及軍事關係、美國對東協區域論壇之政策立場,以及美國對南海問題等涉及多國之個案分析;復又研究美國與東南亞之間關係互動,在未來會面臨到的挑戰及機會為何,同時歸納出雙方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日後加強關係的機會何在;最後,則對柯林頓政府之東南亞外交政策的效果試作評估,並說明研究心得與結果,以期對於柯林頓時期的東南亞外交政策的解析和未來美國亞太安全戰略的發展能有所助益與啟發。
7

東南亞籍配偶在農村:生產與再生產之貢獻——以雲林縣西螺鎮為例

林品樺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從統計數字檢視外籍配偶占各縣市的人口比例,可以看出外籍配偶多集中在以農漁業為主的縣市;且由於農村地區人口大量外移,導致農業勞動人口嚴重不足及老化,即使到了今日,這些農業縣市與其它縣市相較,其人口在社會增加率上仍是屬於負成長數值相對高的地方。外籍配偶占這些農業縣市人口相對多的比例,顯示出她們與農業社會間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關連。以目前農業縣市人口呈現負成長且老化的趨勢來看,占台灣移入人口絕對多數的她們會對台灣的人口結構或農村老化的勞動力有著什麼樣的影響? 有鑑於此,本研究試圖以文獻探討為主軸設計訪談問卷,了解東南亞籍配偶對於雲林西螺農村地區的影響,所欲達到的具體目的為:從生產面向了解外籍配偶的就業動機以及她們在農村勞動市場的活動樣貌;從再生產面向了解外籍配偶在農村家庭中與家人相處情形以及所扮演的角色;沿著以上線索,再進一步檢視外籍配偶在農村地區的定位及貢獻。 最後研究發現西螺農村人口外移、勞動人口老化現象嚴重,東南亞籍配偶的到來填補了農村勞動力的缺口,讓身為台灣重要稻米產區和蔬菜種植區的西螺可以在老一代人口逐漸凋零下,農業得以繼續存續;另一方面,外籍配偶不僅為日漸凋零的農村及國家的少子化趨勢提供了未來的新生勞動力。同時,她們在具體面向上,包括無酬的照顧工作、減輕家務工作的負擔和托育的提供等,減輕了農村家庭或高齡者家庭的困境,降低政府社會福利支出的成本;而在抽象面向上,她們給予家庭成員生活和心靈上的安定,維繫社會基礎單位-「家庭」的持續運作,都是不容小覷的。 研究者並提出「在地生活者」的想法,認為外籍配偶無論懷抱什麼想法或憧憬來到台灣社會,儘管嫁入家庭的經濟條件各異、面對著生活的各種壓力,她們都是一群在台灣土地生活的女人,媳婦與媽媽,皆已在這塊地上落了地生了根,並且務實地生活著。
8

胡錦濤時期中共的東南亞安全戰略

金佑霖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中共歷代領導人的東南亞安全觀、安全戰略目標與政策,若以地緣政治途徑分析,可發現與鄰國動向或周邊事態發展存在密切關連。本論文先簡要回顧毛澤東、鄧小平、以及江澤民時期,中共的東南亞安全認知與安全戰略目標。接續的研究焦點,即鎖定在胡錦濤時期展開後,中共會如何評估該區域的地緣政治安全形勢?順勢而定的政治、經濟與軍事安全戰略與政策內容則為何?而東南亞區域主體-東協國家、基於反恐訴求而強化與東南亞關係的美國、以及東南亞最大的海外援助國家-日本,這些區域主要行為者在政治、經濟、軍事安全議題上,又會對中共的安全戰略與政策引發何樣的機遇和挑戰? 胡錦濤時期中共的東南亞安全戰略,受到東南亞海域(如麻六甲海峽、南海)位置與資源、東協整合進程、以及美日兩國之勢力部署等,有關地理格局和地緣政治因素之交互作用。在針對相關因素的評估參酌之下,中共確立以「和」為先戰略以及政治「睦鄰」、軍事「安鄰」、經濟「富鄰」之政策方針,深化與東協國家的交流及聯繫,以圖經濟實力與友好形象的連帶提升,進而推展對區域事務的影響力。惟當中共的戰略及政策執行,面對東協國家、美國、日本等區域主要行為者,就有關東南亞穩定與繁榮之促進,儘管似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交集,並為中國國力增長創造有利機遇;政治影響力的消長、經貿較勁、能源競逐、軍事威脅,諸般因素的糾葛拉扯和連鎖效應,卻亦形成嚴峻挑戰。鑑往知來,十七大後仍由胡錦濤持續主政的中共,在深化與東協國家合作以求實現互利共贏的背後,競奪區域主導權的別有居心企圖,為海域開發或掌控而擦槍走火的軍事張力,這些對中共安全戰略形成質疑及挑戰的議題,恐怕才是外界鎂光燈之實質聚焦所在。
9

從東協憲章看東南亞的區域治理 / Southeast Asian Reg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ASEAN Charter

沈時芃, Shen Shi P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東協憲章對於東南亞許多國家而言,代表著東協整合過程中的重要里程碑。自創立的四十一年來,東協終於產生了一部能使其實質成為「植基於規範和人民導向的」法律主體。 該憲章著實制定規範並賦予東協成員國和該組織法律人格,更重要的是,其標誌了「對於基本自由的尊重、人權的保護以及社會正義的提升」等原則。該憲章更呼籲一人權機構的肇建,俾使每一成員國恪遵憲章的規範。 然而,不幸的是,該憲章未能概括針對未遵守憲章原則規範會員國的制裁條款,且對於將賦予人權機構多少權力以制定規範亦懸而未決。而東協會員國遵行已久的「不干涉會員國內政」原則,更使此情況變得更加模糊難明。因此,本文將針對東協憲章及其所建立的區域治理模式進行分析,並探究東南亞國協區域治理下所面臨的矛盾與難題。 整體而言,新憲章中的各種建議、改革嘗試與區域整合方向儘管極具前瞻性;然而,若始終不願意清晰地面對東協區域內的各種實際問題,區域新憲的法律效力與規範能力,將備受質疑;甚至,亦將無助於區域共同體的實質建構。 關鍵詞:區域治理、東南亞國協、東協憲章 / It is true that for many in South East Asia, the ASEAN Charter is a milestone. For the first time in its 41-year existence, ASEAN has a constitution which can potentially lead it to be "a rule-based and people-oriented" legal entity. It even indeed sets out rules for the ASEAN members and gives the organization legal personality. More importantly, it enshrines the principles of "respect for fundamental freedoms, the promotion and protection of human right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justice". It also ca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a human rights body to ensure that every member state adheres to the Charter's principles. But, unfortunately the Charter fails to include a provision which would authorize sanctions for any member that does not comply with its rules and principles. And it remains unclear how much power will be granted to the human rights body in enforcing the principles. To make matters even more ambiguous, the Charter validates a long-held ASEAN principle that is the root cause of the organization's ineptitude in dealing firmly with its members — "non-interference in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ASEAN member states". As a result, the purpose of study is thus to analyze the ASEAN charter and its mode of regional governance, investigating the problems and contradictions of regional governance under the charter. All in all, though the suggestions, reform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regional integration of the new charter are extremely visionary, if the members are unwilling to face up the substantial problems in ASEAN region, the binding force of the regional new charter will be doubtful and even cannot be conducive to the forming of regional community. Keywords: Regional Governance, ASEAN, ASEAN Charter
10

越南之外交政策(1976-1995) / The Foreign Policy of Vietnam (1976-1995)

陳永豐, Chen, Yung-F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No description available.

Page generated in 0.033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