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
「九一一」後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研究田漢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結束,適值全球因應國際體系解構與重建之時,2001年9月11日美國境內卻突然發生嚴重之恐怖攻擊事件震驚全球,此一事件除迅即引起全球強烈之反應,亦且挑戰當代國際安全研究規範,更將導引未來國際安全政策制訂之方向。
「戰爭」活動自歷史以觀,多以國家行為者行之,惟國家亦須按國際法規範使用武力。但「九一一」後,美國及恐怖主義組織在使用武力之具體實踐上,首先打破了戰爭僅能發生於國家之間的情況;其次,美國依「自衛原則」執行其特立獨行的「先發制人」反恐戰略,亦暴露出當代國際法無法有效規範武力使用之困境。
在恐怖主義犯罪日益猖獗及恐怖活動無所不用其極、危害不斷加重之情勢下,國際社會遂逐漸加大反恐力度,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亦針對恐怖主義犯罪制訂相關多邊公約,以遏制恐怖組織活動之蔓延,美國亦將反恐戰爭指導原則做為其國防政策執行重心,全力推動全球反恐行動,而境內擁有近二億穆斯林之東南亞地區,已成為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首重之反恐戰場。
印尼為全球穆斯林信眾最多之國家,在印尼政治發展的過程中,伊斯蘭教與穆斯林組織一直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另由於印尼境內多島嶼之地理特性,有利於恐怖分子藏匿及連結,為恐發展成為恐怖主義溫床,美國對東南亞反恐亟欲肅清印尼地區,故與印尼合作反恐則成為必然之趨勢。長期以來,美國與印尼保持廣泛之合作關係,但在1999年東帝汶事件後,便中斷軍事合作關係,直到2005年11月,美國基於全球反恐戰略利益之考量方始恢復。
基於「九一一」後之多極體系國際政治環境與全球反恐趨勢,並為前瞻國際安全研究及安全政策新方向,本論文透過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政策與實踐,探討美國東南亞反恐戰爭對區域安全的影響,並進一步瞭解美國此際於印尼之反恐戰略佈局,在實踐過程當中產生之互動與影響。並藉由美國與印尼在反恐戰爭之結盟意圖,單邊與多邊合作之實踐,及印尼對美國之反恐合作態度進行探討,從而分析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之目的及評估美國與印尼反恐合作成效;最後亦對我國未來之安全政策與反恐機制相關規劃,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關鍵詞:恐怖主義、東南亞反恐戰爭、反恐合作、地緣戰略、國家利益
|
22 |
中共能源安全與其在東南亞戰略布局 / China's energy security and its strategic arrangement in Southeast Asia吳國安, Wu, Kuo-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In 2003, China surpassed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oil consume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hird largest oil importe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hina’s huge demand for oil and its dependence on oil imports have forc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to adopt the energy expans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secure the country’s oil supply. The energy supply and reserves in Southeast Asian region are not the critical core area to supply China’s energy demand, but it is located in the periphery of China where it controls the transportation link of the Strait of Malacca, directly to hold a strategic point of the sea lane of communication for transporting oil to China. Under this scenario, China is proactively to carry out its energy diplomacy with ASEAN’s nations and to ensure completely an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 in Southeast Asia so as to assure China’s oil security.
In this thesis, it is mainly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inquiring into China’s oil security strategy? Why China and how to readjust its relations with the n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What is the driving factor? After China has become the oil importer, China has to face what kinds of challenges in oi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What is its intention of resolution projection? In terms of geographic shares, about 60% of the China’s oil import comes from the Middle East, passing through the highly insecure the Strait of Malacca in Southeast Asia that has taken the advantages to influence China’s oil sea transportation routes. Those issues will lay stress on the key points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Malacca Dilemma,” meet the China’s oil demand, sus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en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 In 2003, China surpassed Japan to become the world’s second largest oil consume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third largest oil importer (behind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China’s huge demand for oil and its dependence on oil imports have force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continuously to adopt the energy expansion strategy in order to secure the country’s oil supply. The energy supply and reserves in Southeast Asian region are not the critical core area to supply China’s energy demand, but it is located in the periphery of China where it controls the transportation link of the Strait of Malacca, directly to hold a strategic point of the sea lane of communication for transporting oil to China. Under this scenario, China is proactively to carry out its energy diplomacy with ASEAN’s nations and to ensure completely an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 in Southeast Asia so as to assure China’s oil security.
In this thesis, it is mainly to probe in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the inquiring into China’s oil security strategy? Why China and how to readjust its relations with the nations in Southeast Asia? What is the driving factor? After China has become the oil importer, China has to face what kinds of challenges in oil transportation security? What is its intention of resolution projection? In terms of geographic shares, about 60% of the China’s oil import comes from the Middle East, passing through the highly insecure the Strait of Malacca in Southeast Asia that has taken the advantages to influence China’s oil sea transportation routes. Those issues will lay stress on the key points of breaking through the “Malacca Dilemma,” meet the China’s oil demand, sustain economic development, even consolidate the legitimacy of the ruling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conform to the national interests.
|
23 |
冷戰後中共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戰略:對區域安全合作之意涵潘振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冷戰時期以來,中共的對外戰略乃是依據整體國家安全戰略的需求而制
訂,在歷經了毛、鄧、江、胡等四代領導人的安全思想,以及冷戰、後冷戰、後911等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共的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逐漸呈現於一種融合於國際社會和區域體系的傾向,這可由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戰略的演變過程中一窺全貌。而在1990年代中期中共對外戰略轉型之後,中共的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政 策,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廣義安全領域中,分別呈現了何種發展與變化?中共安全戰略的變化,對於冷戰後東南亞逐漸興起的區域多邊安全合作,有何政策上的意涵和影響?又此種影響,對於安全合作此一議題領域上,有何理論上的歸納和啟示?上述幾點乃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與核心焦點。
本文經過研究後發現,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整體發展需求,逐漸引導並改變中共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的目標界定與政策內涵,並導致了中共在東南亞區域內對於多邊機制和多邊安全議題的態度和行為轉變。而中共大國外交和多邊外交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實踐,不但改善了與東協各國的雙邊關係,並使中共逐漸融入且帶動了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使其合作範圍擴展至東北亞,合作議題領域亦有深化之趨勢。但這並不代表自由制度主義典範已經主宰了中共的安全政策產出,相反的,中共安全行為仍是以相對利得為主的現實主義邏輯下的產物,而這也適用於區域中的其他國家,權力格局和國家利益考量仍舊主導了國家單元面對結構的下一步行為,就未來安全合作的前景而言,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走向更高度的安全整合之前,所必須先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關鍵詞:中共安全觀、國家安全、東南亞戰略、多邊機制、安全合作
|
24 |
東南亞國際旅遊競爭力之研究游明進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文目的為探討影響東南亞七個經濟體(台灣、香港、及東南亞國協五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泰國)在國際旅遊觀光市場之相對競爭力的因素及利用國際旅遊觀光統計資料,透過三階段最小平方法(3SLS)及迴歸分析,分別針對東南亞七個經濟體,探究相對價格、匯率及供給面變數,對其主要來源國家觀光客─美國、日本做實證分析。實證結果發現:(1) 如果旅遊目的為商務或探親,或者是以觀光團型態旅遊,則國際觀光客對於相對價格變動並不敏感。(2) 如果大部分在目的地國家的旅遊支出是以來源國家貨幣計價,則國際觀光客對於匯率變動並不敏感。(3) 供給面因素的確對經濟體之國際旅遊觀光市場佔有率具有決定性影響,然而其影響視來源國與各目的地國家之相關性而定。
|
25 |
緬甸的軍人與政治變遷 / The military and political change of Burma (Myanmar)江雪秋, Kiang, Sheue-Chio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本篇論文共分為六章二十三節,所使用者為歷史研究法中的政治變
遷理論。第一章 為緒論。第二章為緬甸概述,本章簡述緬甸淪為英國殖
民地及其獨立建國之經過。第三 章為緬甸現代軍隊之建立,說明緬甸現
代軍隊建立的背景,建軍目標,國防組織體系, 軍事教育及軍中派系。
第四章為緬甸軍干預政治,在本章中論及緬甸軍人政治之演變, 軍人干
政之誘因,軍人對憲法之控制,緬甸境內少數民族問題以及軍事政變。第
五章為 緬甸之軍民關係,其中論及軍人對社會經濟結構之關係,軍人與
政黨之關係以及軍人與 軍人與國內民主運動之關係。第六章則為本篇論
文的結論,作者在結論中論及緬甸軍人 在政治變遷中之角色演變,軍人
鞏固其攻權之作法以及未來展望。
|
26 |
台灣製造業赴東南亞投資之研究 / A Study of Taiwan Manufactory Investing in Southeast Asia陳清正, Chen, Ching Che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民國76年起,國內環境急速地變化,使得廠商受到相當程度的衝擊,為了因應此一環境的變化,廠商乃紛紛地向外尋求投資機會,以利其未來的繼續成長。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於:1.瞭解製造業赴東南亞投資的原因、目的及主要考量因素。2.探討產業別、公司規模與海外投資之相關程度。3.瞭解企業赴海外投資與原生產項目之相關性與比率。4.探討不同風險情況下較可行之海外投資方式。5.瞭解企業赴海外投資所面臨的困難與政府的輔助程度。
本研究實證結果顯示,台灣製造業有顯著性的傾向於赴東南亞地區進行投資,以利其生產活動之進行,而廠商赴東南亞投資之意願,不會因廠商所處產業之不同,或是公司規模大小而有顯著性之差異。製造業廠商赴東南亞投資之主要原因有:提升競爭能力、市場保衛與拓展、國內投資生產條件不佳、市場開發策略因素、追隨策略,以及降低成本。此一結果亦驗證了Dunning的折衷理論。另一方面,研究結果亦顯示,廠商所處之產業與公司相對規模大小,並不會影響到公司赴東南亞之投資目的,其主要之投資的目的有穩定與降低生產成本(包含降低勞工生產成本、過時之技術移轉,以及穩定供貨來源)以及拓展外貿市場(包括開拓海外新市場,以及創造優惠貿易條件)等兩大主要目的。
本研究所得到的結論尚包括:1.廠商之投資比率亦採漸進的方式,先以小規模低比率投資方式進行投資測試,待資金回收之後,再擴大其投資比率。此一海外投資行為,符合Benito,Gabriel,Geir及Gripsrud等人的經驗理論。2.廠商赴東南亞進行投資,較偏向於投資專案回收期間較短者,而且預期之報酬率有偏高的現象。3.企業界普遍認為接受政府的協助程度偏低。4.企業赴海外投資所面臨的困難主要有當地基礎設施不完善、行政效率低落,索賄風氣興盛、法規不熟悉、缺乏高級技術人才,以及融資條件不佳等五項。5.國內製造廠商大部分採取了合資的方式進行東南亞的投資活動,主要原因在於要規避各種可能發生的風險,尤其是政治風險的考量。
|
27 |
社群組織對於新移民文化適應的影響-以東南亞女性新移民為例 / 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immigrant organizations on culture adjustment problem of foreign brides : a case study of Southeast Asian female immigrants in Taiwan任儀梅, Jen, Yi Me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1970年起,東南亞女性以不同形式陸續來到台灣,其中以婚配來台居多。隨著人口的增加,新移民的議題與衍生的社會問題,逐漸受到政府與學術界重視,然而新移民各種議題的研究,結論都指出新移民必須處理文化適應的問題,才可能突破生活許多困境。因此,本研究從文化適應的脈絡,探討新移民社群組織,對於新移民在文化適應上的協助方式,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並且透過三年在南洋台灣姊妹會的參與觀察與深度訪談,分析台灣新移民政策與社群組織在實際執行層面上的差異。
文本結構方面,第一章論述問題意識、研究方法以及對過去的文獻進行分析;第二章就新移民來台的背景、現行台灣對於新移民的政策有何不妥之處,使的新移民社群組織有存在的必要性;第三章針對二十至三十位的新移民以深度訪談的研究方法,瞭解她們來台後在文化適應上所遇到的問題;第四章是探討社群組織與政府,在輔導新移民文化適應策略與方式上的差異;第五章分為兩個小節,先對上述的論述作結論,歸納出社群組織比起政府對於新移民在文化適應上,又多了一項情感支持的功能,第二節則是針對政府及社群組織提供筆者的建議做為本文的結論。
關鍵字:新移民組織、跨國婚姻、文化適應、東南亞文化、性別研究
|
28 |
周遊列國抑文化滲透? 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剖析 / International diffusion or Cultural Penetration? The analysis of China's Confucius institutes in Southeast Asia趙晧嵎, Chao, Hao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後冷戰時期開始,中國國內對於「柔性權力」的討論非常熱絡,對於北京來說,柔性權力是一項值得利用的外交政策工具,特別是中國特有的歷史文明所轉譯而成的「文化」元素,近年來更被中國政治菁英視為最重要的柔性權力資源,尤其以一種不帶威脅、潛移默化的力量,朝國際社會投射。於是,這種以文化因素或文化底蘊為特色的柔性權力外交,旋即成為當代中國外交政策中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效的政策工具。
藉著此一政策工具的推廣,中國希望利用「文化」的影響力逐步改變國際社會對中國崛起的負面觀感,而順著這樣的戰略思考所發展而來的實際政策便是「孔子學院」的推廣計畫。作為海外中國文化傳遞工具的孔子學院,特別在與中國具有地緣鄰近性與文化親近性的東南亞,更成為中國發展、擴張孔子學院之柔性權力外交效果的重要示範區。有鑑於此,本文的研究重點將放在東南亞區域,研究並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狀況,希望能藉此瞭解東南亞國家如何看待及理解孔子學院,並檢視東南亞國家孔子學院的在地運作情形,深入分析孔子學院是否會因為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發展之關係,而有不同的運作模式。
本論文共分作五個章節,第一章為緒論。此章針對本論文所要研究的核心問題與背景做一鋪陳,以開展出整篇論文所要呈現的研究圖像。第二章的重點主要是將第一章所呈現的中國柔性權力論述予以聚焦,針對中國近年來孔子學院推廣計畫做一完整的陳述。第三章開始,本論文將要以東南亞為研究區域,探討孔子學院在東南亞的發展概況。本文挑選三個國家(新加坡、泰國、柬埔寨)作為孔子學院發展類型的代表,並就孔子學院在這三個國家的發展做一深入的剖析。第四章則是順著前一章的脈絡,進一步根據孔子學院所分佈的東南亞國家與中國之關係,將孔子學院的發展方式與以歸納,以瞭解在各種不同類型的關係中,孔子學院與該國的互動模式並與前章論述做呼應。最後,在結論部分,呈現出海外合作國對孔子學院的運作模式的「自主性」與「鑲嵌性」,並點出中國輸出孔子學院的真實面貌。
|
29 |
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研究許乃權, Hseu, Nai-Chyua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後國際局勢變化至鉅,兩極體系瓦解、共產主義沒落、區域經濟整合加速、種族衝突增加、國際組織日趨活躍、跨國犯罪日漸猖獗等情勢發展,影響國際勢力平衡及各國國家安全政策。而安全議題不僅跨越國界,亦由國家層次提升至區域次級體系或全球體系;從另一方面來看向下延伸至社會、群體和個人層次。所涉範疇又從軍事領域擴展至政治、經濟、社會、環境、衛生、及人權等。
近年來中共積極參與多邊機制的運作,其中「上海合作組織」與「東南亞國協」被中共視為是新安全觀的具體成功實踐,在「十六大」召開之前提出系統的說明,並且明列於「十六大」的政治報告之中,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
911事件後,中共旋即表態支持美國的反恐行動,並在反恐旗幟下,進行一系列的舉措。首先中共亟思利用當前國際反恐氛圍,企圖將境內「東突」組織與國際恐怖組織的關係連結在一起,藉以合理化其鎮壓疆獨的正當性。其次,中共冀望經由國際間之雙邊、多邊反恐合作,強調聯合國在反恐的主導地位,藉以提升其在亞太區域的霸權地位;另近來以「胡溫體制」為核心的第四代領導人,重視多邊外交,表明中國「要堅持走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顯然新安全觀已經成為中共對外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將成為中共倡導世界多極化的主要工具,此均勢將影響與美國超強的關係。
而中共「十六大」後,權位雖已交接,但政策的傳承性將大於變革,對「穩定壓倒一切」的需求將更為迫切,因此,維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以利其國內的經濟發展,也將成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標,對中共而言,911事件是屬於國際環境中的新變數,其中關鍵在於美國的中國政策調整及中美反恐政策之競合。因此,在國內與國際環境雙雙出現變數的情況下,中共反恐政策走向將往何方向發展?對美外交一向是中共外交的重中之重,美國的戰略重點是構成中共制訂外交策略時最主要的考慮因素,
本論文研究重心,主在探討冷戰後,中共新安全觀與反恐戰略的關係,包括:美國反恐戰爭對國際格局與世界安全情勢的影響;中共多邊外交、新安全觀與和平崛起等論述與中共反恐戰略的因果關係;及中共在國際(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國協)反恐運作機制與戰略利益、及中美在反恐戰略之競合等。
|
30 |
我國證券商國際化佈局東南亞:發展為亞洲區域型券商策略之研究 / Taiwan's securities firms reaching out to Southeast Asia : study of the strategies for developing into regional securities firms in Asia李翰林, Li, Han Li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2014年政府提出金融業「打亞洲盃」的政策願景後,金融業開始更為積極的構思如何佈局東南亞,其中證券業因國內市場經營不易,證券市場逐漸萎縮,因此更急需往國外發展,開拓業務範圍。唯東南亞國家多因語言差異、風俗習慣隔閡,及資訊取得不易等因素,台灣證券商在缺乏資訊的情況下難以判斷應佈局於何處,以及應如何佈局,故本研究藉由蒐集各國文獻及資訊之文獻分析法,統整分析後提出台灣證券業佈局東南亞可行的策略、方向,從最基礎的經濟環境切入,分析潛在市場規模大小和未來成長潛力,找尋合適的佈局標的,擴大經營版圖,擺脫台灣證券市場萎縮之困境,並建構出適合台灣證券業之國際化經營發展策略,期能與國外證券商分庭抗禮,乃至於發展為亞洲區域型券商。 / Since Taiwan government announced that financial sectors competing across Asia in 2014, Taiwan’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has worked more aggressively on how to reaching out to Southeast Asia. Especially for securities sectors, Taiwan’s securities firms need to expand business abroad because Taiwan’s securities market are shriveling. Because of the shortage of data and difference of languages, it is difficult for Taiwan’s securities firms to do research in finding out appropriate target market to invest in. So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ind out the most appropriate target market to invest in for Taiwan’s securities firms. This study found out the best entry target a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aiwan securities sectors to develop into regional securities firms in Asia by case study between international level securities firm and Taiwan securities firm.
|
Page generated in 0.024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