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2
  • 2
  • Tagged with
  • 2
  • 2
  • 2
  • 2
  • 2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

從權力平衡論台海安全問題-由同盟關係切入

郭天勇 Unknown Date (has links)
一、本文以國家安全為核心,同盟為手段,達成確保台海安全為目標。由TM D與美日安保及台美軍方交流頻繁意向觀察,共同確保台海安全立場一致 。以致興起同盟與台海安全關係的研究。本文以傳統派安全研究為途徑, 採取歷史及文獻分析法,從權力平衡的同盟觀點切入台海衝突中,並考量 安全兩難與同盟困境,以謀求台灣安全最大的利益為目的。 二、國際關係變化莫測,如要有系統瞭解其演進,非有理論架構無法克其功。 本文在理論探討方面,先針對權力平衡觀念予以釐清,並試著藉由瓦茲宏 觀的理論及獨特的角度,來探討大國在台海地區權力消長及形勢易位的相 互關係;再瞭解同盟理論的傳統現實主義多從勢力均衡出發,新現實主義 則著重同盟的困境,如拋棄、牽連等觀點,而兩者均提供研究同盟關係時 內外考量因素,藉以依據分析台灣欲行同盟時面臨的風險及可行的方式。三、擬從法律層面與過往歷史觀點綜合探究台海衝突背景與發展,將台海價值 及台灣地略的重要性及區域內有利益與影響力國家及引發軍事衝突威脅來 源,做番背景與發展的論述。從而釐清地緣價值引伸戰略地位是否洽當? 從利益的觀點又如何看待台灣的戰略價值?國家利益受台海衝突影響之國 家有那些?何者具有絕對或一般利益?等問題,以利後續研究的開展。 四、筆者企圖以瞭解歷史的過往,通過對國際關係歷史事件的回顧,從中總結 一些經驗解釋現實的國際關係。將二次大戰後迄今,美蘇爭霸的過程、美 日安保條約的變遷與台海安全關係,做一番剖析。並針對我最大威脅-中 共,其安全觀與軍力發展,對台海安全的影響,加以說明。從而獲之台灣 地緣上先天就處於權力交鋒的衝突區。然台海安全雖受「美日安保體制」 諸多的助益,但受其牽累者亦有之。因而在台海安全思變上,不可一昧的 親美抗中,認知在國家安全決策制訂過程,應以利益為出發點,不以意識 型態為考量,才是至當的安全決策考量與決定性因素。 五、台海安全所涉及安全範圍絕不僅是一個國家的安全問題,而是區域體系內 結構平衡的問題。在這種結構平衡下,體系中的國家是無法任意而為的, 原因是其他國家絕不允許任意破壞均衡結構,造成體系內的不穩定,影響 安全。筆者試著以全面依附美日、全面與中共交往、軍事依附美日餘開放 中共交往等三個選項分析,以尋求符合台灣安全的作法。得知台灣在美國 與中共的權力槓桿中,向任何一方傾斜,均屬不利;最有利的平衡點,即 是「中共不武、台灣不獨,兩岸和平解決 」。台灣的機會在與中共擴大「 交往」尋求和解,並與美日緊密的軍事結盟,以「平衡」中共的威脅。交 往是與美國、中共雙方交往,平衡則是藉助與雙方的交往平衡雙方。 六、筆者以同盟會成立的十一點歸納成三項因素,即是「假想敵」、「權力」、「 思想因素」來檢驗美日台三邊是否存在著盟國關係。事實研判,美日台雖 無條約明訂的實質同盟關係,但確實具有準同盟關係。然而國家安全間有 結盟、聯盟、同盟三種不同層次的合作。而以聯盟來確保台海安全,筆者 分析機會不大;同盟雖是最能保障安全,但也會造成如「拋棄」、「牽連」 和「拴在一起的囚犯」等同盟內的困境;亦有可能造成敵對國家的反感, 產生同盟外的困境,甚至引發戰爭;結盟可使外交決策彈性與靈活,不致 造成中共大的反彈,比較符合國家安全戰略的需要。中華民國應以結盟方 式來維繫和平現狀軍事應以防衛為重,借重結合美日軍事力量是為了獲取 安全保單,使能夠安心與大步地推動大陸政策,靜待兩岸爭端和平解決。 七、個人在提供中華民國國家安全戰略考量時,即以「安全=防禦+和解」的觀點 ,來策定應走的方向,並提出以謀求國家的安全建議如下:(一)兼顧主要 大國的利益,勿主動挑起危機。(二)擺脫意識型態的包袱,以建立兩岸互 動。(三)穩定美中台三邊關係,以獲取雙重保單。(四)軍事的合作祇做不 說,以避免刺邀中共。(五)全力爭取友邦的支持,勿陷入單打獨鬥。(六) 妥用大國間相互矛盾,以爭取自身利益。
2

冷戰後中共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戰略:對區域安全合作之意涵

潘振綱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自冷戰時期以來,中共的對外戰略乃是依據整體國家安全戰略的需求而制 訂,在歷經了毛、鄧、江、胡等四代領導人的安全思想,以及冷戰、後冷戰、後911等時期的發展和演變,中共的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逐漸呈現於一種融合於國際社會和區域體系的傾向,這可由冷戰後中共對東南亞戰略的演變過程中一窺全貌。而在1990年代中期中共對外戰略轉型之後,中共的國家安全與東南亞政 策,在軍事、政治和經濟等廣義安全領域中,分別呈現了何種發展與變化?中共安全戰略的變化,對於冷戰後東南亞逐漸興起的區域多邊安全合作,有何政策上的意涵和影響?又此種影響,對於安全合作此一議題領域上,有何理論上的歸納和啟示?上述幾點乃是本文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與核心焦點。 本文經過研究後發現,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整體發展需求,逐漸引導並改變中共國家安全與對外戰略的目標界定與政策內涵,並導致了中共在東南亞區域內對於多邊機制和多邊安全議題的態度和行為轉變。而中共大國外交和多邊外交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的實踐,不但改善了與東協各國的雙邊關係,並使中共逐漸融入且帶動了東南亞多邊安全合作的發展,使其合作範圍擴展至東北亞,合作議題領域亦有深化之趨勢。但這並不代表自由制度主義典範已經主宰了中共的安全政策產出,相反的,中共安全行為仍是以相對利得為主的現實主義邏輯下的產物,而這也適用於區域中的其他國家,權力格局和國家利益考量仍舊主導了國家單元面對結構的下一步行為,就未來安全合作的前景而言,這也是東南亞區域希望在現有合作基礎上走向更高度的安全整合之前,所必須先面臨的關鍵性問題。 關鍵詞:中共安全觀、國家安全、東南亞戰略、多邊機制、安全合作

Page generated in 0.0115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