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efine Query
  • Source
  • Publication year
  • to
  • Language
  • 47
  • 45
  • 2
  • 1
  • Tagged with
  • 48
  • 48
  • 48
  • 31
  • 19
  • 17
  • 16
  • 15
  • 15
  • 14
  • 14
  • 12
  • 11
  • 11
  • 11
  • About
  • The Global ETD Search service is a free service for researchers to find electronic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This service is provided by the Networked Digital Library of Theses and Dissertations.
    Our metadata is collected from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f you manage a university/consortium/country archive and want to be added, details can be found on the NDLTD website.
11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 The Foreign Policy of Singapore(1965-1990)

游嵐屏, Lan-ping Y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國際政治向來是由大國主導,傳統觀念中總認為小國必然是逆來順受的一方,也就是說,在國際無政府的狀態下,一個國家的命運將取決於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權力資源之多寡與大小,弱肉強食成了國際現實的生存法則。但小國真的如此宿命嗎?我們從新加坡今日的發展及其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的表現,看到了最好的反證。 新加坡由於位處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頻繁的國際航道必經之地,為其贏得「東方直布羅陀」的美譽,加上地扼麻六甲海峽航運線,在戰略及貿易路線上均具有影響區域政治的能力。基此樞紐性的關鍵地位,使新加坡在經濟上得以很自然的發展成為東南亞各國工商之輻輳中心、航運中心及金融中心。 對於這個面積約等於大台北地區,並只有香港一半大小的國家,其所散發出來的光芒,卻令人無法忽視。在新加坡這個蕞爾小國,如果問新加坡人生存發展成功之道是什麼?最常聽見的答案可能就是「務實」這兩個字。因為務實,使新加坡經貿實力在亞洲四小龍常保領先地位;因為務實,使得其國家雖小,但在國際舞台上的聲音卻遠超過其他領土比它大好幾倍的國家。 對於新加坡領導者來說,影響其外交政策制訂最重要的考量就是新加坡的脆弱性。自人民行動黨(People's Action Party,PAP)組黨以來,它一直不認為一個獨立的新加坡可以好好生存下去,畢竟它實在太小,人口也太少,加上缺乏天然資源,根本沒有獨立的條件。因此在被迫與馬來西亞分離後,如何在周遭並不友善的馬來海洋中求生存,是對新加坡領導者智慧最大考驗。 然而,在經過人民行動黨第一代領導者三十多年的帶領下,不僅實現了國家的現代化,更讓新加坡成為小國成功的最佳例子。至今,新加坡已是電子、造船、精密機器製造、光學機器、煉油和電腦零件等高科技發展中心,此外,它也是東南亞金融中心及國際航空、電訊與旅遊會議中心。優越的地理位置使新加坡成為東南亞轉口貿易中心,並同時也是世界最繁忙的海港之一。優秀的人才與技術,讓新加坡的海域鑽油塔建造業直逼美國與日本,名列世界第三,並獲得「東方的休士頓」美譽。 對外關係繫乎一國之安危,對於新興國家更是其命脈之根源與建國歷程中的重要基石。新加坡只是一個蕞爾小國,其所以能在國際舞台上生存甚至特立獨行,必有其獨特之道。而其外交政策運用之成功,也讓這個小國能在接二連三的驚濤駭浪中,從容的發展其繁榮的經濟與解決其社會問題。 雖然李光耀已於1990年退休,交棒給新一代的領導者,但新加坡可以說是在李光耀任內建設完成的。在其任內,李光耀不僅致力於國內經濟的重建,對於國家外交政策更是深謀遠慮,為小國外交立下良好的典範。李光耀為新加坡打下深厚的基礎,也讓新加坡成為第三世界新興國家學習的對象。 新加坡雖小,但其對於生存與發展之強烈企圖心卻是不容忽視。新加坡得以在面對強敵壓境的情況下,藉由對於國際環境變化的體察,靈活地避免本身所遭受的限制,並適時運用內外環境所提供的機會在多次的危機中獲得生存的機會,化不可能為可能,創造出今日的「新加坡奇蹟」。 傳統對於外交政策的研究多半將重心置於大國身上,而傳統上所謂的外交多半只注重依靠軍事手段及政治權謀來達成國家的利益,即所謂的「高政治(high politics)」。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殖民地紛紛獲得獨立,新興小國遂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加上國際經濟組織的成立,經濟議題逐漸成為國際舞台的重心,也大大降低了軍事的傳統地位,這種發展對於小國尤其有利。 Peter J. Katzenstein在研究西歐小國因應全球市場所採取的策略後,認為這些小國的成功之道在於經濟彈性的平衡(balance of economic flexibility) 與政治穩定(political stability),新加坡顯然就是依循這種發展模式。由於能充分運用其地理位置的優勢,加上吸引外資投入的強烈誘因,使得新加坡迅速成為區域和國際商業的中間經濟體,成為東南亞及國際性的製造與服務業中心。對於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也許理性決策模式(rational decision-making model) 可作為一個有用的模式。 新加坡可以說是研究小國外交相當好的一個對象,在台灣面臨外交困境的時候,我們常問:「小國是否無外交?」由新加坡對外事務的表現中,我們得到了答案。因此本論文也將針對國際關係理論長久以來所忽視的課題-小國外交來作一探討。 本論文將探討李光耀執政時期,對於國家定位、國家發展的理念及對外的政策與觀點,並將分別敘述新加坡對國際政治與區域組織的參與及立場。 李光耀時期新加坡外交政策之研究(1965-1990)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分析架構……………………………………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 9 第四節 資料來源與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影響新加坡外交政策的因素 第一節 國內歷史層面…………………………………………… 12 壹、歷史背景……………………………………………… 12 貳、地理環境……………………………………………… 26 參、人口及社會結構……………………………………… 28 肆、政府因素……………………………………………… 31 伍、經濟因素……………………………………………… 33 第二節 國際環境層面…………………………………………… 44 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國際情勢………………… 44 貳、東南亞區域組織的成立………………………… … 48 第三節 決策者因素…………………………………………… 56 第三章 新加坡外交政策取向與國家角色 第一節 外交政策取向…………………………………………… 68 第二節 國家角色………………………………………………… 80 第四章 新加坡與區域國家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馬來西亞…………………………………… 91 第二節 新加坡與印尼………………………………………… 104 第三節 新加坡對柬埔寨問題的態度……………………… 119 第五章 新加坡與東南亞國家協會的關係………………………132 第六章 新加坡與列強的關係 第一節 新加坡與英國……………………………………………154 第二節 新加坡與美國………………………………………… 162 第三節 新加坡與中共………………………………………… 176 第四節 新加坡與蘇聯……………………………………………197 第七章 結論…………………………………………………… 220 參考書目………………………………………………………… 234 附表 表2-1 人民行動黨選舉得票率(1959-1988)…………… 25 表2-2 新加坡種族人口變化表………………………… 30 表2-3 新加坡對外貿易(1965-1990)…………………… 42 表2-4 新加坡對外貿易出口國(1966-1989)…………… 42 表2-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66-1989)………… 43 表2-6 1988年新加坡的十大貿易伙伴………………… 43 表4-1 印尼與新加坡海空軍聯合演習…………………118 表4-2 蘇聯經濟援助越南金額統計表(1976-1975)……123 表5-1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量佔區域內貿易總額百分比.……… 148 表5-2 東協五國區域內貿易額與占對外貿易總額比重………… 149 表5-3 東協與新加坡的貿易額及佔本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比例……149 表6-1 新加坡與英國總貿易額…………………………161 表6-2 美國與東協國家經濟的往來(1990)……………169 表6-3 新加坡與中國大陸貿易概況表(1970-1990)……194 表6-4 東南亞各國人口、獨立年代與中共和前蘇聯建交日期…… 195 表6-5 新加坡主要進口來源國(1984-1990)……………196 表6-6 新加坡出口主要目的地(1984-1990)……………196 表6-7 新加坡與蘇聯之貿易往來………………………218
12

新興國家領導權轉移型態之研究- 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

陳建榮, CHEN, JIAN-RO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任何政治體系當中,國家領導權轉移問題的解決,是攸關政治體系的穩定,以及發 展前途的最關鍵性問題,其中又以對新興國家的影響最為突出。緣此,本文在整個論 述過程中,以東南亞非共產國家為例,試先對「新興國家領導權」及「新興國家領導 權轉移」做一概念界定;其次則依各國的「轉移年代」做為定點,以為分析探討的基 礎;再次則依據「轉移年代」來探討國家領導者為何要轉移及採用何種方式轉移。前 者本文稱之為「轉移原因」,並歸納為:死亡、任期、國家領導者的個人意願,及執 政團體的公開分裂等四項;後者本文稱之為「轉移方式」,並歸納為:公民選舉、指 定及武力等三種方式;最後,便透過「轉移原因」及「轉移方式」交叉配置的析論, 以建立國家領導權的權移型態,並將此「轉移型態」運用新興國家的建國歷程中,分 析何種轉移型態較有利於新興國家的政治穩定,而何種轉移型態則會導致新興國家的 政治不穩定,以供新興國家參考。
13

菲律賓外交政策

懷靜如, HUAI, JING-RU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研究方法採取歷史研究法,研究目的在於增進國人對東南亞區域了解。 第一章內環境因素。包括社會結構、民族社義、民主與政治穩定共三節。第二章美國 與菲律賓─不平等但親密的夥伴。包括特殊關係的支配、經濟的利益、共同安全與軍 事防衛、基地問題共四節。第三章參與東南亞次體系的活動。包括沙巴要求權、亞洲 政策、區域組織與區域主義共三節。第四章衝突的國際範圍。包括韓戰、外交政策的 轉向、回教徙的叛亂與外交政策、越單共四節。最後結論,對菲律賓外交政策加以評 估。
14

中共改革開放後的僑務政策

小林伊織, Iori Kobayas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中共政權成立的前夕,中國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都為了爭取東南亞華人華僑的支持而努力。即使東南亞各國尚未承認中共,許多華人支持它,甚至有人為了參加新祖國的建設而歸返大陸。 不過到了文革時期,歸僑及其眷屬被視為.「帝國主義的走狗」,遭到迫害的人甚多,也有人逃到國外。 自從鄧小平掌握實權,推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華僑和華人逐漸被平反,他們對大陸的投資也跟隨著增加。如今,中共為吸引華僑華人的資金,推出各種優待措施。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探討中共改革開放以來的僑務政策,進而試將僑務政策在整個改革開放政策中定位。
15

東協對柬埔寨問題之政策研究 / The Study of ASEAN's Policy to the Kampuchean Problem

林宗輝, Lin, Tcung Hu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諸多原因使東協成為區域主義成功典型的範例,但無疑的其中最大因素當歸功於柬埔寨問題造成的結果,柬埔寨的衝突使東協各國之間建立緊密的凝具力,為東協帶來區域主義的基礎,本文研究目的即運用歷史與文獻分析法,探討東協是如何群策群力,建立共識,首先予柬埔寨問題對東協之不利影響層面減免至最小,最後並化此危機為轉機,促使其得以早日解決,東協此等靈活婉轉的外交手腕,是在何種背景下孕育運用達成的,也是引起吾人興趣,撰寫本論文之動機所在。   緣於柬埔寨問題係歷經冷戰與後冷戰兩段時期,在不同國際環境,東協有著不同的因應對策,因此,本人遂大膽將東協對柬埔寨問題之政策區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為柬埔寨問題事起的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二年,此時期適逢美、蘇重新展開冷戰對立,配合此種情勢,東協尋求西方國家和中共的援助與越南從事強硬的外交對抗。第二階段為東協對柬政策的持續與轉變時期,從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五年止,此階段雙方仍呈現僵持敵對的局面,唯在對峙的背後,雙方出現若干彈性的作法。第三階段為一九八五年至一九九一年,柬埔寨問題邁向全面政治解決的僵局突破時期。據此分期架構,全文計分六章十八節,茲摘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概述本論文之研究動機、目的、範圍、方法及限制。   第二章:歸納凝具東協對共識之根源,分三節述之,為維護東協傳統之安全構想,地緣政治與骨牌效應之考量,及難民問題之嚴重衝擊等。   第三章:論述東協對柬問題之強硬政策,分析東協在何種國際背景下,展開外交出擊,其次說明東協外交運用實例與獲致之成果,再則剖析東協對柬政策之制約因素。   第四章:敘述東協對柬政策之第二階段持續與轉變時期。   第五章:柬僵局突破時期,為因應國際環境之劇變,東協於柬問題中扮演之角色與功能亦有變遷,本章即歸納影響東協角色變遷之因素,並回顧角色轉變後之政策作為。   第六章:結論與展望,將東協對柬政策作一評估,並由東協對柬政策的經驗中,展望東協於冷戰後時期如何因應與調整其安全政策。
16

普丁時期俄羅斯與東南亞關係之研究 / A Study of Russian-Southeast Asian Relations in the Putin era

沈彩雲, Sam,Choy Yuen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冷戰時期,蘇聯對印度支那半島政策的變化,是東南亞地區穩定的重要變數之一。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聯邦獨立,並且繼承原蘇聯所有的國際義務與權力。問題在於,在當代東南亞多元權力互動的格局中,俄羅斯在其間扮演何種角色?普丁政府在面臨國內外局勢變化之下,能否恢復俄羅斯(前蘇聯)在東南亞的國際政治利益? 本文試圖透過地緣經濟分析途徑,來觀察冷戰後俄羅斯在普丁時期對東南亞政策之形成背景、主要內涵,以及互動關係。本文認為,隨著冷戰終結和亞太國際局勢之變化,亞太地區主要政治力量都在調整自身的政治、經濟、外交和安全戰略。為了保障區域安全、和平與穩定,東南亞國家加速東協整合及擴大的腳步,期望在政經及安全問題方面達成共識,並力求獲得區域事務的主導權和影響力。俄羅斯與東南亞諸國發展關係在於保障國家經濟利益的實現,進而追求在亞太地區中取得優勢地位,最終完成大國地位的目標。 首先,本文探討自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獨立以來,俄羅斯外交思想、地緣戰略思想之演變與俄羅斯亞太政策的關係。同時,回顧蘇聯最後一任領導人戈巴契夫、俄羅斯前任總統葉爾欽及現任總統普丁亞太政策的變遷重點,旨在檢視俄羅斯對東南亞政策的歷史脈絡時,有比較清晰的政策變動觀點以供分析。 其次,本文討論俄羅斯(包括前蘇聯)與東南亞主要國家的雙邊關係,而以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面向為分析層次,依次觀察和分析雙邊關係所呈現的特色和問題。研究分成俄羅斯與傳統邦交國和俄羅斯與美國盟國兩部份,分析雙邊關係合作的原因、過程、變動和影響。 最後,藉由回顧前蘇聯與東協關係的發展歷程,探討俄羅斯與東協國家之多邊政治對話、經貿及軍事關係,主要目的在瞭解普丁政府對東南亞地區各國間多邊關係之態度、立場及政策。 / During the cold war, Soviet involvement in Indochina Peninsula was one of the crucial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political stability in Southeast Asia. After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Soviet Union, the Russian Federation gained independence and inherited all the privileges and obligation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in the international arena, but the situation in Indo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has changed a great deal. What role does Russia play in this important geopolitical region? Given the new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alities, will the Putin government regain the political interests and influence which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nce possessed in this region? Through geo-economic analysis, this thesis tries to explore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Putin government's policy toward Southeast Asia, its formation background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multi-later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major countries in this area. We observe that, with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and facing a diffe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all the major political entities in SE Asia are making adjustments 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fronts, as well as i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ies. For the sake of regional security and stability, SE Asia countries have accelerated the expans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ASEAN organization to secure its leadership in the regional affairs. From the Russian point of view, economy is no doubt a major factor which influences it policy formation in recent years. Starting from the pursuit of national economic interests, Russia also hopes to regain the status of a major player in this region, as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once had. To start with, we study the evolution of Russian foreign policy and geopolitical thoughts and its relation to Russia's Asian Pacific policy. Also, we review the changes in the Asian pacific policies during the years of Gorbachov, Yeltsin, and Putin. The aim is to gain a clearer view of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ed the making of the policies. Secondly, we discuss the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major countries of SE Asia and Russia (and also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hich include political, economic, military, and cultural aspects. We try to extract the special features and problems in these bilateral relationships. This studies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one includes countries which were traditional allies of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while the other includes countries which belonged to the opposite camp - aligned with the USA. We study the major driving factors and the historical steps which resulted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full bilateral cooperation between Russia and various SE Asian countries. Finally, after a review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and ASEAN, we investigate Russia's establishment of multi-lateral dialogue with ASEAN countries on political, economic, and military fronts. The aim is to understand the motive and policy of the Putin government in the area of multi-national cooperation in SE Asia.
17

日本對東南亞國家公眾外交之比較:以日本對泰國與越南的文化交流為例 / Japan's Public Diplomacy to Southeast Asia: The Comparisons between Japanese-Thai and Japanese-Vietnamese Cultural Exchange

梁瑩騏, Liang, Ying Chi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公眾外交在國際社會上逐漸受到重視,特別是在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公眾外交的作用在於還原幾經扭曲的事情本質,為國家建立良好形象,也可以說是透過與他國國民溝通與交流,促進雙方在文化上與價值觀上的理解,進而達到外交上的預設目標,獲取更大的國家利益。 過去對於日本與東南亞地區的研究多以雙邊的傳統外交、經貿關係,或是政府開發援助為主,對於日本對東南亞國家所推行的公眾外交內容顯少著墨。因此,本研究從文化交流的角度切入,以日本公眾外交的主要機關「國際交流基金」為主體,泰國與越南為兩大研究個案,解構日本的文化藝術交流與日本研究及知識交流在兩國推廣的難易度與施行方針的異同。 日本文化有其封閉性,在海外推廣實屬不易。本研究發現不論在文化藝術交流或是日本研究推行上,泰國因為與日本建交時間早,長年維持穩定的往來,且在未受他國文化洗禮之下,泰國人民對於日本文化採取開放接受的態度,使得日本文化交流在泰國的推廣較順利。相對於此,日本與越南建交時間晚,國際交流基金在越南的文化交流中心也是東南亞地區當中最慢成立的據點,雙方交流時間較短,加上越南已先受到韓國文化的影響,日本文化交流推廣上遇有瓶頸,相對不易。國際交流基金推廣文化交流有其既定的順序,故施行方針並無產生因國而異的現象。
18

「九一一」後東南亞恐怖主義活動與區域安全

梁嘉桓 Unknown Date (has links)
在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之中,美國的雙子星大樓垮了。一時間,帶給美國人民極大的震撼。而這樣的一個事件,再度將東西方文明的衝突帶到一個顛峰。早在一九九三年,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教授就曾在「外交事務季刊」(Foreing Affairs)中發表了一篇文章,指出了未來的衝突源,將會是來自於不同的文明之間,其中所指的便是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衝突。 在這樣的論調之下,類似「九一一」這樣的攻擊事件,似乎會一再的重演。基督教與回教之間的戰火也將越演越烈。美國在「九一一」之後,便將其國防重心放在全球反恐之上。幾乎所有與恐怖主義有關聯的,都被美國列為首要目標。美國也藉著這個機會大肆地在海外從事軍事活動。 在美國大張旗鼓的同時,東南亞地區,成了美國在中東地區以外,第二個反恐重點地區。東南亞之所以會是美國的第二線,原因在於回教在東南亞地區的勢力十分龐大。在東南亞地區當中的印尼,可說是全世界最大的回教國家,他有兩億一千兩百萬的人口,其中回教人口達一億七千萬 。自「九一一事件」以來,印尼也接連著發生了多起爆炸案。 菲律賓南部地區也為回教激進組織所苦。自一九七○年代始,回教分離分子就誓言要建立一個獨立的莫洛國家(Moro Bangsa)。 而在菲律賓南部的回教分離主義團體中,共計有莫洛民族解放陣線(Moro National Liberation Front, MNLF)、莫洛伊斯蘭解放陣線(Moro Islamic Liberation Front, MILF)及阿布薩耶夫組織(Abu Sayyaf Group, ASG),在這三個組織之中僅有阿布薩耶夫組織被美國列為恐怖組織。 因此東南亞國協(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 ASEAN)在「九一一」事件發生後,於汶萊舉行第七次東協高峰會時便聲明堅決對抗恐怖主義,並於二○○一年反恐聯合行動聲明(2001 ASEAN Declaration on Joint Action to Counter Terrorism)中對於反恐戰爭提出九點方案 ,在這九點方案之中,一開始就提到要加強並檢視東協會員國的反恐機制。這樣的一點建議對於東協來說是第一次就反恐這個議題來做一個內部的檢討,這是在過去所沒有的。且在此聲明之中也強調要加強多邊與雙邊的合作,除了東協內部會員國的合作之外,更注重的是東協組織及其他國家或國際組織間的合作。
19

我國產品在東協市場競爭態勢之研究

吳信良, Wu, Xin-Liang Unknown Date (has links)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方法, 第三節研究限制。 第二章說明東南亞國家對外貿易現況分析: 第一節東南亞國家進出口值變動分析, 第 二節東南亞國家進出口地理結構分析, 第三節東南亞國家進出口商品結構分析, 第四 節東協國家相互貿易分析, 第五節結語。 第三章談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關係: 第一節我國與東南亞國家貿易概況, 第二節我 國對東南亞國家貿易商品結構分析, 第三節我國貿易對東南亞國家的依賴程度分析, 第四節結語。 第四章分析我國與競爭國家在東南亞各國的競爭情況分析: 第一節競爭國家在東南亞 國家的競爭地位, 第二節我國在東南亞國家的競爭態勢分析, 第三節我國對東南亞國 家出口成長率與其進口成長率比較, 第四節我國產品在東南亞國家競爭地位的趨勢, 第五節競爭能力變動對競爭國輸往東南亞之影響, 第六節結語。 第五章分析我國廠商與東南亞貿易所遭遇的困難及因應對策。 第六章結論與建議。
20

復合互賴下的合作:中國與東協在資源上的合作開發 / Cooperation under Complex Interdependence: China - ASEAN Relations in the Joint Development of Resources

李儒思, Linus Scherrer Unknown Date (has links)
The traditional explanation of the rapprochement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has two elements: China is securing a peaceful environment to implement its strategy of ‘develop first’, and/or China is engaging in courtship for the ASEAN countries out of strategic considerations, i.e. increasing control of its periphery. In contrary to these traditional perspectives, this study argues that the intensifying of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ASEAN is much more an expression of the recognition of asymmetrical dependencies than of calculated foreign policy decisions. This perspective not only enriches the understanding of current regional political processes but also leads to different expectations regarding the stability and future direction of ASEAN – China relations. Two issue areas have been selected to illustrate the asymmetrical dependencies and the resulting political processes between ASEAN and China. It has been found that both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China have accommodated to asymmetrical interdependence by engaging in pay-offs in areas of relative power. China has not been able to use its relative power in the economic and military area to impose its will in other areas of ASEAN-China relations. The bargaining has taken place within the existing ASEAN institutions. In their concrete rules and conventions lies considerable power. This explains the intensive bargaining regarding the importance of competing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not only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but also in broader regional politics. The ASEAN countries are in a favorable position, being in the center of these institutions, but China as a latecomer to many of the regional institutions is trying to renegotiate them. Further research is therefore indica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the ASEAN countries and China are going to trade off potential gains from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the loss of sovereign policy making power.

Page generated in 0.035 seconds